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旋风”何以难持久

2015-10-12 08:56张家栋
世界知识 2015年19期
关键词:莫迪印度群体

张家栋

2015年9月2日,印度博帕尔,罢工工人示威。

2015年8月底,在莫迪总理长期执政的家乡——印度古吉拉特邦,高种姓群体帕特尔家族发起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政府把自己也加入到各种福利和优惠政策的享受者名单之中。2015年9月2日,印度各地有1.5亿人罢工,很多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修改《劳工法》。面对重重压力,莫迪只好表示让步,放缓推行一些还没有真正启动的改革措施。

莫迪自2014年5月上台以来,在印度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莫迪旋风”。他提出了很多改革主张,以提振国内外对印度经济的信心,一度被很多人称为“印度的邓小平”。但一年多过去了,莫迪经济改革中的三项最重要举动,即对《劳工法》、《征地法》和《环保法》三大法律进行改革的努力,在国会联邦院(印度宪法规定,国会由总统及两院——人民院、联邦院组成——编者注)受到了来自反对党的阻挠。在社会上,甚至莫迪的很多支持者也开始对其改革措施产生不满。工商界认为莫迪改革太慢,普通民众认为改革会伤害自身利益。为何被广泛认为对印度长远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会面临如此多的阻力?这与印度政治、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相关。

印度社会政治忠诚度周期很短,莫迪的民众基础有限

一方面,印度社会的政治忠诚度不牢固,远低于对种姓等身份符号的认同,并且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2014年5月,印度精英谈论的是莫迪十年如何执政;到了2015年2月,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在德里地方选举中一输,很多人又在讨论莫迪能否赢得第二个五年任期了。因此,很多印度人希望出现改革者,但又不愿意给改革者足够的时间,只希望改革效果能够立竿见影地出现。现在莫迪执政只有一年多,很多改革措施还没有正式推出,却又遭受国际经济环境的打击。虽然莫迪政府提出了7%以上的GDP增长率目标,但事实上,出口量下降,制造业增长停滞,就业形势不良等,与人们的预期相去甚远,民众就不耐烦了。

另一方面,莫迪的民众基础其实有限。印度是一个民族、宗教、种姓、文化和阶层非常多样的国家,政治碎片化现象严重,任何政党或政治人物都很难完全主导。2014年5月,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获得国会人民院545个席位中的282个,占总席位数的51.7%,是几十年来惟一单独席位数过半的政党。但是,印人党只获得31%的选民票。这意味着莫迪虽然赢得了大选,但其民众基础并不牢固。作为反对党时,印人党可以通过批评国大党来避开风口浪尖;一旦执政,印人党同样要面对各方批判,舆论环境反而大大恶化了。尤其是农民和普通工人,更可能是莫迪改革措施的主要牺牲者,他们更是要坚定反对改革了。

古邦模式难以全国复制,支持者阵营内部拉扯严重

首先,治一邦与治一国有差异,莫迪的古吉拉特邦模式很难推广到印度全国。莫迪在竞选总理时曾有一个重要的口号:古邦模式就是印度模式,能发展好古邦就能发展好整个印度。但是,古邦具有特殊性,不能代表印度全国的状况。

印度有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分。南部沿海地区属于“海派文化”,历史上就是印度对外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上相对开放,但人口相对较少,政治上比较边缘。例如,古吉拉特邦就是一个沿海邦,在英国殖民时期就是印度三大工商业中心之一,在海外有大量的移民和侨民。在美国,古侨是印侨中的最大群体。古邦就像中国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一样,本来就拥有一个国际化的联系网络,这一网络为古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侨民投资也是古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与南部沿海相比,印度北部则属于“内陆文化”,对外经济活动有限,文化上比较保守。尤其是在印度教文明占主导的恒河流域,宗教氛围浓厚,种姓、家族、地区和语言等界线把人们划分开来,很难在市场经济逻辑下形成统一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这些传统、保守的群体具有浓厚的小农特征,很难理解现代经济的逻辑,创业精神和追求财富的动机不足,并容易被短期议题左右。但是,北部人口众多,是印度国内政治活动的中心,也是印度教传统的中心地区。仅仅是北方邦,就有两亿多人,是印度政治中的“造王者”,各方都不敢轻视。因此,莫迪的古邦模式要跨越“海派文化”与“内陆文化”之间的界线,现在看来还有些困难。

其次,莫迪支持者群体内部的利益和主张不同,相互矛盾。在最近上街抗议游行的人中,有一些就曾是莫迪的铁杆支持者。总体而言,其支持者群体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印度西海岸和海外工商业人士,他们希望莫迪能够改善印度的工商业环境,从而使自己在印度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人希望印度坚持世俗化方向,进行大幅度的经济改革,尤其要打破《环保法》、《劳工法》和《征地法》的束缚,使得印度工商界有地可用、有地能用、有人能雇。二是城市知识分子群体和中产阶级,希望莫迪能带来更好的社会治理和就业环境,以及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为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些人虽然也希望改革以增加经济机会,但并不希望改革力度太大,牺牲自身的利益。三是印度教保守群体,希望能在莫迪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国家、一个宗教”的梦想,把印度重新塑造成一个印度教国家,凝聚全国性共识,实现印度的复兴。他们希望借印人党上台之机,在印度大力推进印度教化,努力推动其他宗教群体“回归”印度教的怀抱,并为此专门搞了一个“回家运动”。现在,宗教保守派大力推广印度教生活方式,努力推广瑜伽运动和素食文化,并将之作为国家宗教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在莫迪的支持群体中,有人重社会秩序与安全,有人重经济改革;有人重世俗特征,有人要推动国家的宗教化转身。这些人都拼命地试图影响莫迪,努力将他向于己有利的方向牵引,结果造成莫迪的严重执政困难。

国际经济环境不利

经济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尤其是要发展制造业,更需要一个强大的世界市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良,需求不振,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世界贸易在二战以后第一次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贸易增长量低于世界GDP的增长量。有些印度人对世界经济与印度经济的关系有误解,甚至认为印度可以从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困难中获益。这显然是对全球化时代经济规律的严重误解。其实,世界经济困难,已经严重困扰了印度经济发展。进入2015年以来,印度的外贸量大幅缩水,使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世界各国的经历来看,经济改革、特别是大国的经济改革,往往都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中国政府曾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2800多万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这些人的牺牲换来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提升,为中国经济带来了腾飞机会。但是,这种形态的改革,在印度的社会和制度环境下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相应群体的选票就可以阻止改革的推进。

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表面上看起来是印度三大法律的障碍,但背后却是印度复杂的族群关系和利益斗争,牵任何一发都会动全身。因此,莫迪很难像邓小平那样,通过一个新的顶层设计来启动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莫迪应该先推进行政体系改革,从提高行政治理水平着手,改善印度官僚文化,采取措施刺激印度政府官员的效率和积极性,再通过经济发展实效来获得民众的支持,最后再推动相关法律体系的改革。只有这样,其改革方案才有可能被民众普遍接受,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下去。如果连自己领导下的行政体系都改变不了,莫迪就不可能改变印度整个国家。

(作者为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猜你喜欢
莫迪印度群体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