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壮
美国主要倚仗军事力量投送来维护其国家的海外利益。尤其在西太平洋地区,在整个美军的远程力量投送上空军更是扮演核心角色。为减少空军前沿部队在传说中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环境下所暴露出的弱点,第5代战斗机以“前沿武备补给和加油点”新概念实施战区内快速机动和部署显得愈发重要。
由集合转向分散
二战结束后6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投送方式是快速将大批部队运送到比较安全的前沿基地,这样可以按作战任务的规模派遣合适兵力。不过,随着一些国家军事力量的崛起,例如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使得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介入”受到一定限制,前沿基地变得易遭攻击。可以说,新兴国家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让美国变得忧心忡忡,迫切需要美空军改变以往的“集合列队”模式,选择“分散”。
“前沿武备补给和加油点” (Forward Arming and Refueling Point,FARP),是一种“分散式作战”样式。其实,虽然FARP是个新的概念,但并非新鲜事物。1960年后的越南战争、巴拿马、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都曾出现过与FARP相类似的作战模式和“分散式作战”的身影。冷战期间,为防止苏联打击北约的空军基地,北约制定了多套“分散式作战”计划,其中一项就是使用成员国的民用机场和德国的高速公路作为紧急降落地供战斗机起降和补给。1984年3月,北约在名为“高速公路84”的演习当中演练了“分散式作战”。冷战结束后的20年里,美国在欧洲基地的受威胁程度逐年降低,对“分散式作战”的需求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近年来,随着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空军也考虑在西太地区利用FARP新作战概念来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其未来或将成为空军提升作战灵活性和效能的一个强大理念。
非常“4+1”
对于“前沿武备补给和加油点”概念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将战斗机连续作战和战场机动式伴随保障相结合,即战斗机编队完成首次任务后降落基地内,在不使用任何基地设施的情况下于90至120分钟内完成武备补给、加油和飞行员轮换,之后继续升空执行任务。
FARP概念中的“点”即指此类可停靠的基地,在整个西太地区美空军有258处可用的停靠地。美空军在这个概念上通常按照4架战斗机和1架运输机的“4+1”模式运作,来进行武备补给、加油和飞行员轮换。现役的大型运输机C-130、C-17和C-5均可参与行动。由于新理念是不使用任何停靠地设施,因此出发之前,运输机内要装载储油罐和能够将油料传输给受油机的加油套件,此外还包括需要补给的武备和要轮换的飞行员以及接受过专业操作训练的机组人员。
传统意义上美国将FRAP概念定义为机动式伴随保障,一旦出现作战飞机油料和武备不足的情况,可使用来自于伴随飞行的运输机内部的“储备”。当然,4机编队是美空军比较基础的战术编成,由1架运输机提供保障能够大幅增强战斗机远程奔袭和分散作战能力。FRAP的主要意图就是战略威慑和维持稳定,保障战斗机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下的持续作战。现今,“4+1”模式已在小范围内得到验证,而且美空军会逐渐将其拓展,使更多的平台应用到更复杂的战场。
“猛禽”身先士卒
自2009年以来,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埃尔门多夫-理查德森”联合基地的F-22“猛禽”战斗机和C-17运输机进行了多次“前沿武备补给和加油点”概念演练,内容为远程突击和护航任务。演练过程中,1个4机“猛禽”编队和1架C-17运输机以“4+1”模式快速部署,执行长约8小时的任务。据悉,这些演练一方面考察了美空军驻扎在“第二岛链”外的战机使用FARP概念支援西太地区作战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美空军第5代战斗机与C-17运输机平台的联合作战效能。
