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荆楚本土文人文学创作情况述论

2015-09-29 13:32:37曾羽霞
文艺评论 2015年12期
关键词:荆楚文人

曾羽霞

唐代荆楚本土文人文学创作情况述论

曾羽霞

唐代荆楚地域的文化地位虽不及关陇、山东,也不及世家众多的江南,本土文人和家族数量也不能与之相比,但荆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荆楚文人在思想上和人生态度上往往不同于其他地域文人,如自成一家的孟浩然以其高旷淡远的隐逸情怀在唐诗中独占一席;李群玉以其逍遥快意的精神气质、“清怨”的诗歌风格而别具一格;齐己则以释道结合、山川体悟的地域特色而与其他诗僧迥异。荆楚人多巧慧、喜艺术、不拘一格、随性多变、刚柔并济、自然包容等民族性格,在本土诗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荆楚的秀美山川、奇特风物、深厚历史、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又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唐代文人进行创作。

一、荆楚文人群体的地理分布情况与创作实绩

据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①中统计,《旧唐书·文苑传》中立传作家为115位,其中属于荆楚地区的(主要是湖南和湖北)只有11人。《新唐书·文艺传》所记文学人才与此相似。《全唐诗》中有明确籍贯或出生地的作家有740多位,其中河北、河南最多,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浙江。若按文化区域地理来划分,荆楚之地的人才数居于中下游,即次于关中、山东和江南。

以襄阳、荆州为中心的江汉地区,诗人较多,成就较大,约占所有荆楚文人的60%;而广大的南楚、湘中地区,诗人较少,成就一般。唐代47个湘籍诗人中,仅李群玉、胡曾、齐已较著名。

荆楚本土文人的数量,据陈尚君先生《唐诗人占籍考》,共有一百二十六位,而这其中,五十二人在《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有存诗,十六人存诗一卷以上。这些文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差异很大,既有达官贵人又有释子隐士,各自的文学成就也较悬殊。纵观这些荆楚诗人的文学成就,比较出名的有岑参、戎昱、张继、孟浩然、韩翃、张祜、郑谷、李群玉、李宣古、段成式、胡曾、齐己和皮日休。其他大多数诗人都诗名不显,往往仅存诗数首或一首。

五十二位在《全唐诗》及其《补编》中存诗的荆楚本土诗人,其分布如下:

荆州14人,总计存诗744首23句②。其中仅岑参就有387首1句。蔡允恭1首。刘孝孙7首。岑羲7首。郑德玄1首。刘洎2首。戎昱97首2句。周颂2句。太易2首。段文昌4首。段成式56首11句(另有联句19章③不计)。崔道融79首2句。崔橹37首5句。崔珏10首1句。

襄州16人,总计存诗736首14句。其中仅皮日休④就有338首(另有联句8章不计⑤),孟浩然270首6句⑥。灵辩7首。杜易简3首。张柬之5首。张敬之3首。王迥1首。张子容18首。张轸1首。张继50首3句。鲍防8首3句。席豫6首。朱放25首2句。李质1首。善会3首,皮光业1首⑦。

潭州5人,共计存诗780首16句。其中仅齐己就有771首12句。欧阳询3首。怀素2首2句。藩纬2首。王璘2句。

澧洲4人,共计存诗161首4句。其中李群玉151首。李宣古5首4句。段弘古3首。李宣远2首。

邓州6人,共计存诗496首9句。其中张祜326首9句。韩翃165首。庾光先、庾敬休、庾承宣、赵宗儒、赵骅各1首。

复州1人,即陆羽,共计存诗2首8句(另有联句7句⑧)。

鄂州1人,即罗公远,共计存诗13首。

衡州1人,即庞蕴,共计存诗204首。

道州1人,即何坚,共计存诗2首。

归州1人,即繁知一,共计存诗1首。

袁州1人,即郑谷,共计存诗327首。

邵州1人,即胡曾,共计存诗17首。

还有被近代学者考作湖南人的秦韬玉⑨36首1句未计在内。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荆楚本土诗人的地理分布极为不均衡,除了潭州的齐己的创作数量最高,影响了潭州的计算结果外,其他结果皆比较正常,在情理之内。

以荆州、襄州的诗人数最多,占了一半以上,同时这两州的创作数量与质量也颇高。邓州和潭州的产量也颇为可观。可以看出这些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山南东道南部地区,以荆、襄、邓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学比较繁盛的地带。其他州不但人数稀少,且文学产量不高。淮南道西部的黄州、安州,也没有比较出名的诗人,这与其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有关;江南西道中部的几个州如潭州、澧洲等,尽管政治文化经济相对落后,但由于湘水、澧水的便利以及靠近长江的地理位置,也有一些人才流动,还出现了文学家族。但江南西道中西部的其他州在唐代几乎没有本土诗作留存下来,如较为偏僻的永州、郴州、朗州、辰州、峡州、夔州等。

除了诗歌,荆楚本土文人还比较重视散文的写作。荆楚文人在《全唐文》及《全唐文补编》中存文的有20多位,分布如下:

