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作用重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共识,本文在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导向、加强城际协同合作、做大主导产业和完善人才培育等促进集聚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安徽省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的重要一部分,担当为经济转型发展,提升经济质量的重任。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刻不容缓。
一、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及问题
2014年,安徽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达36.3%,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8.3%,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产业规模都在急速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该产业集聚不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集聚程度整体较低,地域和行业集聚差异明显
通过2004-2013年在安徽省十六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根据空间基尼系和区位熵理论的研究,从城市角度看除了合肥、芜湖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比较高外,其他地级城市产业集聚整体都比较低,无法形成规模以上的市场。从行业角度看,目前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有仓储物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仓储和邮政业等集聚程度较高,而其他诸如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集聚程度较低,并且差异明显而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2.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集聚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
传统服务业占整个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大,而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还是以传统商贸服务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技术装备落后,受经济大势影响比较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依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此带来的集聚辐射带动力明显较低,并不能因为这样的产业集聚而带来的规模效率。
3.集聚缺乏系统性,谨防盲目集聚
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集聚规律存在“倒U型曲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一开始会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但当集聚达到倒U的底部时候,其规模效益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会起到反向的作用,我省尚处于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初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识到其集聚带来的规模效益的好处,故此局部区域谨防盲目集聚,导致集聚过度而产生的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弊端。
二、促进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导向,建立保障机制
结合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政府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企业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导向,有意识的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和区域集中,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关键领域给予财政贴息、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的规划、储备和供应工作、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等政策扶持。
2.依据区域经济定位,加强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合作
安徽省内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其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要通过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来提升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发展壮大省服务外包产业园、芜湖动漫产业园、马鞍山软件产业园等一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做大做强主导性产业
重点培育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与布局,强化已有的聚集优势,应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并鼓励他们顺应结构调整的大势,将规模继续扩展,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强化并发挥行业聚集优势。比如合肥市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等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于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和物流业,技术服务等应加大集聚力度。
4.人才培育和引进是关键
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需要高素质人才去实施,而且这样人才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向推动作用,因此,安徽省各地市应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加入,同时大中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培养机制来培育人才,使得人才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马鹏,李文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87-93.
[2]刘湘妃.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J].经济论坛,2011(09):58~60.
作者简介:吴风波(1984- ),男,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