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两茶 香千里

2015-10-10 12:31然则
中华手工 2015年9期
关键词:茶厂制茶白沙

然则

作为安化黑茶的至尊,千两茶也被称为“黑色黄金”。走进安化的前尘往事,才能从细微处感受千两茶的魅力。

手指沿着地图北纬27°~30°的路线随意滑过,不经意间划到了雪峰山脉的北段,上面标识这里是湖南安化。一大片的葱绿下掩映着一条条茶马古道,史书上记载这里有着娴熟的制茶史,滋养出了有“世界茶王”之称的安化黑茶,更有被比作“黑色黄金”的千两茶。大英博物馆、东京博物馆都各珍藏着一块这样的“黑色黄金”,这是历史在安化发酵出的香味,现下它依然保持着这份古朴,延续着传统的生命。

被茶香浸润的小镇

一直以来,千两茶的身份极其显赫,作为安化黑茶的至尊,也被称为“黑色黄金”,除了通体黑色,更因为其受茶客追捧,价格不菲。但很多人对千两茶却少有体验,以为是像普洱一样,甚至怀疑过它的名声从何而来。了解安化的前尘往事,才能从细微处感受千两茶的魅力,为它蹿出的生机折服。

三伏天刚过,余热还未散尽,逮着个机会便去安化寻访千两茶。沿着蜿蜒的小路,穿过崇山峻岭,几经折腾,终于到了安化江南镇。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山峰林立,眼前的景象让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舒展开来。梯田温顺地伏在山脚,几十个茶农正在茶园里清除杂草。绕着窄窄的田埂小路,湿漉漉的地面每走一步都有回响,水渍的声音和着泥土含混不清。浅灰色的瓦依偎着纯白的墙壁,如同一幅悬挂已久的山水画。

“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胜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未尝。”小镇上,茶楼林立,空气中满是茶的清香。在饥饿和疲劳的催促下,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一家茶楼坐了下来,刚沏好的千两茶汤色橙黄,喝起来口感菌香浓郁,香气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喝完茶,碰到了要上山采茶的茶农,便跟着茶农一起上山。偌大的茶园一眼望不到头,扑面而来的是茶叶香。“人喜欢跟茶树亲近,茶树可不喜欢跟人亲近,越是好的茶树越长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茶农说。穿过一片荆棘野草,前面便是一片古茶树,茶叶相对于前面的要老一些,树皮上有不少裂纹,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

据茶农介绍,千两茶之所以独特,除了秘传的制作工艺,还与这些“神奇的树叶”有关。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安化野茶,山崖水畔,田间地头,不种自生。”这与安化千两茶生长的冰碛岩地貌密不可分。这种地貌长出来的茶叶所含的矿物质非常丰富,这些矿物质对治疗“富贵病”很有效,所以极受现代人的青睐。

“安化黑茶能成为世界茶王,这些古树上采下来的好茶叶功不可没。”经不住古树上茶香的诱惑,摘一片茶叶放入嘴中,先一股苦味,苦味过后便是一丝丝甘甜不断涌来,满口盈香。

山间铃响运茶来

沿着茶园往上走,就是昔日的“茶马古道”,也是千两茶运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如果没有这条“茶马古道”,安化出名至少要晚几百年。如今走在古道上,看不到马帮,听不见马铃声,但古道上的马蹄印和跨越溪流的廊桥仍然历历在目,成为记录这段历史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道风景不只存在于历史中,而是被一位老人很好地传承了下来,他就是刘向瑞,千两茶制作第五代传人,他的制茶生涯与安化黑茶的制作史密不可分,是安化黑茶史上翻不过去的一页。

在一个幽静的院落见到刘向瑞时,他正在泡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手,常年做茶让他的整个手掌被“茶渍”染成了褐色,非常粗糙,与他纤瘦的身体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已经80多岁高龄了,他却终日不离茶,除了在家泡茶,还会去边江源、道然等茶厂监茶。“如今会做茶的,都是从我这里传出去的。”刘向瑞笑着说。