1、荆州:岑文本20篇,岑羲1篇,段文昌4篇,段成式17篇,刘洎3篇,俞文俊1篇。共计46篇。

2、襄州:皮日休156篇,皮光业2篇,杜易简1篇。张柬之4篇,朱朴1篇,王士源1篇,丁凤1篇,神会1篇,席豫3篇,共计170篇。

3、潭州:刘蜕48篇,齐己6篇,欧阳询13篇。共计67篇。

4、邓州:庾光先6篇,庾敬休1篇。共计7篇。

5、连州:刘瞻2篇。

6、鄂州:李邕51篇。

7、复州:陆羽4篇。

本土文人的散文创作也与诗歌分布相似,以荆州、襄阳、潭州诗人及作品数量为多。鄂州的创作数量也比较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家族文学创作在其中占了极大的比例。这其中,既有诗歌散文成就都比较可观的皮日休,也有在《全唐诗》中无存诗或存诗极少却在《全唐文》中存文较多者,如李邕、岑文本、刘蜕。

荆楚文人在唐小说创作方面数量相对要少,只有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刘孝孙《续幽明录》。

二、荆楚文学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原因分析

从以上诗歌、散文等创作实绩可以看出没有本土诗人出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峡中地区和湘南、湘西地区。

首先,这些区域在唐代仍属于未开发的蛮荒地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造成人才无法流动,本地学子的视野和境界都不够开阔,不容易出诗人。以湘水、沅水、资水、澧水流域为中心,人民的生活古朴,少数民族往往杂居,大部分都处于未开化状态。杜甫在夔州也写到当地人民还保持着原始的巢居习惯,且饮食生活都异常粗陋,“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⑩,“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虎穴连里闾,提防旧风俗”(11)。这样猛兽出没、毒瘴蔓延的恶劣环境无疑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而人们处于深山僻谷,更是隔绝了消息,甚至还有语言上的障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都极其缓慢。

其次,政治经济的发展缓慢,人口的稀少也是造成人才稀缺的原因。《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12),这种情形直到唐代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人才稀缺的州郡大都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亦远离四通八达的开放城市,如李嘉佑说永州、湘阴一带:“零桂虽逢竹,湘川少见人”(13)。人口的稀少还可以从天宝元和年间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处于汉水、长江中游比较发达的几个州郡,由于北方迁移的人口首先涌向那里,如荆州江陵、襄州襄阳都是人口聚集之地,本土人士受到各种文化的刺激和熏陶,也容易产生求学仕进的想法,以诗唱和、漫游等现象也较常见。而即使是在隋时基础上翻了三倍人口的衡州,当时也不过三万户,与荆、襄近百万人口比较起来,仍然显得地广人稀。黄州、安州这些地方,当时也是人烟稀少,如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中“孤城近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14)与《步登夏口古城作》“微明汉水极,摇落楚人稀”(15)就描述了唐代荆楚的这些区域的荒芜景象。

第三,人才稀少的状况还与当地人民缺乏进取精神有关。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载:“苗所居必深山僻谷,生而不见外事,故其俗不移无公家更赋之给,故其民情;缦土无强,果蓏虫蚁食物常足,故皆啙窳偷生而亡积聚;不通文字,绝先王礼义之教”(16),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封闭的环境,依赖自然条件,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使人产生惰性,不求上进,也不轻易改变。他们绝不会如唐代其他地域的诗人那般即使来到这蛮荒之地也有着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丈夫飘荡今如此,一曲长歌楚水西”(17),他们安土重迁,不愿随意离乡背土去打拼,自然无法打破常规,接受新的思想,亦无法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或偶尔偏僻的地域出现追求上进的人才,亦需要背井离乡去很远之地求学,漫游或拜谒官员,最终导致人才的稀缺。

事实上,在唐代,除了水陆交通十分发达的荆州、襄州等长江中游一带,大部分的荆楚故地还是未曾开化的。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中就曾说荆楚之地的言语怪异难懂:“夷音啼似笑,蛮语谜相呼。”(18)韩愈也说荆楚之地民性愚昧,未曾开化:“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19)即使是处于湘水、澧水中下游一带的稍微有所发展的潭州、衡州等,学风也不是很浓,也很少出诗人、进士,如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所言:“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20)这里的荆州是泛指,主要指荆南一带,说明了当时荆楚地区文化发展落后的事实,也说明了荆楚文人跻身仕林的艰难。

