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中央常委农村大调查

2015-10-12 11:35文/王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刘少奇陈云社员

文/王 涛

1961:中央常委农村大调查

文/王 涛

1960年12月24日到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听取各省对农村情况的汇报中,逐渐形成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想法,他在闭幕会上发表了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在接着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希望这一年,1961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要在实际中去调查,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客观事物。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1961年3月广州会议结束后,除林彪外,中央常委全部下到农村搞调查研究,成为中共历史上一次绝无仅有的调查研究运动。

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

1961年4月1日,63岁的刘少奇来到长沙,开始了为期44天的湖南农村调查。为了听到群众真实的呼声,了解到真实情况,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宁乡、长沙一带做调查。在调查中,刘少奇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开座谈会、实际走访等方式了解到了一些真实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关于食堂的优越性——“下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

刘少奇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现行政策对不对,尤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公共食堂问题。

4月13日和14日,刘少奇在天华大队连续召开大队干部座谈会和生产队干部座谈会。在征求对公共食堂的意见时,由于思想顾虑,这些人没有讲实话。座谈会没有收获,刘少奇决定直接到群众中调查。第二天,刘少奇看了天华大队施家冲食堂,并邀请几个社员开座谈会。在刘少奇诚恳态度的感染下,大家纷纷诉说加入食堂后生活上的不便和对生产的影响。刘少奇在听取群众意见后说:“我看是这样,因为搞食堂,很多人在一起住,自留地没有了,猪不能养了,鸡鸭不能养了,许多东西比以前少了,社员的生活比前几年差了……于是,许多人‘坐大船’,不积极。这怪不得你们,首先是我们中央要负责,不晓得你们这种情况。为什么不晓得,还不是官僚主义。”4月17日,刘少奇在出席天华大队总支委会时说:“看来,1958年10月1日一声喊,食堂就办起来,那是大错误,应该吸取教训……看来多数社员是不愿意办食堂,要求散。准不准散?我看应该准。”5月3日,刘少奇回到老家炭子冲继续调查农村情况。在这里,朴实的乡亲们向他讲了真实的情况。5月7日,刘少奇在同炭子冲农民谈话时说:“食堂情况,以前我们也不清楚,讲食堂有优越性,可以节省劳力,解放妇女等。下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食堂没有优越性,不节省劳动力,不节省烧柴。这样的食堂要散,勉强维持下去没有好处,已经浪费几年了,不能再浪费下去。”

连日来的调查,使刘少奇对公共食堂的“优越性”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把食堂问题看得很严重:“现在必须看到在食堂问题上,我们同人民群众有尖锐的矛盾,这是影响工农联盟的……群众很好,农民在等待共产党表示态度,还没有丧失希望。如果还不表示态度,农民就要自己散了,那就被动了。”

关于产生困难的原因——“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关于国民经济产生困难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的说法是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当时,虽然毛泽东也提出,造成困难的原因除了天灾外,“人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且认识到“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是还没有意识到工作上“左”的错误才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然而,刘少奇在调查中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在调查中,刘少奇了解到,由于天华大队虚报粮食产量,造成国家高征购,致使社员口粮严重不足,处于半饥饿状态,严重损害了社员生产积极性。而且,在兴办公共食堂时,将大队三分之一的房子拆掉,60%的社员被迫搬家,再加上社办企业和大队副业无偿占用社员住房,使社员住房减少一半以上,不少人家三代同住一室,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还使得天华山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刘少奇视察天华山归来后痛心地说:“我到天华山一望,山都挖得稀烂的。年老的农民都懂得,再不禁止,让他挖下去,将来是一大害!”

许多汇报材料提到,湖南去年遭受大旱,所以农村经济困难是因为天灾。但是刘少奇在同农民谈话时问:你们的困难是由于什么原因?有没有天灾?农民们回答说:天灾有,但是小,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后来,刘少奇多次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造成农村困难的原因主要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周恩来在伯延公社的四个昼夜

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来在河北省武安县(今武安市)伯延公社连续四个昼夜开展调查研究。周恩来住在部队营房,早晚回营房吃饭,中午在伯延用餐。在伯延公社的几天里,周恩来着重调查了食堂、供给制、包工包产这几个问题。

武安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当地群众曾为支援八路军抗日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周恩来在伯延公社社员家中看到的情况令他十分震惊,这里的乡亲仍旧十分贫困。

在调查食堂问题时,一个叫张二廷的农民对周恩来讲出了实情。他说:“食堂好,食堂吃不饱”“这两年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更严重的是,“如果再这样下去两年,连你也会吃不饱。”周恩来问他为什么,张二廷说:“因为我们当然首先要顾自己,你们征购不到,当然会没有吃的。”后来,周恩来指出,张二廷的发言“对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动。当时在场的地委的干部听了以后,说这个人是个落后分子。我跟他们解释:这样看不对,这个社员说的是真理,一个农民把我们看作他自己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一针见血的话。”在调查中,周恩来还向社员们保证,分下去的自留地再不会收回了,再不会拿自留地顶口粮指标了。