千两茶是刘氏先祖研制成的,因是家传技艺,制作工艺一向“传男不传女”。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刘向瑞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这门技艺带到了白沙溪茶厂。

作为安化黑茶里面名气最大的一种茶,千两茶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重量命名的茶叶。“取名为‘千两茶’是有历史渊源的。”说完,刘向瑞便起身去楼上仓库,取来一根被竹篾包裹严实的圆柱体。“这就是千两茶,做成这样的包装是工艺和运输上的要求,现在为了方便购买,市场上能见到的都是切好的茶饼。”原来在千两茶制成之初,主要是作为游牧民族的专供茶,由于运输路途遥远,为了更好地保存黑茶以及方便运输,刘家人采用大长竹篾篓,将50千克(1000两)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这样一个男子可以轻易地背起。这种高1.6米,重千两的黑茶便被称为“千两茶”。

到如今,千两茶制作技艺仍是不少人争夺的秘方。当问到为什么当时会将这门技艺传出去时,刘向瑞说:“我只会做茶,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要将千两茶传承下去是不可能的,与其让这门技艺失传,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受益。”

事实证明,刘向瑞的做法是对的。千两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带来了巨大的价值,销量持续上涨,越来越红火。在安化,也涌现出不少制茶厂,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条新出路。

23道工序守护传统

好的茶叶配上好工艺,才能做出好茶,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工艺制茶,是安化人最骄傲的事情,直至现在,他们制茶工艺全都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守护传统,这已经是安化人的共识。

千两茶的制作时间是每年5~10月,共23道工序,制作过程非常独特,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同时也是加工工具。用篾片捆压茶叶,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这个过程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做好之后再晒49天,然后冷藏发酵,整个过程需要3个月,目前即便白沙溪茶厂,一年也才做1万多支,在当地人看来,千两茶是“炼”出来的。

白沙溪茶厂离江南镇不远,是制作安化黑茶的“老字号”茶厂。到白沙溪茶厂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千两茶的制作,七个壮汉组成一组,正不厌其烦地压、挤、缠、踩,将黑茶扎实地捆进粽子叶、棕叶和竹片编成的特制包装中。

“伙计们嘞……把杠抬咯……齐心压嘞……用力踩哟……世界的千两茶呀,只有中国有啊!中国的千两茶呀,只有湖南有啊!湖南的千两茶呀,只有安化有……”这是在制茶的时候踩茶人喊的号子,声音浑厚奔放,非常动听。一人起了头,其他人便高声和着,每唱一次黑茶号子,浑身仿佛又充满了力量。在茶厂的一侧,放着一些新鲜的粽叶、竹黄、蓼叶,这是用来包裹千两茶的。最里层放蓼叶,不仅可以防水防异味,还可以给茶叶补充一定的水分;中间层则用一种棕色可防雨水的粽叶来包裹,最外层是用竹黄编制的篾篓,固定千两茶,既可让茶有竹之香气,又能便于长途运输,保持形状。尽管很费时间,制茶人却是不厌其烦地修整每一个细节。

茶香不怕巷子深,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黑茶热”持续升温,千两茶被列为黑茶界的至尊。不仅如此,2015年6月20号,安化黑茶与黑茶号子一同亮相米兰世博会,其中带过去的千两茶以其古朴大气的外形和醇香浓厚的口感艳惊四方,并被当做国礼馈赠给重要嘉宾,还有些被当地的博物馆珍藏。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千两茶历久弥香,如今这一缕香更是从边陲飘向了世界。与其说征服世界的是千两茶,还不如说是那些制茶人,他们倾尽一生,悉心地守护每一片树叶,练就了千两茶的历史与未来。

猜你喜欢
茶厂制茶白沙
中国传统制茶
华侨茶厂换新颜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白沙水库
白沙涧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白沙水库
浅析国内茶厂的年底会计核算
莲都区初制茶厂优化改造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