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困境解析

2015-09-30 16:43闫伟娜
西部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多元化

摘要: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其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并引发电视界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思考。但由于我国心理类访谈节目起步较晚,加上心理咨询行业的不健全,心理访谈节目在过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造假、过度关注隐私、娱乐化、城市化倾向、缺乏创新等。研究剖析其困境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节目形态;多元化;节目品牌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60年代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的电视屏幕,这一借鉴于广播心理类谈话节目而来的新兴节目形式极大地顺应了美国社会转型期受众的心理需要,自开播以来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如《菲尔德博士》、《奥普拉温弗莉访谈》等。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起步较晚,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的开播可视为其发端,一时间《幸福魔方》、《人间》、《80/90》、《金牌调解》等节目迅速出现,心理访谈节目成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然而,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行业不成熟、心理访谈节目运行机制不完善加之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忽视,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在迅速发展之后又迅速萎缩,步入困境,研究剖析其困境原因和解决策略,对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的概念谈起

目前,学术界多将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统归电视谈话节目、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或科教节目。由于我国此类节目起步较晚,至今仍没有对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的明确界定。笔者认为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同以往的电视谈话节目不同,它兼具科教类节目和情感访谈节目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还添加了心理学专家这一独特要素,所以倾向于将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界定为:“由心理专家介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试图为当事人舒缓心理压力并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揭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进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1]总体上看,此类节目的突出特点是将心理学理论和电视谈话节目这一节目形式融合在一起,其出现极大地开拓了电视媒介的功能,对解决受众的心理问题及受众潜在的心理压力的疏导有积极作用。

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大致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讲述型,即由当事人在节目演播室通过讲述来倾诉自己的困惑,主持人和嘉宾多是作为倾听者的角色起到疏导和排解作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专业意见和建议。第二种类型是辩论型,由两个甚至更多当事人在节目中先将问题抛出,在现场通过正面的激烈地争论、交锋、对质后再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一类型的心理访谈节目当事人冲突激烈、现场气氛活跃,容易抓住受众的眼球,保证节目的收视率。第三种类型是重演型,这一类型即在节目中采取短片重现的形式将嘉宾当时的生活场景进行再现,其艺术性和娱乐性均较强。精美的短片不仅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也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对当事人过去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有利于唤回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对于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有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困境分析

基于社会转型期受众的强烈心理需求,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的心理访谈节目已初具规模,但过快的发展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心理访谈节目长远发展的瓶颈。

1.造假问题 在片面追求高收视率的利益驱使下,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出现了造假现象。造假是在片面追求高收视率的背景下产生的恶性竞争手段,从短期效果来看,依靠造假制造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虽然暂时保证了栏目的高收视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不仅有损于节目自身的品质,更使观众对心理访谈节目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和真实性产生质疑,而且栏目中当事人假的故事和情感不仅欺骗了受众的感情、错误的引导了观众的审美观,而且长期以往也不利于观众文化品格的提升和良好电视生态坏境的构建。

2.对当事人心理私密空间窥探过度 出于吸引观众的目的,有些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对来访嘉宾的内心私密空间窥探过度。这不仅不利于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也给观众以错误的观赏引导。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部分节目将激烈的个人冲突和人际关系冲突作为娱乐卖点,将人性的弱点和悲剧推到观众面前。这不仅泄露了嘉宾的隐私,而且这种过度窥探的行为会助长观众的猎奇心理,不利于观众审美品格的提升,也不利于来访嘉宾心理问题的解决。

3.娱乐化、年轻化、城市化的倾向 娱乐化似乎成为21世纪媒体时代的总体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似乎改变了为大众提供心灵服务的初衷,以娱乐为噱头吸引观众成为当下心理访谈节目的总体倾向,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背离了节目“真实化”的宗旨。从曾经红极一时的《心理访谈》、《80\90》等栏目来看,“节目嘉宾的年龄大致集中在10—50岁,从城区分布来看,来访嘉宾90﹪来自城市。”[2]37而从实际来看,我国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这一群体应得到关注。“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农村人群的自杀者高于城市,尤以农村女性为主。”[3]所以,在心理访谈节目的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娱乐化、年轻化、城市化的倾向,把目光平衡地投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如农村受众、老人和男性观众,使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真正成为为所有受众服务的节目。

