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柳圆叶甲初步研究

2015-09-30 05:47:27郝建秀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5期

摘要:柳圆叶甲主要以成虫、幼虫为害杨、柳、榛等叶片,常造成叶片缺刻或孔洞,是延边地区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延边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树下的落叶层下或土缝内越冬,幼虫共5龄,在植物生长季节里,该虫各虫态同时存在,成虫、幼虫均危害。对该虫的防治可在秋季至来年春季,清除林內落叶及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虫源。或在幼虫低龄期,可用40%氧乐果乳油600倍液、2.5%敌杀死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对其进行防治,同时注意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柳圆叶甲;食叶害虫;杨树害虫;柳树害虫

中图分类号:S858.2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40

柳圆叶甲(Laicharting)又名柳蓝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圆叶甲属。在国内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山西、陕西、宁夏、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该虫的成虫和幼虫都可为害各种杨柳,此外据报道还可危害夹竹桃、泡桐、葡萄、榛树和乌桕等树木叶片。在延边地区,尤其对1~2年生杨柳树苗为害严重。迄今为止,在延边地区,对该虫的研究报道还未见到。为了避免该虫的危害,对该虫进行了观察研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毫米左右,近圆形,体色深蓝,有金属光泽。头部横阔,触角共6节。触角基节小,往上余各节粗大,呈褐色~深褐色,其上生细毛。前胸背板光滑、横阔。鞘翅上密生细点刻,略成行列。腹面和足颜色深且具光泽。

卵。长约0.8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块状产,直立在叶面上。

幼虫。体平扁,长约6毫米。体灰黄色,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中央两边各有1个较大的褐斑。中后胸背板侧缘乳头状黑褐色的突起。亚背线上有2个黑色的斑,前后排列。腹部第1节至第7节气门上线各有1个黑色小的乳头状突起。在气门下线各有1个黑斑,黑斑上有2根毛。腹部腹面各节有6个黑斑,上面长有毛1~2根。腹部末端具有吸盘,黄色。

蛹。约4毫米,椭圆形,黄褐色,腹部背面有黑斑4列。

2生物学特性

柳圆叶甲在延边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树下距离主干2~20厘米范围内,深度为3厘米以内的落叶层下或土缝内越冬。来年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取食叶片。此时为杨柳树刚开始发芽,成虫取食芽苞和刚刚长出的叶片,以后取食叶片。成虫在产卵前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取食叶片数量较大。由于成虫寿命较长,第1代以后世代重叠,所以在植物生长季节里,该虫各虫态同时存在。成虫有假死性。

从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1代成虫出现历期约为30天。成虫交尾后1~5天即可产卵。每日13:00~14:00时为产卵高峰阶段。成虫产卵后6天进入产卵始盛期,12天达到高峰期,21天进入盛末期。1头雌虫产卵最多300粒,最少90粒,大概在130~150粒。产卵次数较多,平均近10次。

成虫产卵为卵块形式。每卵块约含卵10~20粒,平均16粒。卵块产于叶子的背面或正面,但主要以叶背面为主。卵经3~4天孵化。

柳圆叶甲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身体为橙黄色,体长1毫米左右,在30公种后逐渐变为黑色。初孵幼虫多群集危害。先取食自己的卵壳,营补充营养,然后就在卵的附近聚集,啮食叶片。幼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老龄幼虫取食叶片残留叶脉。2龄幼虫体长1.5~2毫米,食量加大,在后期开始分散,不在聚集,活动范围也扩大。3龄幼虫达到3~3.5毫米,食量暴增。4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幼虫蜕皮一般在凌晨至上午前完成。蜕皮前幼虫体色偏黄。幼虫历期为8~9天。

幼虫化蛹时,以腹部的吸盘固定在叶片上,一般在晚上进行。蛹经3~4天羽化。

春季过后,天气进入夏季时,由于气温升高,对该虫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导致幼虫生长缓慢,龄期延长,死亡率提高。尤其是2龄~3龄幼虫,死亡率可达80%以上。在当地,8~9月期间,在树木上只能见到少量成虫,而很少看到幼虫,大部分成虫开始越夏并随后越冬。

3防治方法

秋季至翌年春季,清除林内落叶及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虫源。

保护和利用天敌。林中螳螂、捕食蝽、蜘蛛、鸟类等天敌对该虫具有维持种群自然平衡作用,应予以保护。

在夏季,可通过抚育对树根部基部进行锄草、松土,破坏成虫越夏场所。

于幼虫低龄期,用40%氧乐果乳油600倍液、2.5%敌杀死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15~20天后可再防治1次。

参考文献

[1]曹宏伟.柳圆叶甲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观察[J].植物保护,2005,31(3):92-93.

[2]杨振德,朱麟,赵博光,方杰.柳蓝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室内观察[J].昆虫知识,2005,42(6):647-650.

[3]李进,刘媛媛,廖晓兰.柳蓝叶甲的识别及防治方法[J].湖南农业科学,2012,(6):26,29.

作者简介:郝建秀,本科学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