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

2015-10-12 10:41刘一达
北京纪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老规矩东张西望事儿

刘一达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

老北京人对平常走道儿也有规矩:“走如风。”这个规矩,听了会让您胆儿小。“走如风”?脚下生风,那不是哪吒吗?谁脚底下有风火轮呀?

其实,“走如风”只是象征性的一种说法。一阵风走了,一阵风又吹回来了。意思是,走道儿,就像走道儿的样儿,挺胸抬头,大步流星,不要东张西望,走着道儿,心里还想着事儿,分心,走神儿。也不能打打闹闹,相互追逐。当然,这是长辈对孩子们说的。

老北京的路,不像现在这么平整,当年,北京的胡同几乎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这种状况。那会儿,胡同里的电线杆子特别多,那些电线杆大都是松木的,手一摸,全是小毛刺儿。

如果走道儿不加小心,像现在城市青年中走道儿看手机的“低头族”,保不齐会撞电线杆子上。所以,当长辈的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出门儿干什么事儿,快去快回。

老北京有句俏皮话:“小孩儿打醋,直来直去。”老北京,大一点儿的胡同都有“合作社”,所谓“合作社”就是商店,门脸儿不大,但副食、百货、鱼肉、蔬菜、针头线脑儿,无所不包。因为离家门口儿很近,所以买酱油醋什么的,大人就让小孩儿去了。

因为那会儿的酱油醋什么的都是散装,瓶装很少。小孩儿打酱油醋,直接拿瓶子、碗。孩子大都贪玩儿,而且瓶子碗怕磕碰。还有一样,通常大人让孩子打酱油醋大多是菜都切好了,等着上锅烹炒急用。所以孩子出门之前,当长辈都要嘱咐几句:“买了东西麻利儿回来,在外边别贪玩。”

北京的小男孩儿从小就养成了买东西直奔“主题”,买完就回家的习惯,所以,走道儿东张西望的不多。当然,出门打酱油醋的时候,再用“走如风”来要求,那就麻烦了:拿到家,碗里的芝麻酱得撒一半儿。

走道儿如风,不东张西望,不低头走路,显然是老规矩。老北京是一个安静的城市,街面上见不到多少汽车,更甭说胡同了。路上的行人也很少。胡同里的路灯昏暗,冬天,晚上八九点钟,出门儿就几乎见不到人了。我记得直到上世纪70年代,晚上,女孩儿出门买东西或者上茅房(公厕)都胆小,得找个伴儿,所以才有这个老规矩。

时过境迁,现在的北京跟老北京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了。这会儿,您出门,走道儿,还就得东张西望。到处都是车流和人流,您走道儿不张望还行?

但是,我理解这个老规矩,也没完全过时,走道儿要东张西望,是让您瞧着点儿车,注意安全。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是让您一门心思走道儿,别张望马路边的热闹事儿,分心。走道儿不低着头,是怕您撞了墙,这些难道不都是为了让您留神安全吗?

不能勾肩搭背

走道儿勾肩搭背,是北京的小男孩儿常有的动作。当然,大人有时为了表示亲近,也有走着走着,把手伸出来,搭在旁边人肩上的时候。按北京的老规矩,这是走道儿的大忌。

说起来,走道儿勾肩搭背是民国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北京人穿的都是长袍马褂,袖口比较长,您让他做这动作,还真费点事儿。再者说,那会儿的人,行动坐卧规矩比较大,不可能有这种放肆的举止。

有人说这个动作,是当时的年轻人,从欧美电影里学来的。笔者虽没做过考证,但是觉得这事儿还真备不住。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有很多所谓时尚的穿着打扮,流行动作,是从欧美电影里学的。比如女性烫发、穿连衣裙,男性留分头、穿西装,里边配马甲等等,都是看了那些国际影星穿戴以后,开始在中国流行的。

为什么老北京人忌讳走道儿勾肩搭背呢?主要是因为这个动作,跟老北京人的那种沉稳、含蓄、本分、中规中矩的性格特点相悖,也格格不入。

说老实话,由于有许多老规矩和礼数管束着,老北京人的行为举止是比较刻板的。而走道儿勾肩搭背,显得十分随意,实在不雅观。搭人肩膀,看上去好像很亲切,却有溜须拍马的意味,给人感觉非常庸俗,甚至于有些低三下四。用北京话说:透着那么贫气。

此外,走道儿搭人家的肩膀,有以小充大之嫌,是对人的不尊重。生活中,常常有这种尴尬现象,某人走着走着道儿,情不自禁地搭旁边人的肩膀,好像是将军对士兵,爷爷对孙子的那种感觉。虽然人家一百个不情愿,非常讨厌他这只手,可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张口,只能心里暗啧:“什么德性呀!”

明白走道儿搭人肩膀,是多么讨人嫌,我想,咱们往后就得留心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北京人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走道儿,两个胳膊再没地方放,也不能勾人肩搭人背。

笔管儿条直

站相,就是站姿,或者说是站着的样子。老北京人讲究站要有站相。站相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面貌,所以,对站相很当回事儿。

按老规矩,不同的场合地点,不同的事由,对站相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说,站相要中规中矩、落落大方、谦恭和蔼、不卑不亢。其中最主要的规矩是站在那儿要做到笔管儿条直,不能两手叉腰,摇头晃脑;不能两手交叉放在胸前,东张西望;也不能歪着身子,斜着眼睛,随随便便。

什么叫笔管儿条直?笔管儿,您知道吧?就是写墨笔字的毛笔杆儿。它非常直,不能有一点弯儿。平常我们形容一件东西直,往往用“笔直”这个词儿,就是从这儿来的。

站相要笔管儿条直,只是象征性的说法。国宾仪仗队的卫兵经过反复训练,能达到这水平。平时如果站得真像仪仗队似的笔管儿条直,反倒吓人了,人家以为您有病呢!

咱们的老祖宗,对站姿的要求是“站如松”。站在那儿,像一棵松树一样,不但要率直,而且还要昂然、挺拔,有精气神。古人说小伙子长得帅气,充满自信,有神采,往往要用玉树临风来形容。

笔者认为,这些老规矩强调的是:站相要端庄、沉稳、大气、自然。不能随随便便、吊儿郎当、无精打采。

站相不光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也是待人接物的礼仪和礼貌,体现出对人尊重。你在电视新闻里,会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贵宾的镜头,他们站姿是不是都很庄重,不卑不亢、笑容可掬、彬彬有礼?这就是规矩。

经常看到有的人斜靠着墙,或歪着身子,一只脚踩着凳子,站在那儿,跟有软骨病似的。还有的人站不像站,坐不像坐,屁股坐在桌子上,一只脚还踩着地,看上去很随意,也很懒散,其实形象很不雅。

头二年,网上流传着一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办公室打电话的图片,就是这种屁股倚在办公桌上的站姿。有外国记者评价,这个站姿反映了美国人的洒脱。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绝对不会如此随意。也许这是有人抓拍了这么一个镜头,拿来说事儿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规矩说的“站如松”也好,“笔管儿条直”也好,指的都是公开场合,或待人接物的时候。平时,在您一个人的时候,您想怎么站,就怎么站,没人管您。

不过,现代人讲究养生,站姿不光是礼仪礼貌问题,还有健身养生的学问。医学专家认为,人平时站立,要挺胸抬头,目光平视,身体放松,自然大方。如果经常懒懒散散,歪着身子斜靠站着,久而久之,腰椎和颈椎都会出问题。

猜你喜欢
老规矩东张西望事儿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圈里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