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
他是“拼命三郎”,始终与时间和任务赛跑,与困难和问题较劲;他是“调试专家”,经常在机组调试中披荆斩棘、化险为夷;他是“革新能手”;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超越,创新提升;体现了高度的乐业、敬业、精业精神。
从2007年三峡电站创造年投产500万千瓦装机,到2013年溪洛渡、向家坝两电站创造年投产1 164万千瓦装机,三峡人不断在刷新着世界巨型水电机组的纪录。更为难得的是,在实现机组高强度投产发电目标的同时,机组安装的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机组的摆度、振动和温度,是反映机组安装和运行水平的重要数据。据抽样检测,溪洛渡电站机组的上导摆度为0.08毫米,水导摆度为0.03毫米,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0.06毫米。也就是说,高达五层楼、重达2 000多吨的水轮发电机,以每分钟125转的速度高速运转时,摆动幅度只有一根头发丝!令三峡机电人引以为豪的是:向家坝、溪洛渡电站机组全部通过“首稳百日”运行考核,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机组的高质量、高速度投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清洁能源,为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绩是三峡机电人参建各方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机组安装人追求“态度精心、过程精细、结果精品”的写照,是机电安装团队能力素质和精神品质的体现。张润时是这个团队的优秀代表。谈到他,大家都会钦佩地伸出大拇指。
他是“拼命三郎”,始终与时间和任务赛跑,与困难和问题较劲。
无论是在三峡,还是在溪洛渡、向家坝,十几年来,他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保持着“拼命三郎”的本色。
水电站监控系统是整个电站的大脑。三峡左岸电站监控系统有近5万个控制点,如此规模的监控系统在国内、国际都没有先例,由谁牵头负责和德国公司联合开发呢?重任落到了有过联合开发经验的张润时的肩上。
2002年下半年,张润时带领他的团队奔赴德国。联合开发初期,德方要求必须照搬他们以前的项目进行编程。喜欢钻研的张润时发现德国的工程范例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技术及运行管理实际,而且德方提供的范例程序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导致机组失控。德方似乎很看不起我方人员的水平,对他指出的问题也不屑一顾。张润时一边跟外方摆事实,一边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向德方详细介绍中国电站的运行环境。张润时过硬的技术水平取得了德方技术项目经理的信任,机组软件开发由外方为主变为由我方为主。张润时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多数时候从早晨8点半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多,仅用5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通常至少需要8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在此期间,张润时的母亲不幸去世,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家里人没有告诉他,直到几个月回国后,他才知道生他养他的母亲已经与世长辞。张润时来不及为母亲守孝,又强忍悲痛投入到系统现场调试工作之中。2003年5月,在现场调试检验的高峰期,不巧赶上了“非典”肆虐。由梅耶博士领衔的德国专家不愿到人员密集的厂房,可张润时坚持每天必到,并主动承担起外方专家的责任。看到三峡人高昂的斗志,德国专家感到有点惭愧,开始从消极、逃避变成了理解、钦佩,他们克服了对“非典”的恐惧感,也积极参与到现场调试工作中。调试最高峰的那段日子里,在与张润时每天高达20多个小时并肩作战后,梅耶博士累倒了,不得不回国调养。临行前,他不断地向人夸赞张润时的身板像钢铁一样。由此,张润时得到了“铁人”的美誉。
2012年8月,他出任机电局副局长,负责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机组调试工作。2013年,是溪洛渡、向家坝电站机组投产的高峰年。张润时和他的调试团队成功完成了3个开关站和15台机组的调试,实现了集团公司全年投产1 000万千瓦的目标。向家坝右岸电站全部80万千瓦机组取得了投产后一年内零非停的骄人成绩。成绩背后是机组安装调试人员的艰辛付出。