4.内容匮乏,栏目重叠,缺乏创新 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匮乏,在各类真人秀节目的合力挤压下,《心理访谈》、《幸福魔方》、《80/90》、《真情》等节目昙花一现,即便是延续发展下来的节目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在节目选题、节目内容、节目制作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集中体现出我国心里访谈类电视节目的后天不足。内容匮乏、栏目重叠、缺乏创新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这不利于心理访谈节目的长远发展。

5.主持人和心理学专家的作用遭到质疑 在国外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中,心理学专家的角色十分重要,并且国外的心理访谈节目已经跨过了由主持人和心理学专家共同参与的模式,大多由优秀的心理学专家独自主持。而我国心理访谈节目一般是主持人加心理学专家再加真实案例的模式,存在主持人和心理学专家对嘉宾的提问表现的过于强势等问题。从访谈效果来看,嘉宾的心理问题是否真正解决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短短几十分钟的咨询能否真正解决嘉宾的心理问题也成了受众心中最大的疑惑。作为引导嘉宾走出心理疑惑的主持人和心理学专家,在节目之后应继续关注那些有典型问题的嘉宾,通过回访等途径让那些问题较为严重的嘉宾再现荧屏、与观众相见,让受众与心理学专家共同见证当事人在节目之后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的转变。

三、针对当前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困境的解决策略

近几年,我国的心理访谈节目遍地开花,其发展规模也不断壮大。同时,造假、娱乐化等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该栏目发展的瓶颈,为了该节目更加长远的发展,应该主动采取一些措施。

(一)力求心理访谈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1. 选题内容的多元化。心理访谈节目的内容多涉及婚恋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成长及发展等方面。它所涉及的受众多为10—50岁之间的来自城市的女性群体。它的城市化、年轻化的倾向相对忽视了老年、农村、男性受众群体。事实上,伴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及贫富差距的加大,老人、农村、男性受众群体也十分值得关注。节目应该克服目前存在的单一化倾向,努力开拓节目选题内容的讲述空间,积极引导选题内容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打造更多适合青年人、老年人及男性观众喜闻乐见的心理访谈栏目,使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真正成为为每个百姓服务的心理咨询节目。

2. 参与嘉宾情感的多元化。目前,此类节目的选题所涉及的情感多为消极、悲伤、痛苦、忧虑的负面情绪。到节目现场做咨询的嘉宾多处于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他们大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心理学专家的开导,使消极的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但从节目最终的目标来看,栏目可以增加一些积极的情感的案例。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不仅是一个倾诉不幸的平台,更需要积极、向上、有智慧的人的参与,嘉宾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绪会感染更多有相似经历的观众,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相对于宣泄、释放消极情绪来说,该节目也需要有积极向上人生态度受众的参与。

3. 心理学专家的多元化。心理学是一门十分完善的学科,它包括若干分支,每个分支都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专家作为心理访谈节目中的关键一环,在解决嘉宾的心理问题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纵观我国的电视心理访谈节目中,栏目中的心理学家多为固定人选,心理学专家过于单一化的现状不利于来访嘉宾心理问题更好地解决。“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可以根据每一期栏目所涉及的选题,选择不同的心理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担任心理学嘉宾。多元化心理学专家的选择更有利于一对一地解决来访嘉宾的心理问题。”[4]

(二)以真实性为基础,坚决杜绝节目造假

节目造假背离了节目坚持真实、为群众提供心灵服务的初衷,长此以往,该类节目最终会被受众所抛弃,因此为了节目的未来,应坚决杜绝造假问题,将追求真实性作为基础。

1. 提高节目质量,避免恶性竞争。当下,电视栏目竞争激烈,收视率确实是一档栏目得以生存的基础,但不能单纯为了收视率就用造假这种恶性的竞争手段。这不仅不利于节目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电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节目的长远发展,心理访谈节目的制作者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节目的质量上。通过制作更多高质量的心理访谈节目,吸引受众的目光,并逐步打造栏目或频道品牌。

