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雪琳 赵志鹏
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圈生态效率对比研究
□文/郑雪琳赵志鹏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提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提高经济圈生态效率就成为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建立DEA模型的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广义DEA软件对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2008~2012年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经济圈生态效率明显高于环渤海地区,且各省市效率值较均衡,差距不大;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生态效率差距极大,但总体上效率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
生态效率;经济圈;DEA方法;综合评价
原标题:基于DEA方法的经济圈生态效率对比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4日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负担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大热点。
党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加强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增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高质量的发展,打造成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然而,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较晚,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在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发展较完善的地区仍有很大差距。
基于此,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2008~2012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度量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其产生差距的原因,找出提高生态效率的途径,以推动环渤海经济圈“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1990年,Schaltegger和Sturn首次在学术界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效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1995年,Claude Fussler将生态效率的概念引入我国,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生态效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一)生态效率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对生态效率的测算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如成金华等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分析。邓波等通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在剥离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后,第三产业比重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会促进生态效率的增长,而环保财政支出并没有对生态效率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2、指标体系法。如毛建素等人选择能源消费和废水、固体废物、SO2、工业烟尘、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研究的环境影响类别,界定了与这些环境影响相关的生态效率并估算了中国2007年的工业生态效率现状。吴小庆等人建立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对园区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生态效率的研究指标。在指标体系选取方面,学者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度量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对于生态投入指标,杨斌等学者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环境污染具体包括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固废排放三大方面,能源消耗具体包括能源、土地以及水资源消耗。成金华、邓波等人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力消耗因素作为投入指标。对于生态产出指标,学者们纷纷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
(一)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评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效率的有效方法,最初由美国运筹学家Cooper和Lewinz在相对评价效率上提出,目前已成为公认的有效评价方法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EA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它无须估计生产函数,通过观测大量实际生产数据,基于一定的生产有效性标准,构建生产前沿面以及位于该前沿包络面上的相对有效点。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无需知道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研究中所受束缚较少;2、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情况;3、可有效地计算技术效率、综合效率、配置效率,全面掌握某一地区的发展情况;4、可根据所计算投影的结果,对投入指标增减量进行调整,因而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企业生产等多个领域的有效性分析。
表1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生态效率的内在要求是以最少的环境污染和最低的能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DEA方法对投入、产出指标的要求相一致。因此,本文沿用前人的思路,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作为投入指标,将经济效益值作为产出指标。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和可获得性原则,同时兼顾DEA方法对指标数量的要求,构建了以下评价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本文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年鉴》,经整理组成2008~2012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西藏地区的数据不全,故不进入分析)的面板数据。为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已将相关数据转换成相对于2008年的不变价。同时,为消除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已将所有数据进行单位化处理。
表2 2008~2012年两大经济圈综合效率值
(一)生态效率值的计算。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江苏、浙江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本文为探究处于发展阶段的环渤海经济圈生态效率与发展较为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圈生态效率之间的差异,选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数据作为样本单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2008~2012年的数据作为决策单元,应用广义DEA软件,将表1中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带入计算,可得2008~2012年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六省市的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表2)
(二)两大经济圈生态综合效率对比分析。从各年平均值来看,2008~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总体上高于环渤海地区,其中生态效率较高的是北京市和上海市,在这五年的发展中,北京市生态效率值从0.94上升到1,上海市生态效率值也达到了1,这两大直辖市的生态效率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投入产出比例达到最优,生态效率相对最好,达到了DEA有效。
虽然两大核心城市的生态效率很高,但其周边地区的效率水平却相差很大。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值相对较高,其中浙江省在2008~2012年间效率值稳定在0.90~0.94之间,江苏省效率值浮动在0.82~0.89之间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而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市近五年生态效率浮动在0.72~0.78,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上,而河北省的生态效率仅为0.41~0.44,不及北京市、上海市的一半,效率水平很低。
虽然环渤海地区的综合效率整体较低,但2008~2012年间效率值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效率由0.70上升至0.74,长三角地区虽然整体上效率值较高,但效率值却呈下滑趋势,由0.94降至0.92。
(三)两大经济圈生态纯技术效率对比分析。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效率水平仍大幅高于环渤海地区,两地区的变动趋势呈同方向变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的生态纯技术效率都达到了1,生态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投入产出比例达到最优,生态效率相对最好,达到了DEA有效。浙江省、江苏省紧随其后,生态效率均在0.9~1之间。河北省纯技术效率仍然较低,浮动在0.48~0.53。
(一)研究结论。本文通过DEA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2008~2012年间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度量和对比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比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高,但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增长态势比长三角地区好。不难看出,长三角地区年均生态效率综合效率值和纯技术效率值均高于环渤海地区。但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生态综合效率值呈缓慢上升趋势,长三角地区生态综合效率值却呈现出下降趋势。
2、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各城市生态效率差距较大。北京市生态效率综合效率值已增长到1,达到DEA有效,位于生产前沿面之上;而天津市的生态效率浮动在0.72~0.78,和北京的差距仍然很大;河北省的生态效率仅为0.41~0.44,效率水平亟待提高。
3、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效率较高,但增长速度有待提升。2008~2012年间,上海市一直处于生产前沿面,生态效率相对最好,而江苏省的生态效率值有下降趋势,所以导致整体生态效率增幅不大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二)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对环渤海地区提高生态效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中心城市辐射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对于环渤海地区而言,要提高生态效率,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以提高生态效率;另一方面北京市、天津市应加强对河北省的技术支持,加大河北省的科研支持力度,输送科研人员和先进设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2、增强三地间合作,合理资源配置。三地要做到优势互补、适当分工、协调发展。利用河北的资源打造环京津地带生态型和城郊型现代农业,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这将弥补京津第一产业比重偏低的短板;天津则需要逐步承担起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北方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职能。通过合理资源配置,建立完整产业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规模效率。
3、提高并统一产业准入标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建立统一的区域产业准入和环保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让新型的产业填补淘汰下来的落后产业的空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Wi l lard B.The Sustainabili ty Advantage:Seven Business Case Benef i ts of A Tr iple Bot tom Line.Gabr 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2002.
[2]Fussler C.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5.17.4.
[3]成金华,孙琼,郭明晶,徐文赟.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
[4]邓波,张学军,郭军华.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
[5]毛建素,曾润,杜艳春,姜畔.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效率[J].环境科学,2010.11.
[6]吴小庆,王远,刘宁,高倩,陆根法.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和TOPSIS法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生态学杂志,2008.27.12.
[7]杨斌,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9.7.
[8]马占新,马生昀,包斯琴高娃.数据包络分析(第三卷):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24.3.
[10]马占新.一种基于样本前沿面的综合评价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33.6.
[11]马占新.样本数据包络面的研究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12.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