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
【摘要】“听说操练法”,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录音―学生跟读”等多种形式。
【关键词】听 说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21世纪初,我国颁布了由教育部制订的初、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随之,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与学的方法都要进行改革。在这种形式和背景下,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英语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新课程理念使英语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感,如何从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过渡到现代英语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还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并未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哑巴英语”的尴尬。而今,让学生全面发展英语能力是每个民族地區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听说操练法
是笔者根据外语交际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具体的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它有三种形式:“师—生对话”、(侧重教师引导性和针对性)“生―生对话”、(学生自由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巩固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录音―学生跟读”(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听力)。这三种形式在单词操练、对话操练、课文操练中交替使用,效果显著。可有效解决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听不懂、读不快、说不出” 等“费时低效”现象。
二、单词听说操练法
听音说义、听义说词、听词说“写”(拼写)。单词教学初期,要使用快节奏教法。首先是带读快,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尾音刚落下时就跟读,拼读时音量放低、语速加快。这样做既不消耗精力,又能集中注意力,重复几遍后,学生可当堂记住单词的90%,此时可用生―生自由对话方式,听音说义(根据对方读音说出意义)、听义说词(根据汉意说出单词)、听词说写(即根据对方提出的单词说出拼写形式)。一方提问,一方听答。如:
生1:computer
生2:“电脑”、“计算机”。
生1:Spell it.
生2:C-O-M-P-U-T-E-R , computer.
生1:“键盘”
生2:keyboard
生1: Spell it.
生2:K-E-Y-B-O-A-R-D , keyboard.
这样:既增强了参与性、示范性,提高了识记单词的准确性,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对话听说操练法
听上句,说下句或听下句说上句。在句型操练时要遵循“先练后讲”原则,学生先练,内容从易到难,速度由慢到快,结构由不变到局部变到整体变。学生在操练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就是教师要讲的重点,讲意义、讲结构、讲用法、讲联系、讲区别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此时,采用师―生对话形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或教师说下句,学生对上句。如:
师(下句):“Yes,Im in Class One . ”
生(上句):“Are you in Class One ? ”
师(下句):“Im in Class One .”
生(上句):“What Class are you in ?”
细观两组对话,教师的两个下句只有一字之差,而学生的两个上句却大相径庭,第一组对话中学生给出的是一般疑问句,因为他听到的是肯定回答(yes即是标志),所以他提出疑问。第二组对话中学生给出的是特殊疑问句,因为他听到的下句是直接回答(教师的下句中没有yes),所以他直接发问,这个就连初三学生都容易混淆的问题,初一的学生在师与生对话的一次次操练中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的训练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捕捉英语句式的敏感度。
四、课文听说操练法
听义说词、说句、说段、说课文。课文操练采用动态性教法,针对课文篇幅长、内容杂、语法点多等特点,首先,教师精心设计,尽量用简单易懂的句子复述课文,训练学生听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打消学生畏惧心理。其次,辨析课文中的新词,新结构,新语法点,将其摘抄在“词句卡”上,一课一卡,以备复习。第三,师-生对话,复述原文,教师说汉语,学生用英语转述(一人、二人或三人一组),内容从关键词入手到短语再到句,然后成段,错误的地方其它组员补充,直到完全正确为止。第四,采用录音—学生跟读形式,录音放到哪儿,学生跟读(不能看书)到哪儿。如此这般,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听说操练法”虽还没有达到对话的随意性高度,但它作为一个好的起点,打破了用汉语教英语的模式,学生敢于开口说话,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知识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了运用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杨惠中.怎样提高英语听说能力[J].外语界,2008,01:7-10.
[2]孙英杰.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初中生听说能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周冠琼.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及听说能力提高策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18-121.
[4]刘娟.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策略探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GSG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