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阳
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成员在北京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做交流
“很多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不多,有时接触不到这么多的机会。”当“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结束最后一站在广东的交流时,香港新家园协会会长许荣茂这样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人数近2000人,联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交流团。对香港新家园协会来说,组织如此大型的香港青年到内地交流的活动是第一次,近2000人的规模也是两地青年交流史上罕见的。
“香港有很多人说,我到处看,没有机会,很迷茫,很迷失。我告诉大家,内地也一样,台湾也一样,欧洲也一样。年轻就应该迷茫,没什么大不了。”在北京联合大学的讲坛上,马云身着黑T恤,信步讲到这段话。这次,他的听众有些特殊,是20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他们大部分长着稚嫩懵懂的脸,心里却溢出无数个超乎年龄的关乎个人及香港未来的疑问。
在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与鼓励后,香港新家园协会会长许荣茂决定联合其他副会长企业家们共同发起“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取经”。上面这个场景,就是马云受交流团团长许荣茂邀请参加此次活动的片断。
交流团的青年人年龄定位在15到35岁,不仅包括协会本身的新移民和少数族裔会员,还有大量的香港本地大中学生。无论是参与“问道马云”的现场分享,还是参加上海、广州等地的青年创新创业论坛,这些内心活跃的香港中学生,即使普通话不流利“切换”回粤语,也要问出他们想要问的问题。
今天,青年创业是香港政府重点推行的政策。“在总理提出‘创新创业的号召后,引起了香港人的关注。但是如何投入、资金来源、失败了怎么办,都需要详细引导。我们希望香港青年们多来内地了解和认识内地的发展,把经验和见识带回去。”许荣茂告诉本刊。
香港人有一种著名的狮子山精神:奋发向上,有毅力,艰苦拼搏。然而近十几年来狮子山精神已经少对这座城市的创新产生巨大推动力。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开始一项全球创业观察的研究,涵盖了54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显示香港的创业活动普及率仅为成年人口的3.4%,是全球创业活动率最低的地区之一。2009年,该研究显示,香港只有3.6%的成年人从事早期阶段创业,低于美国的8%和中国内地的18.8%创业水平。
香港社会曾有句俗话:high-tech揩嘢,low-tech捞嘢。企业不愿意投放于科技研究,以为会以亏本收场;而相对租金低廉、技术成分含量低的才能赚大钱。
正读“大一”、学IT的邱家麟有着跟内地同龄人一样的创业冲动,却极其羡慕内地的学生。他3岁时跟随父母从广东南下定居,对他来说,之后再没有去过广东以北的内地。他灵活又老练,这次交流刷新了他的“内地观”。
马云受邀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分享创业经历
香港青年在粤港青年交流论坛上提问
“其实当初我们对这个团的行程是有疑问的,北京还有些名胜古迹,可以去看看;但上海,我们觉得跟香港差不多啊。但后来发现上海是很厉害的。当我登上‘东方明珠的时候,我惊呆了。”他说。
其次,他还第一次知道相当于香港的“what's app”的微信,早已启用支付功能了。“我们的‘what's app只能聊天,你们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发展得那么好了。”
其实,困扰着这位香港学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就业还是创业的选择。他告诉记者,目前自己虽然在用父母的钱创业,但大学毕业后必须去打工。“一毕业的话压力就很大了,那个时候我就要赚钱了。所以我很羡慕上海的大学生,你们有那么多众创空间支持青年人创业,但在香港这种支持很少。”
邱家麟的这一早熟而无奈的认识道出了一部分香港青年的困惑。对他们来说,创业不是绝无可能,但要在毕业后几年打工赚足了钱,才有创业的底气。至于是否北上选择内地,也有相当的顾虑。“现在不敢,一定在对一个城市很了解的基础上我才敢来。”他说。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特别是‘十三五规划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香港青年们也要找寻这个大空间里面属于自己的好的机遇。中国的‘十三五规划里有一个‘香港篇,香港的年轻人如果更多去认识和了解‘十三五规划中香港的机遇,也许会有更多启发。”许荣茂团长如是说。
“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让更多人知道了香港新家园协会。自成立5年来,新家园协会的发展,见证了香港政经界对多元社会架构的融合努力。
“每年都有5万内地入港人士,大多数新移民在适应香港生活方面有诸多困难,这部分新移民与香港社会的融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5月,许荣茂连同几位企业家朋友共同创办“新家园协会”,为内地赴港新移民提供生活、教育、培训、工作等一条龙服务,希望能以此帮助“新香港人”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当中,适应香港的生活。目前,新家园已经在全港5个大区设立地区服务处,并在16个不同的小区设立指定服务点,已拥有会员逾10万人,服务人次亦超40万人次。
新家园协会由许荣茂任协会会长,副会长则包括富力集团董事长李思廉、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等。
在香港这个移民社会,有很多不同时间点来港的广东、福建等地居民的后裔,“新移民”在本质上与传统香港人没有区别,只是时间上的先后。福建石狮人许荣茂上世纪70年代来到香港创业,他多次坦言“自己也是移民”。
最难的还不是新移民,而是少数族裔。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是众多东南亚人的移民目的地,如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的后裔已占了香港总人口的6%。他们除了具备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外,更有不少是入籍香港,拥有香港护照。
2013年,新家园协会的HOME少数族裔支援服务中心访谈了1800名少数族裔,并由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撰写了《香港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合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只有3.2%的少数族裔拥有专上学历,失业率达到了7.2%。
“他们是香港居民,就是中国居民,对这部分群体的社会融合更加是重要的。”许荣茂对记者说起把少数族裔纳入新家园协会主要服务会员及此次交流团团员的初衷。
