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回旋管研究

2015-10-09 11:30傅文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柱面谐振腔波导

傅文杰,鄢 扬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0054)

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回旋管研究

傅文杰,鄢 扬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 610054)

推导了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传输方程,对采用共焦柱面准光腔作为谐振腔的准光腔回旋管进行了理论研究,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结果证明,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模式间隔度大,通过调节镜面宽度可调节腔内各模式的衍射损耗,使腔体内仅有TE0n模式可稳定存在,进而提高波导内工作模式的分割度。利用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替代传统回旋管的圆柱波导谐振腔,可大大降低回旋管中的模式竞争问题。在该结构中,n=1, 3, 5模式可有效地实现二次谐波工作。

共焦柱面波导; 衍射损耗; 回旋管; 准光谐振腔

回旋管是一种重要的毫米波-太赫兹辐射源器件,在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加热、等离子体诊断、雷达系统、通信及电子对抗、工业加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产生大功率太赫兹辐射的回旋管日益受到各国广泛关注与研究。传统回旋管采用圆柱波导谐振腔,其重要特点是其模式密度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因而当工作频率进一步提高时,圆柱波导谐振腔会出现尺寸过小、模式竞争严重、高频损耗大、加工困难和功率容量小等问题。因此,高模式分割度的谐振腔是太赫兹回旋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5]。

采用结合光学技术与微波技术的准光谐振腔被认为具有优良的模式选择特性,具有尺寸结构大、功率容量大、腔体易于加工等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用于回旋管的研究工作中[6-7]。初期研究通常采用的是Fabry-Perot共焦球面准光腔,功率提取较为困难,因而限制了其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中心开始尝试采用共焦柱面准光波导取代传统圆柱波导作为回旋管的谐振腔,并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证明可采用这种准光波导作为回旋管谐振腔。与传统的Fabry-Perot共焦球面准光腔不同,采用共焦柱面准光波导作为谐振腔不需要在镜面上开孔,便于与磁控注入式电子光学系统以及波导输出系统相连接,结构更为简单,因而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8-9]。

本文对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回旋管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光学理论中共焦腔的分析方法[10]与微波理论中开放式谐振腔的分析理论[5],分析了共焦准光波导中模式的电磁场分布特性、色散特性与衍射损耗特性,证明了该结构中的模式密度远小于圆柱波导。在此基础上导出了采用该结构作为谐振腔的回旋管的起振电流方程,与多模时域非线性注波互作用方程,并采用文献[8]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中模式竞争问题可大大降低,采用该结构有利于二次谐波工作,可以用于研制更高频率的太赫兹回旋管。

1 共焦柱面波导特性分析

1.1 共焦柱面波导场分布特性分析

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上下两个共焦柱面镜构成,与Fabry-Perot共焦球面准光腔中工作模式为TEM模不同,共焦柱面准光波导中的模式与传统圆柱波导类似为TE模。

图1 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截面图

在xy平面,共焦镜间的场满足标量亥姆霍兹方程[10]为:

式中,k为波数。

利用傍轴近似条件为:

式(1)近似为傍轴波动方程,有:

式(4)与一维平面波方程形式相同,因而Ψ与沿y轴方向传播的高斯波束具有相同的形式,它的基模表达式为[11]:

式中,C为常数因子;其他符号的意义为:

λ是自由空间波长;w0是基模高斯光束的腰斑半径;F是高斯波束的共焦参数;R(y)是与传播轴线相交于y点的高斯波束等相位面的曲率半径;φ(y)是与传播轴线相交于y点的高斯波束等相位面的相移;w(y)是与传播轴线相交于y点的高斯波束等相位面上的束斑半径。

对于对称共焦镜基模高斯波束的腰斑半径为:

在共焦柱面准光结构中,在xy平面波场呈高斯分布,波沿z方向传播,因而构成柱对称稳定腔结构,其高阶横模由缔合拉盖尔多项式与高斯分布函数的乘积来描述,因而可表示为:

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式(15)计算得到的场分布与CST模拟结果一致。

图2 共焦柱面准光波导中TE06模TE15模归一化电场分布

1.2 色散与衍射特性分析

由于共焦柱面准光波导在x方向是开放式结构,因而在镜边缘存在衍射,这种边缘衍射对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传播特性将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进行分析。

根据高斯波束的特性,对于式(12),TE模的本征值满足[12]:

式中,(2m+1)α是镜曲率对振荡频率的影响;2πp是镜边缘上衍射的影响,复数量p确定在L⊥/c时间内的衍射损耗Λ=4πp″,及在同一时间内的附加相移Δ=2πp′。则有:

文献[12]证明,对于共焦柱面谐振腔式(13)和式(14)应改写为:

式中,有:

本征函数f(t)满足微分方程为:

式中,常数θ应选择使函数f(t)在t=±1时是有限的。对式(20)进行数值计算,可得到m=0, 1, 2模式的衍射损耗率β,如表1所示。

表1 m=0, 1, 2模式在菲涅耳衍射系数CF=2, 2.5, 3, 3.5时衍射损耗率

m越大,单位距离上的衍射衰减越大;镜面宽度b越宽,单位距离上的衍射衰减越小。由此可见,通过调节b的宽度,可使m≠0模式的场从镜面侧面衍射出去,从而使这些模式不能稳定存在,这样对于共焦柱面谐振腔,可使其稳定存在的工作模式仅有m=0模式,此时模式分割度为:

由此可见,该条件下共焦柱面谐振腔中模式密度不随频率的增高而改变。因此在高频超尺寸情况下,其模式分割度远大于传统圆柱波导。

根据波导理论,有耗波导中的色散特性满足:

因而可计算得到共焦柱面准光波导中TE0n的色散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色散曲线

2 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特性分析

2.1 谐振腔特性分析

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结构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横向上是共焦柱面准光波导,在z向上是纵向开放式谐振腔结构,谐振腔分为三段,中间段B为共焦柱面准光波导;靠电子枪一端,为渐变段A; 另一端,通过渐变段C,与输出波导相连,在谐振腔中产生的辐射沿z方向输出。

图4 共焦柱面谐振腔结构的截面图

由图4可知,由共焦柱面准光波导构成的谐振腔在z方向是缓变截面开放式谐振腔结构,因而其计算可归结为不均匀弦方程[9]及边界条件的定解问题,可进行数值计算求解,即有:

根据文献8中的结构尺寸进行数值计算与CST仿真并与文献采用的近似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冷腔参数

表2中,尺寸1对应的TE061、TE062模式的冷腔场分布曲线如图5所示,Rc= L⊥=6.7 mm,b=3.1 mm,L1= 10 mm,L2=17 mm,L3=10 mm,θ1=4.3°,θ2=2.3°。结果表明数值计算与CST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并且相比文献,采用式(23)~式(25)进行数值计算,可更准确地获得谐振腔中的纵向场分布,得到θ1、θ2不同情况下的冷腔电磁特性。

图5 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纵向场分布

2.2 起振电流分析

根据回旋管动力学理论[5],推导得到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的起振电流为:

其中:

根据文献[8]中的电子束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基波TE0,5与TE0,6以及二次谐波的TE0,10、TE0,11与TE0,12模式的起振电流与回旋管外加磁场的关系,如图6所示,V=60 kV,α=1.0。从图中可以看出,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中模式竞争比传统的圆柱波导谐振腔回旋管中模式竞争要小,由于m>0模式的衍射损耗大,因而无法在腔体中激励起谐振,仅有m=0的模式可以作为工作模式产生注波互作用。并且当二次谐波工作在TE0,n(n=1,3,5…)模式时,没有基波竞争模式存在,因而更利于二次谐波稳定工作,并产生大功率输出。

图6 起振电流图

2.3 注波互作用分析

根据回旋管的注波互作用理论,导出共焦柱面准光回旋管的时域多模注波互作用方程为:

式中,ζ和τ为归一化轴向长度与归一化时间;ϕ为角向位置;Δ为归一化频偏;ψ为模式相位;δ为谐振腔轴线的截止频率的变化;Is为归一化电流,则有:

根据文献[8]中的电子束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得到考虑基波TE0,5与TE0,6以及二次谐波TE0,10、TE0,11与TE0,12模式时,进行多模非线性计算得到的输出功率随磁场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计算结果与文献[8]中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计算结果表明,文献[8]中磁场为5.1~5.2 T之间测得较大的输出功率是由TE0,11模式的二次谐波工作产生的;TE0,10与TE0,5之间以及TE0,12与TE0,6之间存在模式竞争,因而TE0,10与TE0,12难以起振,而TE0,11介于TE0,5与TE0,6之间,模式间隔大,容易起振。由此可以推断TE0,n(n=1,3,5…)模式有利于二次谐波工作,并与图7所示结果一致。

