何尚廉
解放以前,老北京的自来水还没有普及,绝大多数的居民生活用水,都是依靠井窝子的送水工运送来的深井甜水。偌大一个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九百九,无名的小巷赛牛毛,需要多少送水工和井窝子?谁也说不清楚。总而言之,老北京的井窝子确实是星罗棋布,分布得非常广泛而均匀。
过去在老北京有两种工人,每天必须进出家家户户,市民们都称之为“串百家门儿”的——一个是掏粪工,另一个就是勤勤恳恳的送水工。掏粪工是走进了各家门儿就直奔茅房,人没到臭味就到了,院里的住户都是赶快关上屋门;送水工挑着两个水筲迈进门槛,喊一声:“倒水!”家家户户马上就开开屋门,等待着倒水。
老北京的井窝子各自有覆盖地界,送水工也都有自己的送水道。井窝子的地界和送水工的水道,任何人也不得插入。
由来已久的井窝子
所谓井窝子,就是建有深水井的卖水户。他们的井打得深,井筒子很大,直径一米开外。井口上架有辘轳,绞上来的水洁净凉甜,俗称“井巴凉”。井台用青砖砌得老高,井台前沿装有一个很大的木质水槽子。井台上边搭着一个大铁棚,把水槽子也遮盖上,这既是防雨雪也便于工人们坐在井台上吃饭抽烟休息。在水槽子上沿总挂着一个罐头盒儿,这是专为过往行人和串街的小贩喝水使用的。我们上小学时,只要路过井窝子,一定要跑进去喝一通井巴凉。每个井窝子都有这项公益服务。
据说老北京的井窝子由来已久,从元明时期老北京开始建城,在出现民居、街道、胡同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专卖饮用水的井窝子。随着民居和胡同的增多,井窝子也相继增多了。这也和老北京的油盐店、烧饼店铺一样,既不扎堆,也不漏空,分布得非常均匀。
在老北京开井窝子的大多数是山东人,送水工多是他们的亲属老乡。
服务到家的送水工
每个井窝子都有几个送水工,干这种活很不简单,必须有体力和技术。送水的水车都是独轮车,车上放着两个大木水箱,装满水时有千斤重,没有一定力气就端不起来车把。推起车往前走,必须扭动腰臀才能保持平衡、掌握方向,不会推的很容易翻车。
送水工对自己负责的水道内的住户,必须非常熟悉。哪家用水多,哪户用水少,各家的水缸放在什么地方,都必须清楚。送水工都是推车到用户门前,停下水车,把车上的两只水筲搬下来,一边一个放在水箱下面,同时拔下两个水箱的木头塞子,两侧水箱的水便一齐流向两个水筲,水装满了,立刻把塞子堵住,而后送水工担起两个水筲挑进院里,招呼一声:“倒水!”住户开着门他便挑进屋里,亲手把水倒入水缸。送水工确实是服务到家。
由于一挑水钱远比柴米油盐便宜,钱不多,所有的送水工都是一挑水一记账,而且都不要账本,由师傅出门时用石笔在门洞墙上画一道,五挑水要画成五针松的叶子,画满6枚叶子再收钱。我小时候,院里的家长都嘱咐孩子:“千万不能动门洞上的松叶!谁动了烂手指头!”真的,我们小孩子谁也不敢碰它。这样记账工人和用户都互相信任,从来没见过为了水钱争吵的。
老北京的居民和送水工关系异常和谐
串百家门的送水工和用户的关系特别好,住户中的年轻男女,都称呼他为三哥。其实他也不一定排行老三。据说山东人不爱听叫“大哥”“二哥”,称“三哥”更显得亲切。送水工的服务态度,用户都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阴天下雨,扬风搅雪、滴水成冰,他一天都不歇着,照常送水,而且总是服务到家。有时发现缸里水不多,他会告诉主人再加一挑水,并立刻挑了来。有时遇到用户家里有喜庆事用水多,他保证供应。也常有最后放出的水不够一筲了,他也挑起来,告诉用户:“不够一挑水了,白送您不记账!”
大杂院的家庭主妇们也都非常关心送水工的辛苦和冷暖。赶上三九天,北风呼啸,送水工挑着一挑水进来,脸冻得倍儿红,哈着气。赶上张奶奶蒸的菜团子刚揭锅,奶奶顺手就递给他一个,催他趁热吃。他感动得眼圈儿都红了。还有一次下大雪,赵大妈一边用毛巾给他掸雪,一边给他掰一个热包子,让他赶赶寒气儿。他连说:“谢谢您!”这也真是让他暖在心里。
夏日炎炎,人人汗流浃背。送水工进到院里,正赶上我父亲和刘大叔坐在大树底下聊天,等他从屋里出来,我父亲立刻递给他一支烟,让他坐下歇会儿。他也非常高兴!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大杂院的居民和送水工的关系一直非常和谐。
串百家门的最盼望的三大节日
开井窝子的,既没有发大财的念头儿,也没有温饱的忧愁。这种营生只要平平安安,也就非常知足了。串百家门的送水工更是如此。不过,他们总有一个盼头,就是旧历的三大节日——吃粽子的端午节、吃月饼的中秋节和吃团圆饭饺子的春节。因为逢这三个节日他们会发一笔小财。老北京的居民,过节这天都要给送水工一点儿酒钱。这也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老例儿。至于给钱多少,那就根据住户的情况而定,一般最少也能让他喝上四两二锅头。富裕点儿的给够一斤老白干儿。不论给钱多少,送水工总是乐呵呵地连声道谢!
其实,送水何止百家,他们都是承包超200户。积少成多,节日得来的酒钱也是老鼻子啦!对送水工来说,确实也算发一笔小财,给家里添置点什么改善一下生活,大有用处。对用户来说,也是对送水师傅无冬历夏辛苦服务的一点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