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舜等
【摘要】笔者从哲学基础、基本特征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内经》中的时间医学,认为《内经》构建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框架。其以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与时间和周期的关系,这种认识对说明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断、治疗、预后、养生都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上提供诸多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内经;时间医学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08-02
时间医学主要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揭示人体有一种近似时钟的功能,能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按时进行,因而也被称生物钟医学。《内经》中的“整体观念”理论是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最早的起源,也是时间医学古代文献研究的重点方向。《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动态观,其内容涉及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它可以指导人们养生、预防疾病,以及指导医生临床诊断、治疗疾病。
1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古代中医在科学技术较贫瘠的条件限制下,大多通过对自然界某些现象的归纳、演绎、推理或对已有理论的借鉴而形成中医的理论体系 [1]。《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思想,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及相关天文历法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
11《内经》时间医学的基础之天人合一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指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以及相同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规律[2]。《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内经》将人的生命放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构建了“天─地─人”模式。
12《内经》时间医学的基础之阴阳五行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地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起因和根本动力,其循行也必然遵循着天地自然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导致了气候和物候年复一年地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使自然界显示出一定的时间节奏,其基本的节拍为“一阴一阳”,也就是一明一暗,一寒一暑,一动一静……可见“一阴一阳”之道本身就反映着宇宙的时间节律[4]。
2节律性是《内经》时间医学的基本特征
时间医学的基本特征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具有同步节律,主要表现为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
21年节律《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平人气象论》 则云:“春谓微弦曰平,夏谓微钩曰平,长夏谓微耎弱曰平,秋谓微毛曰平,冬谓微石曰平。”揭示了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
22月节律《灵枢·岁露论》提到月亮的圆缺、潮汐涨退及人体气血的关系,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充分说明了月亮的盈亏不仅影响着地上水流的变化,更引起人体血流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其盈亏保持一致的节律性。《素问·八正神明论》则云:“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指出了人体的气血随着月亮的望朔而盛衰变化。
23日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阐明了人体气血的运行和生理功能以昼夜为循环周期,随一天中阴阳二气的变化而变化:晨起始旺,中午最盛,午后转弱,半夜最衰。
3《内经》时间医学的临床运用
《内经》以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与时间和周期的关系,提出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时应顺应天时,从而形成了关于时间医学理论体系,为临床上提供了诸多启发与借鉴。
31阐明疾病的病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的疾病季节变化趋势,提出五脏各在其所主之时容易感邪而发病的时间规律性。
32判断疾病的预后《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是以五行配昼夜来预测危重病人死亡时间。有观察发现肿瘤疼痛夜间(0时以后)发生率最高,晚间(16时以后)次之,日间(8时以后)最低。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人们的各种生理活动均有一定时辰节律性,死亡高峰时点为凌晨0时45分,高峰时期为凌晨0时16分至1时15分[5]。疾病发病有其节律特点,故在辨证治疗上应将阴阳、气血、脏腑三者与人体昼夜生理病理节律相互参合,审阴阳,察气血,定脏腑,正确择时用药,方能使疾病预后向好发展。
33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时间因素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指出诊脉时间需在清晨内外环境相对稳定, 病人气血未受干扰时进行。《素问·热论》 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以夏令前或后的发病时间作为诊断温病和暑病的根据。
34指导临床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提出根据月相盈亏采取不同补泻针法。杨普选等[5]根据慢性气管炎多呈夏轻、秋剧、冬甚的特点,结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于三伏天内服培土固本药,并外用药物贴敷肺俞等穴;秋季、初春,内服温肾固表汤以温肾补肺、健脾固表,治疗慢性气管炎486例,总有效率达955%。
35指导养生《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主要体现在时间与饮食调摄、药食补养、养生起居的关系上,提出“顺因天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时间养生理论。“四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所以应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春三月养生,夏三月养长,秋三月养收,冬三月养藏。”
4小结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存在着同步节律变化,研究这种规律对于说明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断、治疗、预后、养生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医学特点,借助现代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挖掘、发展《内经》中的时间医学理论, 使之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陈蓓,李艳.《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报,2013,15(2):126.
[2]邢玉瑞.论天人合一观与《内经》理论的建构[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1 -6.
[3]邢玉瑞.《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5-6.
[4]李志更,吴新明.浅议《内经》中的时间预后理论[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2):75-76.
[5]梁丽,唐庆,廖奕,等.浅谈中医时间医学思想[C].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2009:134.
(收稿日期: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