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馨怡
寻找“微”世界的风景
——微电影《星空》创作手记
■戴馨怡
拍摄现场
新年伊始,微电影《星空》杀青,我也终于松了口气。《星空》原是一篇反映大学生村官生活和梦想的小说,最后却是以微电影的形式为人所知,对我这个小说原作者和剧本编剧来说有一点意外。不过,我却因此走近了微电影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也在一边学习一边尝试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也许作品最后仍然显得不够成熟,但经历过创作中无所适从的痛苦和豁然开朗的喜悦,我个人却成熟了不少。
也许会有人问,什么是微电影?对此我一开始也是有些茫然的,不太清楚微电影与电影的区别,直到开始创作《星空》,我才逐渐了解其间的差异。
创作《星空》的起因是因为我写了篇小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我经历过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共同的心路历程,比如生活场景的变迁与生存语言的转换,乃至人生哲学的坍塌与重建,其中经历的辛酸与困惑难以言说,不知不觉便诉诸笔端。然而,小说完成后却缺少一个足够广阔的平台面向读者,这使我十分苦恼,后来自然而然地就想换一种表达方式,微电影便这么走进了我的视野。
从创作的工具上来说,微电影是最靠近普通人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因为它的创作工具很易得,手机、DV以及有摄像功能的照相机均可,后期剪辑则可借助网络软件来完成,不需要专业的器材,甚至不需要专业的摄制人员,人人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能取得的资源来展开创作。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我一开始并不太了解微电影,但还是相信自己能拍出一部微电影来。我把这个想法和溧阳市远程办提了,远程办很支持我,答应给我提供数码摄像机和拍摄指导。我又联系了一些大学生村官,邀请他们来做我电影的演员,他们听了都感到很兴奋,因为这将是我们这些人第一次“触电”,并且是来拍摄一部讲述我们自己的作品。器材有了,人也齐了,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微电影制作工具的易得决定了微电影是一种“草根艺术”,在微电影的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成为编剧,乃至成为演员。
艺术作品的视角通常是由创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决定的。微电影既然是“草根艺术”,那么必然天然具有“草根视角”,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期待着什么,就会去编什么、演什么。这是微电影与传统“大电影”的又一个区别——微电影多数是从生活中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东西出发的。
在原创小说中,大学生村官骆君在新的岗位上实现了自身价值。一路上,他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经历了恋情的失败,品尝了创业的艰辛,最终收获了新的爱情和事业的成果。其实,骆君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个人的一个投影,也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共同的缩影。他经历过的痛苦挣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他正在进行的上下求索,我们每个人都正在做。我们的心路历程放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只是长河浪花,微不足道;但我们却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人们知道我们、理解我们。这就是我们这部微电影的视角,不够崇高也不够传奇,但却发自我们的肺腑。
在开始编剧本之前,我拜访了不少村官同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大家都说想在骆君创业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要用骆君的经历来折射大家共同的心路历程——历经彷徨后的价值观重建。
微电影的“草根化”决定其表现内容不追求“高大上”,也没有多少功利目的,只是反映眼中所见、心中所想,一粒沙一滴水都可成文,一点悲一点喜皆能入戏。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又一个区别在于时长:一般的电影时长大概在9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微电影的时长则在30分钟以内,甚至更短。这可以说是微电影的一种“自然选择”,因为小故事不能做成“大包子”,微视角也不能玩成“叙事诗”,微电影必须要短小精悍。
情节要紧凑,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讲完一个波澜起伏的故事。《星空》微电影剧本中设置了两个矛盾冲突:一个是“事业得意,情场失意”。骆君和好友林一华申请的500亩土地审批下来,两人得意忘形时,骆君的女朋友却向他提出了分手,使他从高高的云端一下跌入黑暗的谷底。另一个是“危机降临,涉险过关”。寒潮突然来袭,好友王熙也要住院开刀,人手顿时不够用,眼看大片的庄稼就要冻死。一筹莫展之际,村民小孟带领乡亲连夜过来帮忙,骆君终于渡过难关。这两段情节都几经反复,高峰后紧接低谷,低潮后紧随高潮,因此扣人心弦。
悬念要突出,适时甩出包袱,围绕悬念展开情节。微电影讲故事是没有时间慢条斯理的,所以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必须从开始就抓住观众的心。在创作《星空》时,我们非常注重悬念的设置,在开场就开始“甩包袱”。《星空》的开场安排在一个夜晚,一束灯光打在骆君脸上,他坐在地上,拿着手机,低着头,看不清表情。这时手机里传来一个女生的声音:“对不起,我们分手吧。”他听后呵呵苦笑,慢慢抬起头,灯光照在他脸上,脸上泪水横流。紧接着,镜头淡出,由此展开倒叙。在这个悬念引领下,骆君创业的成败就更加牵动人心。
由于微电影短小精悍,设置悬念后一气呵成就成为微电影最“合身”的叙事方式。
《星空》的“首映式”
普通人拍,拍给普通人看,这使微电影成为普通人表演自己的舞台,表现手法极其接近生活的原生态,生活中的口语和流行用语,乃至网络上的新词汇,皆可信手拈来。在改编剧本时,我反复斟酌过人物的语言,尽量考虑人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然后再为人物设计台词,使人物语言尽可能符合人物身份、体现人物性格,同时反映人物的生活环境。小说中主人公骆君是个外省来的大学生村官,刚来村里的时候,为了能听懂老乡的“土话”,和村里人学习溧阳方言,其间闹过很多笑话。这些情节虽然不在剧本范围内,但却影响着对白的设置。我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设置这个人物的对白时采用了普通话,因为这样安排才比较符合情节逻辑。演员也选用了普通话较好的大学生村官来担任。但涉及到具体的对白内容,我还是尽可能将语言通俗化,不用书面语,而用当前大学生习惯用的口语,并穿插一些流行的网络新词汇。剧中出场的一些村民,我则选用本地村民来表演,在安排对白之前先和村民口头对一遍,让他们用自己的口头语表达出我需要的内容,然后再进入实际拍摄。实际拍摄时也鼓励村民自己演自己,虽然名字是别人,但演的完全是自己,随心所欲地说。这么一来,《星空》的人物对白就显得真实,符合人物身份和现场环境,并体现出生活中的语言多样性。
当然,语言的通俗化不是恶俗化。网上有不少微电影充斥着大量恶俗台词,拉低了微电影的艺术品位,《星空》作为一部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决不能如此。我们在创作中对此进行了严格把关,使人物对白通俗而不恶俗。
《星空》的创作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中完成的,使我收获颇丰。这次创作使我认识到,微电影既是继承也是颠覆,是草根创作者在传统园地中的个性张扬,从而寻找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新语言;但微电影也是电影,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要传递正能量,从而与传统“大电影”殊途同归。
(作者为大学生村官,现任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湾里村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