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华 邹建华 张丹
摘要:2014年8月,不正常的气象环境导致水稻的常规病害———纹枯病在白城地区水稻区发生流行。虽然农民采取了常规的病害防治措施,但水稻生产仍然遭受了较大损失。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穗部病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稻穗病;稻瘟病;纹枯病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38
稻瘟病是水稻常规的三大病害之一,它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灰梨孢菌的真菌引起的。气象条件适宜,尤其是在24℃~28℃,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菌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水流和昆虫等中介传播,从而使水稻发生叶瘟、穗颈瘟、节瘟和粒瘟。当前,发生于水稻穗部的病害主要称为穗颈瘟或粒瘟,但是否所有发生在稻穗上的病害都是穗颈瘟或粒瘟呢?
白城市的水稻上常发生的几种主要病害,有胡麻斑病,属半知菌亚门,长孺孢属的真菌病害。此病易与稻瘟病混淆。主要在叶上散生许多大小不等的病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无坏死线。
叶鞘腐败病,是半知菌亚门帚枝霉属真菌病害。病害在水稻孕穗期于剑叶叶鞘上发生,初现暗褐色小斑,边缘较模糊,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云纹状斑块,有时病斑外围显现黄褐色晕圈。严重时,病斑扩到叶鞘大部分,包在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轻的呈包茎半抽穗。该病症易同纹枯病混淆,但纹枯病斑边缘清晰。
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属丁香假单孢菌丁香致病变种的细菌。该病危害水稻的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
纹枯病病原菌分为有性态和无性态。有性态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瓜亡革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核属真菌茄丝核菌。全国凡种植水稻的地方均有发生,其发生面积,频率,造成的产量损失居各种病害之首。该病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
在条件适宜时这些病害都可以侵染枝梗和稻粒。那么,除了穗颈瘟和粒瘟外,其他真菌及细菌造成的水稻穗部病害该用哪种名称呢?
2014年,白城的水田正常插秧后,6~7月份就遇到了比历年平均高95℃的积温,使水稻的生育进度提早5天以上出穗,面积最大的中早熟品种松粳9號和白粳1号8月5日齐穗。此时,大部分水稻叶片,穗茎和稻粒的颖壳上没有病斑。到8月12日水稻已开始灌浆了,四方坨子、二分场自主经营区郭树江的水稻有20%~30%稻穗出现了病害,穗粒发乌,灰褐色。8月20~24日,同是二分场的水田承包户刘卫海的水稻,品种辽粳27也发生了同样的穗部病害,还有四分场王波的水稻也发生了穗部病害。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专门去地里调查,这三块近20公顷发病重的水稻,在叶片上基本找不到病斑(秋收前测,减产21%~40%),同时,我们了解了在病稻田周围5~10公里的范围内,水稻很少有像样的水稻叶瘟病发生,那么穗部病害的菌源是那来的呢?经过细致调查,这些水田不但都有纹枯病发生,而且,病重的水稻连剑叶叶鞘都有大量的病斑存在。同期,据秋实农资介绍洮北区的水稻田也发生了同样现象。
2014年8月上中旬水稻出穗灌浆到发现病害的12天中,平均气温22.4℃,高温32℃最低14℃,只有5天晴天,中雨,小雨,阵雨及多云的天气有7天之多。还有风力小于3级的4天,3~4级的8天,完全具备纹枯病22℃~28℃,相对湿度90%以上的最适宜发生条件。紧接着8月13~24日的12天中,平均气温21.4℃,高温30℃最低14℃,4天晴天,中雨、小雨、阵雨和多云天气达8天。超常规的天气条件是从25~31日的7天内竟有4天高达30℃~31℃高温并阴雨多云天气,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浸入,低温寡照发病加重的条件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造成了白城水田开发30年来,纹枯病危害最重的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水稻出穗后发病农技服务系统以推销富士一号、稻瘟灵等防治稻瘟病杀菌剂为重点,使病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用防治稻瘟病的药剂防治纹枯病为主的病害,充其量来说,能有一点抑制作用,并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果。
纹枯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也是白城水田发生面积最大的病害。但由于7月中下旬发病较晚,过去没能造成明显的危害和严重减产,自然就没人重视,加之,水稻封垄后用药,喷液量小基本喷不到病斑处,防效自然也不理想,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纹枯病危害的典型症状,大力宣传和推广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对纹枯病还是以采用综合配套的防治措施为主,首先是搞好种子的消毒杀菌,处理好田间的病稻草和残茬,然后是发生过纹枯病的稻田一定不能用串灌的方式灌水。一般白城地区的水稻,7月上旬晒田控蘖后即水稻拔节封垄前,就应抓好第一次用药防治,防治纹枯病的药剂很多,如爱苗、满穗、拿敌稳、多菌灵等。特别强调的是用药的喷液量,每公顷最少不能低于20喷雾器(对300公斤水),少了只把药喷在叶片的上部,一定会降低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对水稻穗部病害的类型及发生条件、防治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发生如果统一把水稻穗部病害统称为穗茎瘟或粒瘟,既定性不准确,又会产生误导或给人们造成错觉。因此,笔者提议是否可以把水稻穗部病害统称为“病穗病”,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王保华,硕士,白城市水田开发办公室,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