18岁的中六学生夏天生留着胡髭,这位在港出生的巴基斯坦少年在新家园协会做活动主任,专门服务少数族裔。他对自己及伙伴们的处境有着不一般的成熟认识:“我们的语言问题不仅仅是像其他内地来香港人士一样需要学习中文听说,而是全部的听说写。而且对于少数族裔,很多人不敢靠近,不愿意交往。”
新家园协会对少数族裔开设了中文和英文课程,以及其他帮助妇女等的手工艺学习。夏天生认为,语言障碍可以消除,但社会歧视仍将长久存在。“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机构就能完全解决的。”他讲着广东话,一张巴基斯坦少年的英俊的脸上挂着严肃。
此次交流团的行程里,当他来到北京的长城,奋力爬到了最高的一个烽火台时,这个从未到过内地的印裔港籍“中国人”说:“我相信30年后再回忆起这个场景,我也会很兴奋、很自豪。”
“新家园协会”是许荣茂所带领的世茂集团多年公益行纪中一个在香港展开的项目,除此,世茂的更多公益痕迹留在了内地。“企业做大了,既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多做点有社会影响力的事情,那都是好事。”8月22日,在“四海一家”交流的最后一站广州,在结束了持续十几天的交流团最后一场活动“粤港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回酒店的车上,许荣茂仍然不失低调、异常沉稳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在许荣茂看来,企业获得成功,前提条件是社会的和谐。“我们在得到、参与社会成果分享的时候,还要想着在城市的角落还有一些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需要共同促进这个社会的进步。”他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地参与,还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商界、侨界号召更多的人来共同参与。
成立于2005年的中华红丝带基金以宣扬防艾抗艾的理念、救助艾滋致孤儿童而闻名,在官方叙述里,鲜有人知道它就是许荣茂联合全国20多家民营企业发起的。目前,许荣茂是该基金会的执行理事长,并且在一些边远地区救助项目的勘址上仍然事必躬亲。多年来,他亲自带队深入防艾、抗艾第一线,足迹踏遍四川、甘肃、新疆、河南等地的艾滋病重灾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许荣茂在震后第二天捐出了1000万港元。为帮助灾区人民重拾信心、重建家园,几天后他再次捐赠1亿元人民币向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捐建百家“世茂爱心医院”,致力于为乡镇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目前,世茂爱心医院如繁星点点,遍布四川、云南、甘肃等7个省市地区,覆盖人口达2000万人。
早在2008年,世茂集团内部就产生了员工志愿者组织。到了2012年,随着集团公益意识的散播和成熟,这个志愿者团队更名为“三年Ⅲ班”,并定期与外界公益组织展开合作。而许荣茂,便是这个班级的“大班长”。
“董事长在社会公益方面有了想法会马上跟我们说,我们很惊讶的是他每次说的时候想法已经非常成熟了,他很支持我们员工投入公益行动。”三年Ⅲ班的一位志愿者在与记者聊起他们的“大班长”时说。
许荣茂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会想到组织一个2000人的交流团?主题怎么会定在“创新创业”上?
许荣茂:香港经济面临创新突破的发展需求,很多香港的年轻人有创业的需求,但在这方面香港的环境和内地还有差距,内地的创新热潮和氛围比香港好,因此很多青年可以在内地开拓思路、吸取经验,反哺他们在香港的创业实践。
也有一小部分人,他们对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情况不了解。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加深了解。
三联生活周刊:您作为比较早的侨民,是否也曾经在身份认同上有过困惑,所以才想成立社会组织帮助新来港者,还是只是察觉到香港社会有这个必要?
许荣茂:新家园协会成立已经5年了,为什么会成立?因为每年内地批准5万多新移民到香港,有相当一部分人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相对容易沦落为草根阶层或是弱势群体。如果这个社会问题处理不好,这些人有困难,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情绪,社会就多一点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基于这点成立了新家园协会,帮助会员、服务会员。
我们都曾经历困难,如果那时有人拉你一把,或者给你提出一个警示,过程和结果也许就会好一些。我把这种想法和很多企业家朋友说,他们都很赞同,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
三联生活周刊:结合现在内地的发展情况,您对香港青年寻求自身发展、增进对内地的了解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许荣茂:香港虽然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但是毕竟是个城市,容量有限。所以香港大发展,一定要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加深和内地的沟通、联络、协调。
许多青年人在交流中说他们迷茫,会有发展的“局限感”。这次“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活动的意义是带动青年们来认识和了解内地,开拓视野、积累经验。中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特别是“十三五”规划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香港也要在这个大空间里面找到自己的那部分发展立足点。中国现在的“十三五”规划里面,也有一个“香港篇”,所以香港的年轻人应该要了解“十三五”规划中香港的机遇。
进一步的,我们怎么在这个机遇和空间里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很多香港年轻人不了解,认为我的专业在香港能做什么,我今后的发展目标就只能是在这个小范围里面。但是当你把目光和视野放到“十三五”规划上,大家能找到的目标、大家可以做的事情,可能就会多很多。所以这种了解和关注,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三联生活周刊:香港青年中一部分人是愿意到内地来发展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想待在舒适圈之内。您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
许荣茂:有一部分人的选择其实源于不了解。很多香港青年在他们的印象里觉得香港比较舒适,内地比较落伍,其实这个故事早就翻转过来了,内地的发展速度和现状早已超出了他们原来的印象。
中国正在实践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香港的位置特别重要。“一带一路”中很多关联的重要国家主要是在东南亚。东南亚和香港的联系十分紧密,香港与“一带一路”发展有很大关联,这些青年们不仅在内地,他们到东南亚发展也会有很多机会。因此我建议他们多走出去看看和想想,了解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