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课改而进步 课改因我更辉煌

2015-10-12 20:08:12梁金良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课文妈妈同学

梁金良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64-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改革,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不会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被淘汰。我所担任学科的是语文,俗语说“语文是一个百宝箱,它集字、词、句、段、篇于一身,人类一切才能都来源于知识。”所以说语文才是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它是基础学科,它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素养,更能提高视野,更能提高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谈一谈:

一、小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都说过,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可以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并从中学到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得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十分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一节课下来,还真是收获颇多呢!

二、小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可谓是各式各样,每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想而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成功的。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对教材内容可以续写、改写、缩写……这样,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收音机,而是“创作者”。

五、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就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事?你能不能说一说同学的优点呢?……通过这样的采访报道的形式来叙述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 曾卉)

猜你喜欢
课文妈妈同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南方周末(2014-09-25)2014-09-25 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