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秆黑潜蝇,别名豆秆蛇潜蝇、豆秆穿心虫、豆秆蝇、钻心虫等,属于双翅目潜蝇科。本文介绍了豆秆黑潜蝇分布与危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虫情调查和防治技术。
关键词:豆秆黑潜蝇;发生;防控
中图分类号:S565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37
1分布与危害
豆秆黑潜蝇在我国吉林、辽宁、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均地有分布。豆秆黑潜蝇是黄淮流域、长江流域以南及西南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除危害大豆外,同时危害红豆、红小豆、菜豆、绿豆、豇豆、蚕豆等多种豆科植物。豆秆黑潜蝇从大豆苗期开始危害,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及叶柄处侵入,在主茎内蛀食髓部。受害植株由于输导组织遭到破坏,往往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成熟期提前,大豆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降低明显,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
2识别特征
2.1成虫
为小型蝇,体长2.5毫米,体色黑亮,腹部有蓝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背中央有长度为触角3倍的角芒1根,具有毳毛,前翅透明,呈淡紫色。
卵:长椭圆形,长0.31~0.35毫米,乳白色透明。
2.2幼虫
3龄幼虫体长约3.3毫米,圆筒形,尾部较细,乳白色。额突起或仅稍隆起;口钩每颚1端齿,端齿尖锐,具侧骨,下口骨后方中部骨化较浅;前气门矮小,指形,具8~9个开孔,排成2行;后气门棕黑色,烛台形,具有6~8个开孔,沿边缘排列,中部有几个黑色骨化尖突,体乳白色。
2.3蛹
长筒形,长2.5~2.8毫米,黄棕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前气门短,向两侧伸出;后气门烛台状,中部有几个黑色尖突。
3发生规律
3.1生活史
豆秆黑潜蝇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一般情况下,从北向南世代递增。通常以蛹在大豆及其他寄主的秸秆中越冬。豆秆黑潜蝇在吉林省6月中旬可见第1代成虫,幼虫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可见每2代成虫,幼虫盛期在7月中下旬;7月下旬普遍出现3代幼虫,其幼虫期为8月下旬。
3.2主要习性
成虫多集中在上部叶面活动,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成虫多在下部背阴处叶片中隐藏,夜间或风雨时则多栖息于豆株下部叶背或豆田中杂草的心叶内。成虫趋光性不强,在7~9时活动最盛,卵产在腋芽基部和叶背主脉附近组织内,1头雌虫可产卵数十粒。
初孵幼虫由腋芽和叶柄处穿隧道进入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老熟幼虫在茎基离地面2~13厘米的部位化蛹,化蛹前在基部咬长1毫米左右的羽化孔,并在其附近化蛹,以备羽化后的成虫钻出。豆秆黑潜蝇在大豆播种后30~40天,首先入侵大豆主茎,播后50~60天才钻入叶柄和分枝,豆株各部位受害程度表现为主茎>叶柄>分枝。
3.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3.1环境温湿度豆秆黑潜蝇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有风雨或温度过高过低,风力达3级以上,成虫即隐藏不动。当相对湿度小于80%时,活动易受到抑制。越冬蛹的滞育与降雨量的多少有关,如5月末至6月初旬降雨量大,第一代虫源增加,危害加重。但该虫在夏季气温高时危害較轻,秋冬季由于温度较为适宜,发生较重,对冬种的豆科作物危害大。
3.3.2耕作栽培适时早播发病轻,过晚播种发病重;同期播种的早熟品种对产量影响小,晚熟品种可造成减产。豆秆黑潜蝇越冬以蛹的形态在大豆的根茬和秸秆中,重茬或迎茬给蛹提供了良好的栖身场所,所以发生重。与玉米轮作、增施底肥、适时间苗留壮苗等措施可减轻对大豆危害。
3.3.3品种抗性春季播种的品种,如有限结荚习性,主茎较粗,节间较短,分枝也较少的品种,为害轻。夏拖播种的品种如出苗较早,前期生长快的地块为害轻。不同熟期大豆的受害程度依次为秋大豆>夏大豆>春大豆。
3.3.4天敌在自然环境下豆秆黑潜蝇有多种寄生蜂,如豆秆蝇瘿蜂、豆秆蝇茧蜂、长腹金小蜂等,在豆秆黑潜蝇整个发生期交错或复合发生,其中豆秆蝇瘿蜂为控制效能最高的种类。
4虫情调查
大豆出苗半月后,选择早、中、晚熟3种类型大豆田块,自大豆出现复叶至落叶为止,每隔3天调查1次,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剥取豆株5株,记录幼虫头数和龄期,以及蛹和蛹壳数。确定当年各虫态的始盛、高峰期。
5防治技术5.1防治策略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作用,把握好时机,统一防治。
5.2防治方法
5.2.1农业防治一是清洁田地。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和受害枯死植株,集中处理,减少虫源,采取深翻、提早播种等方法;二是换茬轮作。在豆秆黑潜蝇发生重的地方,换种玉米等其他作物1年,可有效降低其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三是选用抗虫品种。要选用中早熟,有限结荚习性,主茎较粗、节间短、分枝少、前期生长迅速和封项较快的大豆品种;四是适时早播。做到适时早播、因地制宜,可以促进大豆早发苗,从而避开第二代幼虫的为害。
5.2.2化学防治一是播种期预防。在大豆出苗前施用3%米乐尔颗粒剂22.5公斤/公顷拌细沙土150公斤均匀撒施于垄上;二是生长期防治。在豆苗出土后,应立即施药预防。在成虫盛发期使用乐果乳油、功夫乳油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农药加辛硫磷乳油,每亩用量60毫升,稀释1000倍后进行叶面喷雾,对成虫有防治效果较好,可间隔7天左右再喷一次。发生严重时,应选择48%毒死蜱乳油,或52.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不同药剂交替使用。隔5~7天喷药1次,连喷3~4次。
作者简介:孙悦,大专学历,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