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宇
摘 要:通过走访调查鞋子生厂商、鞋眼制造厂,收集理论和数据基础资料,对鞋类产品鞋眼拔出力的试验方法开展研究,确定了鞋眼拔出力两种测试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并对试验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对样品的制备、试验装置的选用、夹具的设计以及试验步骤和试验结果处理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在实践中制作了夹具,做了相关实验进行验证,旨在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制鞋行业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产品质量,为制定《鞋眼拔出力试验方法》行业标准奠定基础。
关键词:鞋眼拔出力 试验方法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U4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16-01
中国是鞋类生产大国。近年来,随着大量国外先进制鞋工艺的借鉴,以及自主创新领域的拓展,我国制鞋工艺技术日新月异,各类标准规范相继发布实施,产品性能得到大幅提高。但作为鞋类使用性能中的关键质量指标鞋眼拔出力的测试,国内还没有相关行业标准对其进行规范。鞋眼拔出力主要是考核鞋眼与鞋帮的结合牢度。目前市场上鞋眼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一般常见的鞋眼都为同心圆环状,有些特殊鞋眼则有着各种不同形状,如方形、多边形、椭圆形以及不规则形态等。
1 方法原理
鞋眼从附着材料拔出力的试验方法,借鉴了目前市场上两种测试的主流方法,确定为A法和B法两种试验方法,A法为圆锥棒顶出法,B法为鞋带拉出法。其适用范围为适用于一般穿用鞋的鞋眼拔出力(特殊鞋眼可参照使用)。
其原理如下:
A法:将附有鞋眼的帮面或其他材料固定在拉力机的夹具上,圆锥棒通过材料的背面穿过鞋眼,通过拉力机不断施加力于圆锥棒,直至鞋眼从材料上分离或材料破坏,记录下该过程中施加的最大力值,即为鞋眼拔出力。
B法:将附有鞋眼的帮面一端夹持固定在拉力机的夹具上,鞋带穿过鞋眼固定在另一端的夹具上,拉力机不断施加力(使得鞋眼受力方向与日常系鞋带受力方法一致),当鞋眼任意部位从材料上分离或材料破坏,立即停止试验,记录下该过程中施加的最大力值,即为鞋眼拔出力。
2 试样制备
2.1 方法A
裁剪附有鞋眼的帮面,鞋眼周边应保留不小于20 mm的帮面,相邻鞋眼不得同时作为试样,必要时可移除邻近的鞋眼。
2.2 方法B
裁剪附有鞋眼的帮面,鞋眼帮面外侧应保留不小于30 mm的帮面,相邻鞋眼不得同时作为试样。
试样数量一般为3个。
3 试验装置
3.1 拉力试验机
符合GB/T16825.1—2008中的2级要求,力值范围为0N~1000N,最小分辨值不大于1N,移动速度应包括(50±5)mm/min和(100±5)mm/min,并可记录下最大断裂力的指示装置。
3.2 夹具
3.2.1 方法A
夹具如图1所示。圆锥棒长度不小于70 mm,尖部直径不大于3 mm,锥体最大直径不小于10 mm。
夹具下方应有孔洞,正对着圆锥棒,当待测鞋眼边外径小于10 mm时,孔洞直径15 mm,当待测鞋眼边外径大于等于10 mm,且小于15 mm时,孔洞直径20 mm。
孔洞上应有合适的夹持固定试样的装置,使得鞋眼正对着圆锥棒和孔洞。
3.2.2 方法B
夹具应能牢固固定帮面材料和鞋带(鞋带从测试样品上获取)。
4 试验步骤
4.1 方法A
(1)将夹持试样的装置固定在夹具上,鞋眼正对着圆锥棒,反面朝上。
(2)调整拉力试验机的零点,设定拉力试验机夹具的移动速度为100 mm/min。
(3)启动拉力试验机,直至鞋眼从帮面分离或材料破坏,记录最大负荷值。
(4)停止拉力机,使得圆锥棒回到原来位置。
(5)重复上述步骤测试另两个试样。
4.2 方法B
(1)将制备好的试样一端夹持在夹具上,鞋带穿过鞋眼固定在另一端的夹具上,使得鞋眼受力方向应与日常系鞋带受力方向一致。
(2)调整拉力试验机的零点,设定拉力试验机夹具的移动速度为50 mm/min。
(3)启动拉力试验机,当鞋眼任意部位从帮面分离或材料破坏,立即停止试验,记录最大负荷值。
(4)重复上述步骤测试另两个试样。
5 试验结果处理
方法A(或方法B)的试验结果处理:取3个试样试验结果的最小值,精确到1N。
6 结语
此两种试验方法均经取样进行测试,取样时选择了不同种类的鞋子,主要包括皮鞋、旅游鞋、胶鞋、注塑鞋等,并重点关注不同规格、不同类型鞋眼的区别,从验证试验情况看,此两种方法适合于我国鞋类产品与国情,方法科学、可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HG/T2877-2014.拖、凉鞋帮带拔出力试验方法[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QB/T2675-2013.鞋带扯断力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 GB/T16825.1-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和校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