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簧管的本土化发展

2015-09-29 10:17武婷婷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单簧管民族化本土化

摘 要:单簧管产生于欧洲,自传入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广受我国人民大众喜爱的管制乐器之一。单簧管作为一件外来乐器,受到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展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本文通过梳理单簧管传入中国的历程及民族化演变,探寻它的本土化发展方向及特点。

关键词:单簧管;民族化;本土化

单簧管为西洋乐器,出现于18世纪,后流传至中国。单簧管以其广阔的音域、富于表现化的技巧及多样情绪的音色表达,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现今,单簧管已经成为我国音乐艺术活动中频繁出现的乐器之一,它的发展明显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不论在创作题材、作曲技法或表现形式上,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儿“。

一、单簧管也被形象得称为“黑管”

单簧管这种叫法源于演奏时气流造成的“簧片”震动,只有“簧片”震动,才能发出音响。在国际上,单簧管被统称为“克拉管”。单簧管为木管乐器,它的制作材料通常是木或胶木,管体呈圆柱形。单簧管由五部分构成:笛头、二节、左手段、右手段、喇叭口。按键集中于左手段与右手段上。这五部分通过楔头和凹槽连在一起。演奏时,以右手段上的指托支撑,通过口含笛头、按动按键演奏。

单簧管的发明者并没有定论,现今一般认为是纽伦堡的一名杰出木管乐器制作师约翰·克里斯托弗·登纳。单簧管最初被称作芦笛,乐器全身除了七个音孔并没有按键及喇叭口。在单簧管的早期,有一种叫作沙吕莫管与他并存了一段时期,这使得单簧管的这一时期的历史不甚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泛音键”的出现是单黃管发明的标志。

18世纪中期,单簧管正式进入管弦乐队。现今,我们最常在管弦乐队中最常见到的单簧管为bB调、A调、bE调。单簧管的键数有所不同,有17键、19键、21键。通常,音键的数量越多,使用起来的指法就更为方便。单簧管家族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bB调、A调及C调单簧管,三者同属高音单簧管。除此之外,中音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倍低音单簧管都属于单簧管的范畴。单簧管可以分高、中、低三个音区,是西洋木管乐器组中音域最宽的乐器,高音区,声音高亢明亮,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中音区,音色纯净悠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低音区,音色独特淳厚,富于表情。在交响乐队中,单簧管被誉为“演说家”。

单簧管于发展过程中,受到众多作曲家喜爱,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首先将单簧管这种乐器运用于乐队之中,其后,斯塔米茨父子也为单簧管作曲。这些曲子为单簧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也成为十分受国内单簧管学习者喜爱的作品。

二、19世纪,单簧管传入中国境内,清朝文献中就已出现关于单簧管的记录

据史料记载,清代末年间穆志清(1889—1967)是我国已知最早从事单簧管专业的人,他于1904年开始学习单簧管,参加了由担任清政府海关总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利用关税开办的海关附设立的音乐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支管乐队,穆志清在其中担任单簧管演奏员,成为我国从事单簧管事业的第一人。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新事物的不熟悉,单簧管艺术并没有在中国得到过多的重视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将黑管运用于《风》中,但是是以一个声部呈现,并不是纯粹的的单簧管独奏作品,并不能进行独立演奏。1951年,出现了第一首单簧管独奏曲《苏北调变奏曲》,作者为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张梧先生(已故),是张梧先生在安徽采风时所创,以苏北民歌为主题加以变奏、扩展,此曲在民族性创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此后,又出现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牧羊曲》、《喜送丰收粮》,我国第一首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等具有中国风格的优秀单簧管作品。这些作品多吸取西方的创作理念,以旋律的民族化来表现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现今,我国从事单簧管教育教学及学习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单簧管艺术向前跨进很大一步。但是,通过观察教学传授、考级、各种比赛等活动,可以明显察觉到单簧管演奏曲目多以国外作品为主。

三、单簧管在中国得到良好地发展,单簧管本身的魅力是其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本土文化地渗入

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本地文化的范畴,单簧管艺术要长久发展下去,应借鉴传统音乐文化,创作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的单簧管作品;除此之外,借鉴国外的艺术经验对中国单簧管的发展是十分急迫的。从单簧管的制作工艺到演奏技法与风格展现,国外的发展要远超国内,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象。

单簧管艺术的民族化传播应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我国学习单簧管的群体通常为以下两类:一种是人们在生活之余,期望掌握一种乐器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多以演奏民族风格的作品为主;另一群体是以考级或考学为主。专业学习者作为未来单簧管艺术的主要授业者,应在学习中深化对单簧管艺术民族化的认知。不论是业余、还是专业学习者,都需要具有民族化的单簧管作品为支撑。强化单簧管教学体系是推进我国单簧管艺术本土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环节。

单簧管自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吹奏单簧管人数最多的国家,也出现了具有国际声望的演奏家。但是,中国只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单簧管队伍,而不拥有一个单簧管学派。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吹单簧管的中国人,而没有人在用中国学派的方法吹单簧管。中国完全有条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单簧管学派,但要实现这一理想,就要创作出优秀的中国作品,能够展现出自身的中国特色,显现出自身的民族风格。这需要我们几辈作曲家、演奏家的齐心协力方能达成。

在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单簧管教学体系、借鉴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以及国外经验、创作民族化的优秀作品、提高演奏能力、不断探索与创新,建立中国化的单簧管学派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董德军. 《单簧管的历史沿革》[M]. 北京华乐出版社,2005.3.

[2] 赵汗青. 中国单簧管艺术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 卿烈军. 《单簧艺术》[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8.

[4] 卿烈军. 《怎样提高单簧管演奏水平》[M]. 华东出版社出版,2005.3.

[5] 郭华. 对单簧管中国作品创作的思考[J]. 黄河之声,2012,07:126-127.

[6] 邸晓嫣. 中国单簧管作品发展述略[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1:46-52.

作者简介: 武婷婷(1990-8-3), 女, 河南洛阳,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学理论,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单簧管民族化本土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单簧管家族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