溪洛渡、向家坝电站机组中,有7台四个厂家制造的四种新型机组,机型越陌生,张润时的劲儿就铆得越足。为了确保新机组能够按期投产、长久稳定可靠运行,他提议强化机组无水调试工作,用200%的努力去发现解决可能存在的0.1%的隐患和问题。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安装单位的理解。在工作最紧张的下半年,张润时始终坚守调试现场,每天和相关单位人员起早贪黑,对每个信号点逐一核对、每个画面逐字检查、每个子系统逐一反复试验、每个流程逐条测试核实,及时解决发现的隐患和问题,经常是上午还在溪洛渡工地,下午就在向家坝工地,在几乎无间隙的高强度调试工作中,调试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有人说张润时是一个热恋机组的人,因为他心中最惦记的永远是机组。有时从国外出差回来,下了飞机不是回家,而是直奔现场。为了机组调试,他有时候十几天都想不起来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经常废寝忘食,甚至连续几天几夜不着床,累了趴在现场指挥部的桌子上打个盹,醒来接着协调指挥机组调试。周围的人感到他对工作总是有着无限的精力和激情,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他是“调试专家”,经常在机组调试中披荆斩棘、化险为夷
长期和机组“热恋”的张润时,对机组的性情了如指掌,经常在波澜不惊中化解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在向家坝首台80万千瓦机组调试中,出现了机组空载电压无法建立的情况。电压无法建立,就好比汽车点不着火。在场的所有人都一筹莫展。张润时赶到现场,果断下令“终止试验,立刻对录波数据进行整理”!在查找录波曲线时,张润时指着一段看似平常的录波图形说:“励磁脉冲释放条件是机端电压大于10%,而实际录波曲线中为什么只达到9%?”这一句话,就指出了故障的根源,让在场的调试人员为之一振。很快故障原因找到了:是励磁系统的一个变压器输出电压偏低,需要更换配件。但是,变压器属于进口设备,从国外采购肯定影响机组投产。怎么办?张润时思考着替代解决方案。他想到了三峡电厂的备品备件。令大家惊喜的是,通过计算参数,从三峡电厂的备品备件库中找到了满足条件的配件。张润时立刻向三峡电厂请求支援,配件连夜从宜昌送往向家坝。第二天清晨七点,当配件换上再次启动机组时,运转完全正常。类似问题的处理只是张润时无数次力挽狂澜的一个缩影。他就像一名高明的医生,很多疑难杂症在他面前都能医到病除;他像一名足智多谋的统帅,能在谈笑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他是“革新能手”,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超越,创新提升
在传承三峡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机组调试方法和理念,超越三峡标准,是张润时的信念。他在调试工作中一贯坚持精心、精细、精准的原则,实行“解决问题”与“创新提高”两手抓,不断提高机组安装的质量和水平。
2011年年底,溪洛渡左岸首台机组开始定子线棒安装。首台机组安装一般都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张润时对此早有准备,并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在下层线棒整体耐压试验时,576根已经安装到位的下层线棒多处出现原因不明的放电现象。在查看了放电故障点后,张润时为了保护设备,提出不能盲目通过加压闪络的方式查找故障。试验次数限制了,如何查找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张润时另辟蹊径,大胆假设,会不会是制造厂设计方案出了问题?然而,业主对厂家专业设计提出质疑,是厂家很难接受的事情。为消除厂家的抵触情绪,张润时拿着图纸,带着手电,和厂家代表一起爬进线棒安装部位,发现是线棒与定子拉紧螺杆间绝缘距离不够。厂家根据张润时的建议,在定子拉紧螺杆端部加装了绝缘套。当再次试验时,线棒端部放电的问题解决了。该改进措施被推广到该厂生产的其他机组。
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异常宝贵,张润时善于把正确的做法变成标准或规范,先后牵头编制了《溪洛渡电站尾水管里衬安装质量检测标准(试行)》等7个标准或规范,组织制定了《溪洛渡电站水轮发电机安装标准》等6个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成为创精品机组的技术指南。
张润时喜欢和大家探讨技术问题,善于在“巅峰对话”中激发创新思维。溪洛渡交通洞风机改向运行及增设风机降尘方案、“两环一蝶”蜗壳蝶形边焊接工艺、转子磁轭热加垫半自动控制的创新工艺等,类似的革新还有很多。
他永不满足现有的成就,总在不断地寻求超越和提高
张润时有着一身承受压力和劳累的铮铮铁骨,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毅!经常有人问他:对机组调试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执着与激情,他说:“但凡自己愿意并且喜欢干的事情,往往就不觉得苦与累,就不会去斤斤计较、攀比与抱怨。”“拼命三郎”“调试专家”“革新能手”,诠释了张润时的乐业情怀、敬业精神、精业品质。
(责任编辑: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