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铁血队

2015-10-08 12:11
新长征 2015年8期
关键词:警察署铁血杨靖宇

20世纪30年代,在东北这片广袤的白山黑水间,涌现出了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和父辈一起,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重任,在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革命史诗中写下了特殊的篇章。他们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少年铁血队。

少年铁血队的前身是抗联少年铁血营,这个建制源于当年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少共国际师。1933年9月,共产国际、中国共青团中央和共青团满洲省委联合发布了一个文件,提出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中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和要求。独立师师长兼政委杨靖宇根据南满抗日战场的实际,决定在独立师中建立少共国际师队伍,不过这支队伍成立后用了另一个名字:铁血少年营。

1933年10月底,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到辉发河以南开辟新游击区。出发前,杨靖宇、李红光和宋铁岩等人专门来到少年营做了报告与动员,并传达了将少年营留在磐石保卫磐石根据地的任务。

铁血少年营取得的第一次战斗的胜利是参加桦甸的里面沟战斗。10月30日,独立师1团和少年铁血营在磐石红石砬山附近遭到了日军的袭击。甩掉敌人后,少年营在伊通营城子、桦甸的里面沟与1团击毙日伪军十几人,俘虏日伪军十几人,缴获枪支数十支,牲口数十匹。然后,他们转进磐北,配合1团参加磐北游击战。

1936年6月,在河里会议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改编为东北抗联第1军,下辖三个师,其中第1师、第2师都建立了少年营,直属师部领导。这支英雄的少年队伍以敢打敢拼而著称,在军内外甚至敌伪军中都小有名气,是抗联1军能打硬仗的传统部队,其中1师的少年营还是抗联史上著名的西征行动的先头部队。

1师西征失利后,西征部队分成三部分:师部和保卫连由程斌和李敏焕带领;第3团由政治部主任李铁秀带领;铁血少年营由营长王德才带领。1938年7月,1师师长程斌胁迫部队叛变,1师的少年营亦随之解散。

1938年8月,杨靖宇在得知程斌叛变的确切信息后,于辑安(今集安)的蚂蚁河上游的六道阳岔重新组建成立了一支少年队伍,命名为抗联1路军少年铁血队,直属军部领导,这支队伍有队员50余人,下辖3个班,平均年龄16岁。这些小战士每人都配有缴获的三八式马枪和刺刀,其他装备与成年战士一样。为带好这支队伍,杨靖宇将自己的贴身警卫员王传圣派到少年铁血队当指导员,选配司令部的警卫员高玉信任少年铁血队队长。

虽然少年铁血队的这些孩子年龄小,但每个人都满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他们被集中起来学军事、学文化,少年铁血队是作为抗联1军的军政大学来办的,可见杨靖宇将军从心里把这些孩子当成了东北抗联未来的希望。

当年东北抗联1路军的主要领导都兼任这所大学校的教官,杨靖宇、魏拯民、韩仁和、黄海峰、伊俊山、许国有时常到少年铁血队上课,军医处长徐哲也来给他们讲过战场救护常识。当然,读书识字是必修课,杨靖宇还亲自带领他们参加重大战役的战斗实践,着意培养少年铁血队的战略战术思想。

1939年3月中旬,杨靖宇率东北抗联第1路军警卫旅、少年铁血队和第2军第4师攻打完桦甸县木箕河林场后,随即挥师南下,进至敦化县大蒲柴河镇附近。此时,部队的粮食、弹药消耗殆尽,从敌人手中夺取给养弹药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经侦察,东北抗联将作战目标聚焦在大蒲柴河伪警察署上。4月7日,杨靖宇亲自作了战斗部署,决定当夜发起进攻。尚未参加过攻坚战的少年铁血队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与第4师一部担负起了强攻伪警察署的重任。

夜幕低垂,寒风刺骨。大蒲柴河城外是一丈多高的土围墙,上面拉着铁丝网,就着夜色能朦胧地看到炮楼里隐隐闪烁的灯光。少年铁血队的小战士们顺着公路两侧的壕沟,迅速奔向大蒲柴河镇西门,在距离西门150米处埋伏下来。不一会儿,从小蒲柴河方向传来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在静寂的夜色中分外响亮。来者正是准备入城的伪军。当这几个伪军骑马经过壕沟时,突然发现了隐蔽在壕沟中的身影,他们立即策马向城内狂奔,气急败坏地对西门守军大喊:“快开门,后面有抗联,上来了!”负责攻坚指挥的“少年铁血队”指导员王传圣随机应变,决心利用伪军打开城门的混乱之机,冲入城内。机不可失,王传圣立即跳出壕沟,大喊一声:“冲啊!”小战士们纷纷跳出壕沟,如离弦之箭飞快地奔向西门。二班长张宝盖端着机枪对着大门就是一梭子,守门的伪军吓得四处逃窜,小战士们全部涌入城内。