图7 输出功率随磁场强度变化曲线图

3 结 论

本文对一种采用共焦柱面准光波导作为谐振腔的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进行了研究。结合光学理论中共焦腔的分析方法与微波理论中开放式谐振腔的分析理论,推导了共焦柱面准光波导的场分布方程,给出了高阶模式下的电磁模式分布特性,分析了色散特性与衍射特性及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的冷腔电磁特性,证实了该结构模式密度远小于圆柱波导。分析了共焦柱面准光谐振腔的冷腔特性,推导了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的起振电流公式与时域多模注波互作用方程,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一致。

理论研究结果证明,共焦柱面准光腔回旋管中模式竞争远小于传统的回旋管;若二次谐波工作在TE0,n(n=1,3,5…)模式工作,将没有基波进行模式竞争,有利于二次谐波大功率输出。本文的结果有助于进行更高频率太赫兹回旋管的研究工作。

[1] NUSINOVICH G S, THUMM M, PETELIN M. The gyrotron at 50: Historical overview[J]. J Infrared Milli Terahertz Waves, 2014, 35(4): 325-381.

[2] BOOSKE J H, DOBBS R J, JOYE C D, et al. Vacuum electronics high power terahertz sources[J]. IEEE Trans Terahertz Sci Tech, 2011, 1(1): 54-75.

[3] GLYAVIN M Y, LUCHININ A G, GOLUBIATNIKOV G Y. Generation of 1.5 kW, 1 THz coherent radiation from a gyrotron[J]. Phys Rev Lett, 2008, 100(1): 015101.

[4] NOTAKE T, SAITO T, TATEMATSU Y,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high power sub-thz second harmonic gyrotron[J]. Phys Rev Lett, 2009, 103(22): 225002.

[5] FU W J, GUAN X T, CHEN C, et al.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a 220/420 GHz gyrotron for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J]. IEEE Trans Elec Dev, 2014, 61(7): 2531-2537.

[6] THUMM M. State-of-the-art of high power gyro-devices and free electron masers update 2013[M]. Karlsruhe, Germany: KIT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4.

[7] NANNI E A, LEWIS S M, SHAPIRO M A, et al. Photonic-band-gap traveling-wave gyrotron amplifier[J]. Phys Rev Lett, 2013, 111(23): 235101.

[8] HU W, SHAPIRO M A, KREISCHER K E, et al. 140 GHz gyrotron experiments based on a confocal cavity[J]. IEEE Trans Plasma Sci, 1998, 26(3): 366-374.

[9] SIRIGIRI J R, SHAPIRO M A, TEMKIN R J. High-power 140 GHz quasioptical gyrotron traveling-wave amplifier[J]. Phys Rev Lett, 2003, 90(25): 258302

[10] QUIMBY R S. Photonics and lasers: an introduction[M]. Hoboken,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6.

[11] ZHANG K Q, LI D J. Electromagnet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M]. 2nd Edition. New York, USA: Springer-Verlag, 2008.

[12] WEINSTEIN L A. Open resonators and open waveguide [M]. Boulder, USA: The Golem Press, 1969.

编辑黄 莘

Study on Confocal Cylindrical Quasi-Optical Cavity Gyrotron

FU Wen-Jie and YAN Yang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Physical Electron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To improve mode competition in gyrotron, a confocal cylindrical quasi-optical cavity, which has good mode selection, is investigated as gyrotron resonator in this paper. The transmission equation of confocal cylindrical quasi-optical waveguide is deduced, and the confocal cylindrical quasi-optical cavity gyrotron is theoretical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good capability of quasi-optical confocal waveguide in mode selection. By adjusting mirror width, the diffraction losses of each mode can be changed. Thus, only TE0nmode can be existed stable in the waveguide, and the mode density will be greatly deceased. By adopting quasi-optical confocal cavity to substitute traditional cylindrical cavity loaded in gyrotron, the mode competition in gyrotron is improved sufficiently. Thus, the confocal cavity will be operated at high frequency easier than conventional cavity. The investigations also show that the modes of n=1, 3, 5… in confocal cavity are proper to be operated at second harmonic. Numerical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in reference.

confocal waveguide; diffraction loss; gyrotrons; quasi-optical cavity

TN129

A doi:10.3969/j.issn.1001-0548.2015.04.010

2013 − 06 − 26;

2015 − 04 − 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40106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185120027)

傅文杰(1981 −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功率太赫兹辐射源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柱面谐振腔波导
基于纳米光纤的光学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腔内模场的表征*
大曲率柱面共形天线的对比研究
一种新型波导圆极化天线
基于单摄像头的柱面拼接
Maple动画功能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示例(Ⅱ)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一种L波段宽带圆波导密封窗的仿真设计
波导谐振腔Fano共振特性研究
基于节点刚度的柱面巨型网格结构静力性能研究
一种新型光学微环谐振腔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