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远华
习近平同志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为中心工作服务,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检验活动成效。”[1]而高校领域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可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评析。
一、办学理念:是否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扩招势如破竹,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一,1999年大学扩招伊始,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 与1998年相比扩招51.32万人,经过十余年扩招,2012年,大学招生人数已达685万人。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压力增大,整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下滑。究其缘由,既有来自学生方面的,也有来自社会方面的,但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难辞其咎,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理念没能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与时俱进。
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之后,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模式依旧套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并业已习惯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管理模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却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精英教育理念是为培养适应政府统一分配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的科研管理人才,毕业之后,一纸调令就把大学生分配到相应单位,单位对这群天子骄子还要进行适合其岗位的再培养,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情学校、政府和社会往往代替他们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在全球化时代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上低端地位,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中国通过大学扩招,让更多适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生在数量上的逐年增加,部分大学生有机会进入事业单位或当公务员,但更多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企业单位,各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很高要求,特别是对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求他们进入单位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职责,最好具有跟熟练技术人才相当的业绩。毕业生的去向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教育家提出的“钢琴理论”,由于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的差距,各高校需要在追求一流的大背景下,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清醒的定位,找准自己在整个国内、国际高校中的坐标,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科学的办学理念,合理的办学目标有助于一所高校能在同类学校中获得竞争优势,赢得更多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确定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2]该目标意味着高等教育在未来几年内会逐步推行“去行政化”改革。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实质就是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学,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行政命令对高等教育在创造性办学方面的某些羁绊,对高等教育办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所谓合目的性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去行政化并非放弃党的领导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一球两制并存的今天,西强我弱,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更为复杂和荫蔽。二战结束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高潮,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在意识领域的斗争异常高调,美国甚至出现了为清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迫害共产党人的麦卡锡主义。今天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整体处于内松外紧的状态,对外意识形态斗争非常活跃,方式众多,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干涉。冷战结束后,西方宣称不战而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潮,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在这种国际形势面前,我们更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改善党的领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这是办学理念上应当首先处理好的问题。同时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科研和教学规律,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相应的教学科研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
二、教书育人:是否体现追求理性与尊重人性的一致
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历史最高点1050万,之后的连续五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滑,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仅为912万。与报考人数下滑的同时,近年来选择弃考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近五年来弃考率基本保持在10%的水平。学生放弃高考原因众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高等教育难以满足部分优质学生的要求,他们因此放弃国内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出国留学。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进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大学适龄学生原本下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使一些难以考上理想大学的学生选择弃考,全球化时代,高校生源争夺战也愈演愈烈,这些因素预示着各高校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教书育人模式上有所改革创新。
追求理性,无论价值理论还是工具理性是高等教育在日常教学科研中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理性,主要是教师主导下带领学生追求理性,而且更多是价值理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灌输式理论教学是我们的主要模式。虽然长期以来整个高教领域也倡导改变这种模式,但实质上这种局面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教育界的“火把理论”、“开门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火把,教师教书育人不能单纯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点火者,去点燃学生的创新灵感和获取知识的热情,同时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应是纯粹的将学生引入知识之门的领路人,教师亦应启发学生去获得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教书育人,课堂上的教学与引导若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开启求知求真之欲望,点燃学生求知求真之热情,既追求理性又尊重人性,无疑能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大学扩招之后,一些大学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利益激励下,很多老师更是忙于追逐自我利益,在今天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下,科研更能实现教师的自我利益,因此,有的教师便一门心思放在科研上,却忽视了教学投入,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亲其师信其道,忽略接触学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疏离,降低学生求知求真欲望。仅有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在治学精神和治学理念上影响和熏陶学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一定是追求真理与挚爱学生的典范,这是大学教师的最高境界,往往能将大学追求理性与尊重人性发挥到极致。endprint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四风”无疑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集中表现为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脱离学生、脱离实际就是高校教书育人在“四风”问题上的集中体现,需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强理性精神,尊重人性,增进对社会、对学生的了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学过程中不是从方便教学出发,而是从点燃学生求知欲出发开展教学工作;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到知识之门的钥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对学科发展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基础和宏观视野;以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融合,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打下基础。
三、管理规则:能否实现外化管理与内化管理的协调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从增量改革发展到存量改革。在办学理念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各高校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密切结合广大师生实际,改革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摸索中形成的高校管理模式仍难以让中国高等教育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不高更是倒逼高校在管理模式上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整个中国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改革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
信息化时代,管理能力逐渐成为个人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科学的管理规则必定具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而高校管理的顶层设计需要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出发,深入群众,发挥群众智慧。从教学科研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出发设计规则和制度。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很难产生行为规则的预期管理成效,行为人往往规避规则,行为规则形同虚设。适应高校发展形势与要求的管理规则总体上应该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管理规则。这种管理规则在确立原则界限的基础上能更为有效地调动自我管理,让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将学校的管理规则内化为自我行为准则,激发教职人员的教学科研服务热情和学生“我要学习”的自我进取精神。
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规则应该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土壤”。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制定教师关心学生的管理规则,当前很多高校对教职人员的考核标准“见物不见人”或者“见事不见人”,在这种考核指挥棒指引下,行政人员忙于事务管理,教师则忙于应付教学和科研,但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学生和培育学生的工作却被置于被忽视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教职人员更多在考虑如何实现自我利益,疏于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和交流。为此,在规则制定过程中,高校需更多考虑如何调动广大教职人员去关注学生成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服务,让学校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富有养分的土壤。没有优秀的学生绝没有学校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当前高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引进优秀人才由于资金和平台原因困难重重,因此特别需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为教师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并以优质服务留住优秀人才。在管理规则中从长远出发,避免短视现象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衡量高校管理规则是否科学和合理,从规则可执行性看,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的外化管理能否有效转化为广大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内在管理。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表明,学校的管理目标与师生的目标往往能不谋而合。无学校的硬性约束,教师亦能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需要提供最为优质的教学,学校无须硬性考核,教师也能根据学科发展规律,自觉搞好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学生则能从自己的志趣出发,在学校营造的知识智慧之园中自由成长成才,无须学校硬性规定,学生能自觉自主学习。这样的学校有着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出类拔萃。在发展转型的内生压力日渐紧迫的今天,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转型期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而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潜藏着这样的力量,高校领域就是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变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某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为有效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力量,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党建一般项目“高校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效研究”(DJ201401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评价研究”(14SK00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http://bt.xinhuanet.com/2013-08/05/c_116811873_3.htm.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4.html.
作者:重庆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