机枪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伪军,顿时城内大乱,叫喊声、枪炮声不绝于耳。照着事先画好的草图,少年铁血队如咆哮的激流,在队长高玉信的指挥下直奔伪警察署。伪警察署是个大院子,筑墙很高,伪警们凭借城墙固守,负隅顽抗;而小战士们人小,爬不上高墙,一时间无法攻入院内。一班长于伦领着小战士们向院内伪军喊话,但伪军一听是“娃娃兵”,都不当回事,抵抗得更加激烈。在这紧要关头,王传圣一声令下:“搭人梯!一个蹬一个肩膀上去!”喊完他立即蹲下,让小战士踩着他的肩膀上院墙。墙上插满了玻璃碴儿,划伤了小战士们的脑门和双手,鲜血汩汩流下,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铆足了劲儿,迎着呼啸而来的子弹奋力往院里冲,几分钟内全都翻进了院墙。

小战士们一边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放下武器打日本!”一边与伪军展开激战,有的还进行了肉搏。王传圣和高玉信最后翻进院子后,立即收拢部队,开始逐屋歼灭敌人。有个屋子里的伪军仍在顽抗,聪明的小战士们就从地上捡起石头,“啪啪”地敲打起来,并朝屋内喊道:“缴枪不杀,再不交枪就扔手榴弹啦!”屋内伪军吓得立即从窗户里把枪扔了出来。小战士们缴了伪警察的武器,得到了仓库的钥匙,随即一鼓作气杀向仓库。只见仓库内弹药、枪支堆积如山,王传圣当即与高玉信商量,决定赶紧派两个战士去司令部报告,剩余战士迅速向外搬运弹药物资。很快,杨靖宇在小战士的引领下来到了仓库,看着满屋的战利品,他高兴地称赞道:“你们打得不错么,铁血队已经是呱呱叫的队伍了!”随后,小战士们放火烧毁了仓库,安全撤退。

除了少年铁血队,东北抗联第3军还有支少年连。该连组建于1934年,下辖3个排,有近百名战士,战士们最大的20岁,最小的15岁,都是贫苦农民的子弟,勇敢顽强,朝气蓬勃。

当时,抗联队伍力量薄弱,面对处于绝对优势的强敌,只能游击作战,长途奔袭是家常便饭,有时会连续几昼夜急行军,加上缺衣少食,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小战士脚上磨起了水泡,但他们没有喊一声苦,喊一声累,更没有一个人掉队。连长李根植行军时总是背着两支步枪,一支是自己的,另一支是替别人背的。有的小战士实在看不过去,要求自己背,李根植总是说:“你还小,要多注意身体”。实际上,李根植也才19岁。在1934年的三岔河战斗中,李根植壮烈牺牲。

1937年3月下旬,东北抗联第3军在军长赵尚志的带领下,进至龙门附近。他们从当地群众中得到情报:日军“讨伐队”将乘坐20多张爬犁进山。赵尚志决定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各连队闻讯纷纷请战,其中又以少年连的情绪最高、心情最迫切。为了锻炼队伍,赵尚志决定亲自率领少年连完成这一作战任务。

27日清晨,少年连的战士悄悄埋伏在龙门东南12公里处山口两侧的树林内。漫天的雪花落在身上,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小战士们的手脚很快便被冻得没有了知觉,可他们仍严守纪律,静静地潜伏着。当日14时,日军的车队终于驶入了伏击圈。赵尚志一声令下,少年连的战士们立刻猛烈射击。突如其来的枪声让日军慌了神,连滚带爬地溃退下去。经过30分钟的激战,少年连全歼日军,缴获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一个、步枪数十支。

经过抗日战场的浴血奋战,少年铁血队和少年连的孩子们迅速在战斗中成长起来。尽管他们年纪不大,却和广大抗联战士一样,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在东北抗联军史上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辉一页。

猜你喜欢
警察署铁血杨靖宇
铁血战鹰队 集结,猎人特训营!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铁血舰长闯也门
响担
响担
铁血战旗红
无冕之王
英雄杨靖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