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Homejoy在旧金山成立,专注于钟点工本地服务,它借鉴了Uber中心总调度的方式,成立一年多就获得近4000万美元融资,但这并没有让它迎来期待中的C轮,Homejoy 7月宣布倒闭,烧钱的狂奔之路也戛然而止。
和身在美国的Homejoy相似,依托中国庞大的亿万级O2O市场,众多O2O企业仅创建几年,就拥有数十亿元估值,而另一方面,每家企业的动作似乎都透露出同一个词——烧钱。
以出行领域为例,仅2014年1月10日至3月底的77天里,滴滴就烧掉了14亿元,快的也支付了数亿元的补贴。获得1亿美元融资的e袋洗也是如此,给新用户的平均补贴在20元左右。但随着百度、阿里等巨头进入市场和天使融资窗口期的过去,国内O2O企业好像也迎来了寒冬期,倒闭一个接一个。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预言,当前的O2O企业中,95%以上将快速陨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只有25%左右的项目能拿到B轮融资,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创业公司死在了B轮之前。而且它们的业务,几乎覆盖了所有我们能想象的范围。O2O企业们如何成为最后的5%?
如今,摆在O2O创业者前面的难题是,同质化竞争与逝去的天使融资窗口期。选对行业、构筑自己的竞争门槛、低成本获取用户,也许是O2O创业者们度过寒冬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