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
【摘 要】本文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核心区域——东南亚地区为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目标承接地。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以及各产业占比,最后借鉴日本雁行模式的经验来推行我国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产业转移;东南亚地区;雁行模式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基于中国沿海始发,途经东南亚、南亚、波斯湾、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各国的航线,是通过沿线港口及城市合作机制建立的经贸合作网络。
加强区域合作已成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之势,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正好是资源丰富的高地、市场潜力巨大的平地以及工资成本的洼地,这些初始禀赋会是中国产业转移的绝佳承接地。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
产业转移可解决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以及风电设备都是产能过剩产业。
产业升级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以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到了人力、自然资源成本上升的制约,生产率下滑。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实现共赢,以走出依赖人力以及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技术创新。作为后发国家,我国的高新技术大多从他国引进或者模仿他国,形成长期依赖,制约了技术创新。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以技术与资本依赖型替代人力及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二、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比较
在 “海上丝绸之路”上,东南亚航线沿线与我国贸易往来最为密切,东南亚航线节点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缅甸。其中我国GDP总量第一,人均GDP第四。在GDP增长率上,除泰国之外其他国家都较高,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1.贸易往来
频繁的贸易往来是进行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将13年中国与五个国家的海关货物进出口额绘成如下的表2.1,显然我国与泰国、印尼、越南的双边贸易额不容小觑,除此之外,菲律宾、缅甸、孟加拉等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都达100亿美元以上,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中与我国双边贸易额最高的国家,达1000亿美元。
投資方面,东南亚将凭借其开放的投资环境、宽松的投资政策及人力成本优势引资。2014年,中国和东盟双向投资10年来新增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201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60亿美元,同比增长6.8%。
因此,东南亚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2.产业发展的梯度性
柬埔寨以及越南一产占比高,二产占比偏低,还处于依靠初级产品的阶段。泰国与中国的产业结构类似。当前中国与东南亚航线节点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双边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显著的产业梯度性和经济互补性,具有开展垂直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条件。
三、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雁行模式架构
雁行模式描述后起国家某一产业发展的过程,起初后起国家资本匮乏、技术落后,通过经历“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发展路线,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目的,由资源禀赋动态变化引起。雁行模式需要一定的前提。第一,区域内各地区都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第二,系统内各经济体在发展水平上具梯度差异。第三,各经济体位置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
上述分析显示,部分沿线国家经济开放,且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梯度性,但考虑到第三个前提,东南亚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因此选择东南亚作为产业转移的目标承接地。
总体来看,我国可以作为“头雁”,我国的产业结构优于东南亚国家中的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而缅甸、越南、柬埔寨次之。因此可以按这样的顺序分为三个梯度。
初期阶段,我国作为“头雁”可发展优势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并转移部分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处于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雁”则承接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雁行模式前期,产业转移应兼顾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转移出我国产能过剩产业;第二,逐步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第三,辅以金融、政策等措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际上,我国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已经在建设、推动中。
中期阶段,当“头雁”累计足够资本后,可以向“中雁”转移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不仅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
后期阶段,当“中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成熟后,可再向“尾雁”转移,“尾雁”则可以积极扩大出口,而“中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积累资本。
四、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以我国为“头雁”,以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为“中雁”,以缅甸、柬埔寨以及越南为“尾雁”的雁行模式产业梯度转移。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都应抓住机遇,共谋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目前最应要做的是发展技术以及创新,提高我国在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同时,我国产业转移要注意控制结构及“度”,不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5-14.
[2]郭西虎,周毅.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 200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