FARP概念旨在将作战任务自然延伸,战斗机在完成一项任务后不用返回距离战区很远的母基地,而迅速转入下一项任务,这就需要“猛禽”在执行远程打击和护航任务时找到合适的停靠地来完成补给。“猛禽”对机场跑道的常规要求是8 000英尺(约2 438米)长和22米宽,最低条件是在最短1 800米长的跑道上起降。C-17运输机拥有非常出色的短距离起降性能,且在绝大多数跑道上都可起降。在西太地区的停靠地中,至少有163处拥有8 000英尺长和22米宽的跑道,如果将要求降低到1 800米,则停靠地数量增至258处。停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猛禽”所需油料和武备数量,如果所需不多,那么“4+1”模式的“猛禽”和C-17运输机在着陆后60分钟内即可再次升空。多数情况下,武备和油料补给时间需要60至120分钟。
现实威慑
就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而言,美国目前没有找到绝对有效的办法。相对而言,比较有预期效果的就是使用“联合防区外武器”、致瘫技术(利用某种高级技术使得敌方失去行动能力)和灵活性作战,这三点恰恰都能在FARP概念上得以体现。换句话说,FARP将现有作战编成以新方式重新组合,由此带来新的战场优势。
FARP的战略意义在于对敌人构成现实威慑。即使敌方试图破坏美军的前沿基地,但美空军战斗机拥有非常可靠的战斗力。美国《航空航天力量周刊》称“美国应该公开宣扬这种新的作战概念”,好让潜在的敌手增加研发列装导弹和在情报监视与侦察装备方面的成本支出。
大雪中,FARP试验团队之一的17特种作战中队装卸长尼古拉斯·维思诺斯基正在关闭嘉手纳基地的一架MC-130P“战斗影”的抽油泵。FARP重要停靠点之一的嘉手纳基地,美军将快速补给作为日常训练的科目。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意义——FARP能够充分发挥出第5代战斗机的优良性能和作战实力。以往在没有实施FARP时,F-22在西太地区部署期间的行动都要依靠空中加油机定点加油,这个对接程序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同时,弹药补给和飞行员轮换的协调沟通等都是问题,直接造成了“补给慢”。有了FARP,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补给快”,战斗机编队可在高威胁环境下迅速得到补充,在打击多个目标后安全返航。
FARP为解决地区危机提供了灵活响应作战,比如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时,派出5代机和协同飞行的运输机远程奔袭,能展现美国帮助盟国的决心。24小时内,4机编队的“猛禽”使用FARP来延长航程,以连续飞行数千千米,并投放精确制导武器。快速投送能力将使得美国在应对地区局势方面拥有更多选择。
新概念的挑战
FARP概念未来的推行要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就是要密切关注战斗机的生存能力,即战斗机的停靠地信息不能被敌方获取。要抵御敌方对现有FARP停靠地的预警,抗击敌方对这些地点的打击。如果可能的话,FARP概念最好在敌方预警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实施。在主要行动期间,与FARP概念实施相关的人员还要与情报机构协作,随时了解战区内哪些停靠地处于可用状态和可用的时间长短。
不可否认的是,FARP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然而将“枪口”对准FARP的停靠地也等于是对准许多国家,例如,西太地区美空军的停靠地位于日本、韩国、印尼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而且地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敌方导弹的发射概率降低。
接下来就是出动率,以1个由21架F-22战斗机组成的作战中队为例。美空军规定,21架战斗机的中队只能够同时出动3个4机编队,这样有12架F-22同时进行执行FARP,出动率为57%。当3个4机编队结束任务返回后,另外2个4机编队共计8架F-22继续出动。不过,如果中队当中的若干战斗机处于长期维修状态,那么使用起来就非常紧张了。4机编队的出动率要根据任务来定。如果是执行空对空的防御性任务,那么1个4机编队每日可执行2次任务;但如果要是进攻性防空任务或是空对地打击任务,需要大量消耗弹药时,则滞空时间更短,这种情况下,4机编队可执行3至4次任务。此外,还要考虑人员的疲劳度等问题。当然,FARP概念可否成功实施并不完全取决于效率,关键是战机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下减少弱点的暴露。
责任编辑:武瑾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