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生活气息的来源

2015-09-29 10:15赵晓梅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唐诗形式内容

摘 要:诗歌顽强的生命力彰显在从贵族到平民的诸多角落,风格迥异。如果说高雅的诗歌“上得了厅堂”,那么通俗的具有民间气息的诗歌便“下得了厨房”。诗歌史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唐诗也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将从唐诗的语言、内容、形式三个角度归纳唐诗生活气息的来源。

关键词:唐诗;生活气息;语言;内容;形式

唐诗的地盘从来不是单调的,静逸明秀如王维,慷慨奇伟如高适,豪放洒脱如李白,沉郁顿挫如杜甫,凄艳诡激如李贺,无不在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诗作生活气息最浓郁的是白居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通俗易懂。诗人的语言总是难以避免雕琢的痕迹,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无不体现这一现象。唐代诗歌经历了长期的诗化过程,加上唐人对诗歌语言的推敲、琢磨,以及凭科举考中进士做官的事实让诗人们难免有高傲的气质,尽管唐朝科举考试对诗赋的考察已经将诗歌推广到各阶层群众身上,所有这些因素使唐诗语言与今天相差较远。与多数诗人不同,白居易追求语言的浅切易懂,“其意险而奇,其文平而易”。据说,白居易每每作诗后都会读给不识一字的老妪听,只要老妪有听不懂的地方便不厌其烦地修改,直至老妪轻而易举便可理解通透,他才拿给众人看。虽然这极有可能是人们为肯定他诗歌生活气息而虚构的佳话趣谈,但也足以证明他在通俗性方面的成就。《赋得古原草送别》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间语言,寻常事物,没有什么特别有古典气息的字词,就写出了自然而具有生活气息的景色,还在其中蕴含了对草顽强生命力的赞赏。他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起始,整首诗歌就仿佛在盛夏夜里,一个老人席地而坐,娓娓道来,给周围人们讲述感人泣下的爱情故事。尽管故事情节曲折,但作者讲起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从而使易懂文字下暗藏的深层意味自然而然地被听者体会。正因为他崇尚用平实的语言写出内容平易浅切而饱满自然的作品,似不加修饰却有雕琢难有的韵味,他的通俗性和平民性得到后人欣赏。

作为“诗史”的杜甫,致力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每首诗歌的问世背后都历经千修万改,且总将大量典故浓缩在短短几十个字中,其语言功力可见一斑。虽不似白居易那般着力于平实的语言,但他的很多诗作如“三吏”、“三别”具有别样的生活气息,常常将读者的心牵到那个没落的王朝,感受盛世即将颓然倒塌的无奈与百姓悲苦。杜甫利用诗歌的内容使作品氤氲着生活的气息。诗歌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手段,因人而内容各异。边塞诗人写边疆生活、战事军功;山水诗人渲染江河滔滔,山势嶙峋;而杜甫选择民生作为主要写作对象。与此同时,他做到了取其情深和即事言情、不空谈的结合统一。山河湖海、村庄树林亦然,纵使再幽静空灵,再充满愉人氛围,只有真正将足迹留在那个地方,才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去还原诗人的情动。民生则不然,无数社会制度的探索者历经千辛万苦才为我们换来一个摆脱压迫的时代,在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关心民生是时代的一大主题。民生这历史的烙印太深,这时代的呼唤太热切,太接近每个人,生活的气息就这样溶浸在诗歌里。

有些诗歌没有特别简明的语言,也不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却仍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这就要归功于写作形式。这些形式既包括问答式的诗歌,也包括赠答诗。问答式诗歌常使心思的起伏波澜跃然纸上,深切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状况。例如,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家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男子未言一词,全是一个相见恨晚的女子向喜欢的人寻求可交流的话题。在男子未回答时女子便自报家门,或许是男子对女子的问话感到惊讶从而使女子意识到自己的唐突,女子为掩饰自己的尴尬而寻求了一个借口,但同时女子也在透露出“如果你也喜欢我记得来横塘找我”的意味。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隐藏了的内容需要读者挖掘,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变化恰符合生活。赠答诗借诗歌独特的创作方式进行情志的传达与交流,诗人通过来往赠答,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甚至,文人之间的诗歌酬唱往来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如赠答诗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书信的功能,使得二者界限变得模糊。赠答诗交际功能的强化极大地凸显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提升和美化生活的功能,使文人日常交际变得诗意。例如,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二人在扬州相逢。筵席上,白居易写诗赠予刘禹锡:“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对刘禹锡的才能毫不吝啬地赞扬,同时为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惋惜。作为回应,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他对自己二十三年的凄苦生活作了简单总结,对白居易的赏识和为他抱不平而感到感激,并且坚定地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赠一回,二人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这种生活性在另一段文坛佳话中也有彰显。一个叫朱庆余的考生在科举考试后写诗给主考官张籍——《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以新嫁娘自比,问考官张籍自己的表现如何。作为回复,张籍作《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执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巧妙地回答了朱余庆的问题。正如张籍所预见的,这般才子毫无意外金榜题名。

唐诗的生活气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诗歌语言、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诗人们别具匠心、不拘一格的创作,酿造了值得我们永远沉醉的唐诗琼浆。

参考文献:

[1]王振汉 《谈唐诗语言的诗化特征》河北大学学报 1990年第1期.

[2]李丹、尚永亮《白居易百年研究论述》中州学刊 2006年5月第3期.

[3]徐变云 《浅论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诗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年3月第18卷第2期.

[4]李贵田 《浅谈白居易的通俗诗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10月 第24卷第4期.

[5]韩蓉《赠答诗起源探微》《学理论》2010年11月30日.

[6]穆崇栻、吴新生《情在强诗篇—杜甫写实理论浅探》天津师大学报 1985年3月2日.

[7]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二版.

作者简介:赵晓梅(1993- ), 女, 山西朔州, 中国语言文学,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2012级本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诗形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