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姜红德
这些年滴滴打车取得一个个业绩的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支撑着他们一路走下来。
说到打车软件,如今几乎每人手机上都安装了一款,从滴滴、快的,到首汽约车等等不一而足。打车APP自2014年以来更是成为了消费者最青睐的手机应用。也正是这些事关出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动了传统行业的奶酪,成为今年上半年的热点新闻。
据滴滴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成立以来该打车软件已经覆盖全国300个城市,用户数从2200万增到1.5亿,月活跃用户增长了600多倍(2014年平安夜当天,全国用滴滴打车出行人数超过了3000万人),打车成功率高于90%……这些永远会被铭记在移动互联网历史中。
成立3年多以来,按照滴滴CTO张博的说法是,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每天睁开眼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考虑公司的生死存亡。之所以今天还能生存下来,张博对记者表示,主要是通过技术和时间赛跑,和对手比稳定性和粘着力,让客户最终留下来。这些年滴滴打车取得一个个业绩的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支撑着他们一路走下来。
在外人眼中的张博,无论是首席信息官还是首席技术官的角色,他都能游刃有余。在他看来,CTO要有商业眼光。倒推回来,CIO要从技术入手,支撑产品发展,进而支撑公司现在和未来的商业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从技术骨干到产品骨干,要懂互联网产品、明白用户需求,知道如何做出一款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你要知道这些用户过来了以后,商业模式是什么,企业如何创造利润。
在滴滴内部,由张博主导进行过两次IT技术架构的迁移。第一次是在2014年。其实滴滴打车刚成立时两台服务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2014年初“补贴大战”时问题就出现了,订单量一周之内涨了50倍,而当时的预估是增加10%。500%对10%,结果可想而知。网络、存储等故障不断,Webserver和MySQL也频出问题。团队所面临的挑战非常大。更为紧张的是,靠传统采购机器来实现扩张,显然完全无法满足业务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滴滴最终决定整体搬到“云”中。
滴滴第二次IT架构变化是在专车上线时。为此,他们特别成立了技术架构部,将通用型服务下沉,避免重复造轮子,将个性化服务放到业务层,实现服务开发。从最初架构设计支撑一款产品,到同时支撑专车、顺风车等多款产品。产品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最终,架构的实时调整让滴滴每条产品线,都可以得到很顺畅的支撑和服务。
对于IT架构的迁移,就像外界看到的那样很困难,实际工作也存在很多挑战。“搬迁也并非一帆风顺,代码需要做大量重构,来解决技术上的单点问题。”张博认为当初较早将IT架构向云计算迁移的选择还是明智的,“现在尽管用户规模每天都在几万或几十万的激增,但是始终没有出现重大的技术故障,这或许要归功于后期对于技术的重视和较早选用了云服务。”
在打车软件领域,遭遇黑客攻击是家常便饭,一旦网络被攻击车主和用户都可能受到影响。
实际上,在这两次IT架构迁移过程中,嘀嘀也把信息安全、网络和系统运维等问题一并解决了。在打车软件领域,遭遇黑客攻击是家常便饭,一旦网络被攻击车主和用户都可能受到影响。而一般的企业在技术实力上不足以应付这种网络上威胁,但是通过和云计算技术合作伙伴腾讯云合作,由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解决了安全隐患。
同样,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CDN专网节点,提供就近接入的服务,在订单量瞬间暴涨,或者用户处于弱网环境下,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通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专人团队维护物理服务器,解决了如硬件采购、硬件运维等问题,能让企业将更多精力集中到应用层和业务层,以及其他更有价值的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方面,省时省心省力。
滴滴打车成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来打破信息的壁垒。说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张博表示,大数据不仅是嘀嘀打车软件产品的心脏,也是滴滴商业模式的心脏。
在嘀嘀运营过程中,张博发现,即使出租车空驶率降低到0,也无法满足早晚高峰乘客出行需求。以北京为例,出租车共计10.6万辆,但却有2000万常住人口,1000万流动人口。这就需要通过各种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单单依靠打车软件或者产品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滴滴打车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用车服务。比如通过滴滴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发现很多人居住地和工作地都比较接近,收入水平相当,行业属性相近,这些人往往都会使用出租车或专车,如果能够将需求合并,显然无论是帮助乘客提供低成本出行,还是节省社会资源,都很有价值。更有趣的是,如果其上增加了社交属性,人们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出行会变得更有意思。
同样,通过大数据可以满足车主和用户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用车体验。比如,某一个时刻在中关村,同时出现很多订单,周围有很多司机。嘀嘀打车要做的决策是:将订单发送给合适的司机。因为司机在任何时刻都只能听到同时爆发订单中的一个。所以匹配要准确,那么背后的推荐算法要准确,匹配效率要高,计算要快,推送要及时。这还不够,滴滴在推送订单到这位司机之前,还会先预测他对订单感兴趣的程度。据张博介绍,这方面,在后验过程中,滴滴可以做到80%的准确度。其中,不仅要计算司机的个人特征,还要结合其决策体系,将司机的喜好是对小费、长短途,还是对方向敏感等静态特征和司机与订单之间的位置关系、时间关系等动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张博表示,“我们希望用有限的资源最大化提升用户的质量和活跃度,这不可能通过人工实现,只有技术才能实现这些。而实现的过程中,对公司架构、运营、产品等挑战都很大。” 这些大数据的需求给滴滴打车的技术和运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旦实现之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介绍,滴滴在大数据上最终选择了开源技术。“基础层面是数据平台,主要是大数据计算和存储,用的是业内比较成熟的开源系统Hadoop。”在完成大数据基础平台开发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时下时髦的机器学习,让滴滴打车的推车服务更上一层楼。“滴滴打车现在每天涌入的数据接近10TB,通过不断搜集用户标准数据特征,优化机器学习模型。比如推送给司机订单,司机是否抢单,这就是一个天然的标注。而通过这些标注,就可以优化学习体系。”同样通过社交软件大数据方面的应用,滴滴打车为乘客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想象空间。张博透露,未来如果一个互联网的“吊丝”在下顺风车订单的时候,可能会优先匹配给他一个互联网的“女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场景。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以及用户数据的积累,滴滴未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存储,大规模的计算,以及大规模的精细学习,这便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在大数据方面,人才是滴滴打车目前的短板,这也是目前张博最为关心的一个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滴滴自身正在筹划滴滴学院,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并不断加大高端人才的引入。加之滴滴在过去三年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人才,在人才储备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养和输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