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62-01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目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现在教学中所需思考的课题。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它是创造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为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创新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他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控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兴趣,使其想创新
小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其他年龄段教学中作用更为突出,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如在讲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折纸,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观察展开后的图形,这时学生自己设计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引出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给予了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的空间。
(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是从问题的质疑开始的,这种质疑能够让人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兴趣,从而激励人为此去探究、解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依托学生喜欢提问的特点,通过疑问情境设置,在课堂中充分地提供答问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敢于讨论问题和质疑问题。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久而久之,小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就会与创造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优化课后练习,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中,可以按照教程内容的特点布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集合,安排习题:“在操场区域,设计一个面积为30平米的花坛,有多少种设计方案?”在现实场景中,学生对此题必定会有着高涨的积极性,因此,他们也会运用到已学的知识,通过思考讨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多种设计方案。对于这一现象,正是学生们发挥创新意识的结果。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成功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促使他们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鼓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时间段,数学学科又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