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发展

2015-10-10 16:39肖慧舸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8期
关键词:理财产品利率转型

摘 要: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5.03万亿元。10年来银行理财业务走出了一条较为独特的发展路径,发展迅速但“诟病”不断,从“影子银行”到目前的“隐性担保、刚性兑付”都更替成为各个发展阶段的争议焦点。那么,“银行理财”如何定位?目前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发展的方向又是什么?

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

一、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定位

银行理财业务的兴起和发展是在有充分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银行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的结果:在资金募集端,银行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在资产配置端,银行相对完善的风控体系与客户资源,使得银行在风险识别、客户选择与产品存续期跟踪管理等方面风险控制更为可靠;同时,信用——银行长期经营中形成的“核心资产”在理财业务发展中发挥了根本作用,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均愿意将需求信息汇集到银行来进行沟通解决。在理财业务发展中,银行运用了传统银行经营中最熟悉的运作模式,即“预期收益、滚动发行、期限错配和定向投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较快吸收较低成本的投资,为资金需求方提供的资金成本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银行也能获得一定比例的管理收入;缺点是银行陷入“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的处境,理财产品被认为成为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存款替代品,偏离了投行业务的轨道;但不可否认,“隐性担保、刚性兑付”也正是银行理财业务的特色与快速发展的主要市场动因。

作为银行持续创新的理财业务,经过10年快速发展,其作用和功能发挥如何评价?总体来说,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银行、投资者和社会需要的金融创新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可以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更直接地满足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二是风险可控,不会给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三是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真正为投资人创造价值;四是金融创新主体具有与开展金融创新相匹配的能力和资源。如果以上标准都符合了,那么这样的金融创新就是我们想要的金融创新,就能更好地满足于企业、银行、投资者和社会的需要。显然,目前银行理财业务已较好满足了一、三项条件,社会功能发挥较好;第二、四项条件则反映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与各银行机构自身的经营水平相关。

银行发展理财业务中,基于银行“信用中介”的传统定位,方便了银行募集资金,也形成了银行对理财产品“隐性担保”的“投资人共识”;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控制风险能力和重视声誉的做法,也助推了社会对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期许。银行理财业务在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也积累了风险,这些风险要通过制度治理来调整,但是更重要的通过银行提升风控与经营水平来控制,银行必须运用自身经营优势给予一般投资人(区别于专业投资人)一定的信心,否则,将风险识别全部转嫁给投资人的做法,将丧失客户资源并进一步动摇发展起来的理财市场。

二、当前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加上经济新常态、存贷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等交织叠加,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逐步放缓,市场表现为发行量和收益的双降。而银行方面,在筹资端面临投资人较高的收益预期,在资产配置端面临基准利率比较劣势,理财管理收益降低,资产质量有所下降。造成目前局面存在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利率市场化与市场结构。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将是利率由市场主体的风险利率定价机制、央行利率传导机制、各期限利率曲线的形成,而我国当前有效融资需求主体中,一是当前利率不敏感资金需求主体的显著存在,所谓利率不敏感,即因为非市场化的原因,能够承受较高的价格,这一主体当前主要为政府融资平台。二是金融机构对国企、央企采用了简单的“最低价”定价方式进行处理。这两类客户和资金在银行的资产端比例较高,严重地制约了银行收益、风险、期限、流动性定价的精细化程度。

主观方面。一是行业选择,经济进入新常态,而银行尚未完成服务能力的转型,其主要的服务能力依然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重资产行业上。二是产品结构,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方面受信贷经营影响较深,主要以信贷替代类产品为主,期限短、品种单一。三是风险文化,审慎经营一直是商业银行必须秉承的原则之一,对待风险往往以被动防御方式为主,而投行在风险观上则更加主动,强调通过创新来分散和控制风险,以赚取超额收益。如何在统一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下,建立能够适应理财投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是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

银行面临的理财业务发展压力需要加快转型发展,但转型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发挥银行综合优势,在制度框架内,进一步开拓资产配置的市场需求,全面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打造银行系品牌的理财平台。

1.投资管理模式转型。投资管理模式转型需要紧紧围绕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坚持大类资产配置,推进全市场投资覆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风险管理模式转型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模式脱胎于表内信贷业务,体现了信用风险管理优势;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型需要以管控实质性风险为核心,在银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投资结构设计、期限管理、系统控制等手段,更加注重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管控。

3.构建投研人才培养机制。银行理财业务是一项依托于专业投资研发能力的业务,理财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应来源于理财管理的投资能力和效率、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综合投研能力。人才是投资管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一套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投资业绩、产品营销及业务品牌十分必要。

作者简介:肖慧舸,女,本科,山东大学(威海)

猜你喜欢
理财产品利率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转型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沣芝转型记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