2. 培养心理访谈节目的人才,提高主创人员的素质。一档栏目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除了需要高质量,还要依托主创人员的高素质。电视心理访谈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后起之秀,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节目的主创人员应该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坚持自己的原则,将注意力放在提高节目质量和努力建设电视的生态环境上,坚决与造假等恶性行为作斗争,为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认真核实访谈对象叙述的真实性。节目造假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的,有时是节目的主创人员为了高收视率,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故意造假。但有时造假可能是来源于来访嘉宾这一方面,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嘉宾有时会故意讲述一些假的故事内容。因此,为了杜绝来自嘉宾方面的造假来源,节目的主创人员要认真核实来访对象叙述的真实性,切实切断来自嘉宾方面的造假源头。

(三)多方合作,提高心理访谈节目层次

要提高心理访谈节目的质量和层次,不仅需要电视这一媒介的努力,更要寻求多方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媒介的合作,扩大节目素材的来源。将目光投向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介,加大利用网络媒介对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宣传,通过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心理访谈节目。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争取政府的支持。心理类访谈类电视节目作为群众心理服务节目,其出现对当下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对这类节目也是相当重视的。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制作者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争取政府更多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

(四)打造心理类访谈类电视节目品牌

“当前,我国的电视媒体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电视频道与电视栏目的增加,导致电视竞争越来越重视品牌策略。建立品牌栏目有利于观众将流动收视转化为“指向收视状态”,培育受众对栏目的惯性选择和对品牌的忠诚度”。[5]就目前我国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发展现状来看,经营心理访谈节目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节目竞争中取胜,是节目取得长远发展的制胜法宝。

1. 在品牌策略的运营中注意选题的系列化。就目前我国电视栏目的发展状况看,系列化选题是栏目成功的重要举措。在进行栏目策划时,要注意抓住特定的时间,将系列相关节目包装进行推出。以《心理访谈》节目为例,在栏目初期曾推出过五一明星系列,之后又做了许多系列节目,如单亲家庭、高考系列等。事实证明,此举不仅有利于塑造心理访谈节目自己的品牌,更能保证稳定的收视率。系列化的探究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具体地剖析生活中某一群体潜在的心理现象及潜在心理问题,使更多有类似经历的观众从中获益。

2. 增加回访率确保节目效果。电视心理访谈节目通常是用一期节目即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来解决嘉宾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往往是在听完当事人的讲述之后再给予观众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是否会解决嘉宾的心理困惑?这不禁让受众对心理访谈节目的效果产生了质疑。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制作者可以做一些具有反馈性质的节目,也可以增加对嘉宾的回访率,如可以通过打电话、发书信或发送网络邮件的方式,与嘉宾及时联系,使节目成为真正的为观众解决心理疑惑的有效平台。

3. 发展心理访谈节目产业链。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这不利于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品牌的经营。最常见的电视栏目的衍生品是根据节目内容整理而成的图书、光盘等。在产业链的运作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衍生品的开发上。不仅要追求节目的高收视率及节目品牌的构建,还要始终坚持高度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努力地传递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人可以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态。

结论

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其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并引发电视界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思考。但由于我国心理类访谈节目起步较晚,加上心理咨询行业的不健全,心理访谈节目在过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促使我国心理访谈类电视节目走出困境,首先学术界应加大对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研究力度,为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坚决杜绝造假现象,坚持以真实性为基础,提高节目质量和主创人员的素质。再次,要对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未来持积极态度,相信并共同为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开创美好的发展空间。最后,打造属于电视心理访谈节目自己的品牌,培育受众对栏目的惯性选择和对品牌节目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肖娜.心理类电视访谈节目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7(1).

[2]陈旭光.当代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何新华.中国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8(9).

[4]孙冉.心理访谈电视节目遭遇的尴尬[J].中国新闻周刊,2008(2).

[5]李永健,刘寒青.心理访谈成功要素分析[J].现代视听,2007(9).

作者简介:闫伟娜(1980-),女,山东烟台人,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艺

术与传媒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跨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杨立民)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媒介生态学视野下我省低龄儿童

媒介接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5RKB01456),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文

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项目编号:J123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新时代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对外并购:数量下降,结构日益多元化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