通过这次深入调查,周恩来认识到,中央关于开办公共食堂和保持部分供给制的规定并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社员们对此反映也比较强烈。5月7日凌晨三点半,周恩来请秘书孙岳向在上海的毛泽东汇报了调查情况:(1)食堂问题,大多数甚至于全体社员包括妇女和单身汉在内都愿意回家做饭;(2)社员不赞成供给制,只赞成把五保户包下来和照顾困难户的办法;(3)社员群众迫切要求恢复到高级社时的评工记分办法;(4)邯郸专区旱灾严重,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恢复社员的体力和恢复畜力问题。凌晨四点四十分,毛泽东批转了周恩来的报告。

邓小平顺义县农村调查

1961年4月7日至21日,邓小平来到京郊顺义县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在火车上吃住,尽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顺义地处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发达,被称为“北京的粮仓”。农业合作化后,粮食连年增产。然而1959年和1960年,粮食产量却接连下降,原因就在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和具体政策的失误,致使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4月15日,邓小平在上辇大队、北小营大队、仇家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长座谈会上反复问干部:“公共食堂是吃好,还是不吃好?”多数人都不敢说不吃好,反而找出各种理由来证明吃食堂也不错。邓小平严肃地说,公共食堂是个大问题,现在群众议论很多,要注意一下。当听到上辇村吃食堂是假,由食堂分粮食,社员回家做饭是真时,邓小平高兴地表扬了上辇村,他说:“吃食堂光荣,不吃食堂也光荣。吃不吃食堂要由群众决定。”4月18日,邓小平视察了白庙村里的公共食堂。到那里一看,食堂已经停火,显得很荒凉。邓小平对干部们说:“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以前不管是中央哪个文件上说的,也不管是哪个领导说的,都以我现在说的为准。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决定食堂去留。”此话一出,全县的公共食堂都纷纷解散了。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邓小平对恢复农业生产形成了自己的看法。5月10日,邓小平和彭真联名致信毛泽东,汇报在顺义和怀柔的调查情况(彭真率领的调查组主要在怀柔县搞调查研究)。信中说:“现在实行三七开供给制,带有平均主义性质,害处很多。废除这种供给制,只对五保户和困难户补助部分实行供给,可以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关于粮食征购和余粮分配问题,是不是可以采取对包产部分购九留一,对超产部分购四留六。鼓励社员像经营自留地一样,在集体经营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积极施肥。关于食堂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像供给制一样一刀两断地下决心,要走群众路线,完全根据群众自愿。吃食堂,不吃食堂的都给以便利。”5月13日,毛泽东批转了该报告。

朱德南下调查

1961年初,北京会议结束后,朱德即离京南下,到各地开展调查研究。1月30日,朱德给毛泽东写信推荐浙江养蚕“四包一奖”制的经验。接着,他又去了福建、江西、广东,视察工厂和人民公社。3月6日,朱德给毛泽东写信反映视察情况:包产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指派的办法,使生产指挥权真正掌握到群众手中。对此,群众普遍反映有七满意:对退赔兑现满意,对分配兑现满意,对超产奖励满意,对自留地满意,对“三包”落实满意,对干部作风转变满意,对春节供应满意。3月24日,朱德参加完广州会议后北上,先后考察了河南、四川、陕西、河北等省。5月9日,朱德给毛泽东写了调查报告,反映调查情况。其中,报告中反映最强烈的意见是群众对公共食堂不满:四川农村的食堂是“两道烟”,即在食堂做一道,社员回家再加工一道,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陕西的群众说,农村的公共食堂有五不好:一是社员吃不够标准,二是浪费劳动力,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下雨天吃饭不方便,五是一年到头吃糊涂面。据豫东调查,允许社员自己回家做饭吃,不到一个月,浮肿病即下降45%到50%。

陈云青浦农村调查

面对困难的经济形势,陈云是较早认识到调整农村政策重要性的高层领导。1961年4月7日,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不一定都吃食堂,没有食堂难道社会主义就会垮台吗?粮食不到户,农民不敢讲话,否则他怕扣粮票。还有自留地一定要坚持,农民说得好:‘我磨豆腐,由你点石膏不行,要我们自己来点。’”为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为调整农村政策、解决农业困难提供依据,陈云于1961年6月、7月间对青浦县小蒸乡进行了调查。

小蒸乡地处江南水乡,原来树木葱茏,竹林茂密,现在却一片荒凉。在小蒸乡半个月的调查中,陈云听了两次汇报,开了十次座谈会,对养猪、自留地、干部作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

上级瞎指挥给小蒸乡带来了深重灾难,其他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取消公共食堂,青浦农民还被迫在公共食堂吃饭,一个农民一日三餐,每餐一大碗稀粥,实在吃不饱。陈云根据实际情况给当地提出了三点意见:母猪下放给农民私养,少种一些双季稻和小麦,多分一些自留地,目的是“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据随陈云考察的周太和回忆:经过半个月调查,基本摸清了情况。农民对我们党既有表扬,也有批评。陈云同志特别注意倾听批评的意见。概括起来,农民有四点不满:一是对吃稀饭不满意。二是对干部不参加劳动不满意,说干部“大衣捧了捧,不做三百工”,群众是“头发白松松,不做不成功,做了二百工,还说不劳动”。三是对农作物改制有意见,说干部“嘴唇两张皮,翻来覆去都有理”。四是对干部说大话,缺少自我批评不满。陈云同志对农民的意见不仅耐心听,而且作了解释,有些还主动承担责任。

1961年中央常委的调查研究,对中央最高层迅速下定决心,果断作出相关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全党工作作风的大转变。

(责编/傅建芬)

猜你喜欢
刘少奇陈云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