此外,荆楚人长期以来崇尚的隐逸传统也对文人造成影响。从早期的鹖冠子、老莱子、楚狂接舆到三国时期的庞德公、诸葛亮、晋时的葛洪,南朝的宗炳等,都具有隐逸情结。荆楚文人大多没有其他地域文人那般执著功名的进取心,他们大多选择逍遥自适、随性而为的生活,进入科举只是“试场”,若前路不通,也无多介怀,如唐代比较有名的荆楚诗人孟浩然、李群玉都是布衣,与孟浩然交好的张子容、王迥都是“兴趣高远”的隐士;张继名利淡泊,以气节著称,不结交权贵;朱放未曾参加科举,虽被曹王李皋辟为节度参谋,也曾拜为左拾遗,但很快就辞官归隐,他性爱山水、淡泊名利、喜欢饮酒,常做道士打扮,出尘脱俗,表现了荆楚文人洒脱狂放的气质。刘长卿《东湖送朱逸人归》云:“莫道野人无外事,开田凿井白云中。”(21)将朱放比“野人”,充分体现了朱放逍遥自适、放情不羁的个性。

三、唐代荆楚本土文人文学成就及贡献

唐初,文坛整体上不脱齐梁之风气,荆楚本土文人也受其影响。如蔡允恭的《奉和出颖至淮阴令》雍容典雅,旨在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刘孝孙的诗歌《早发成皋望河》《江陵歌女》颇有可观,其《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游人久不归(一作贺朝或贺朝清诗)》表达对友人羁旅的担忧和挂念,也有摆脱俗艳之风的倾向。

盛唐,荆楚诗人中有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孟浩然和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岑参。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很受王维、李白等人的赞赏。李白赞他有高蹈风流之姿:“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22)后世亦有诸多评价。孟浩然、李白的相似之处在于随性而发,不受近体诗的格律束缚,往往能写真性情。孟浩然是仕与隐矛盾的结合体,他既秉承了荆楚之地的隐逸传统,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说自己的先辈来自孔子、孟子的家乡鲁、邹一带,自己早年生活在“重儒风”的家庭里,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熏陶,但自己到三十岁还没有入仕,于是嗟叹自己“命不通”进而流露求荐之意。这并不是“做身份,好攀引”(23),就如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谈及先祖,指出自己良好的家世背景进而显示自己的高洁一样,孟浩然此举也有表示自己有很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家学传统的意味。这是一种现实的“本真”,不仅让我们看到山水田园之外的反思,还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对唐代荆楚文人的影响。

与孟浩然同时期的张子容、王迥身上体现着荆楚人恋家重土、淡泊随性的传统性格,在与孟浩然赠答诗中,可以看出其他们高逸的姿态。席豫“以文名当时”,被皇帝赞誉为“诗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24)。虽作品未能流传,但对当时影响是较大的。

岑参的诗歌无疑具有多样文化融合的特点,他的边塞诗壮奇豪迈,为当时人所推崇,为无数后人叹赏,如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说岑参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25)。严羽也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26)除了豪迈的一面,岑参的诗歌还有婉转的柔情,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7)“梨花”这个意象,不仅仅是以春花比冬雪,以温暖的南国比严寒的塞外,还有屈原“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的痕迹。岑参身上也时时隐现荆楚特色中的“隐逸”特点。如他的《初授官题高官草堂》:“只缘五斗米,孤负一鱼竿”(28)既有“迫不得已”的出仕坦白又有对渔樵生活的留恋。老年时岑参的《招北客文》就表现了骚体的哀怨特色,但哀胜于怨,显得更为凄凉感伤。

张祜的宫词和乐府最为有名,在其诗歌中,充分展现了荆楚文人不拘一格、不守故常、随性而为的性格。见证转折期的荆楚诗人代表戎昱,其在《苦哉行五首》和《塞下曲六首》中以沉痛的心情揭示了“安史之乱”对平定后的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

晚唐时期,荆楚文人没有陷入到愤世嫉俗或沉溺风花雪月之中,也没有通过各种怀古咏史来派遣心中的惆怅和感伤,而是更多地继承了楚狂接舆、庞德公、陶渊明等高蹈的隐逸传统和屈骚的哀怨精神,前者以齐己、胡曾、李群玉、皮日休的诗歌为代表,后者以胡曾为代表。

齐己在所有荆楚本土文人现存诗歌创作中,数量最多,在唐代所有诗僧中,也居于前位。作为荆楚地区最具盛名的诗僧,齐己的诗名与皎然、贯休相当,其诗歌讲究自然随性,往往于清淡的描写中渗透对山川的体悟和人生的哲思。与其他以儒家为底蕴的诗僧不同的是,齐己受到荆楚地区浓郁的道家隐逸文化影响,其诗歌更多地显示出僧道结合的特色,如《湘中渔父》、《湘中感怀》等都表现了忘怀得失、回归自然、恬然惬意的隐逸情结。齐己曾在荆渚羁留二十多年版,在此期间所作一系列组诗充分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对人生的反思和总结,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些诗篇大多以“念土怀乡、感物伤别”为主题倾向,正与荆楚一直以来的哀怨精神相呼应,同时也显示出荆楚诗人的浪漫气质。

胡曾以咏史诗享誉晚唐诗坛。他的咏史诗大多为组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感情外露比较明显,他以“观古知今”为目的,摒弃时人咏史诗歌中的故作姿态与风花雪月,描写现实,抒发内心的愁闷之情。

段成式,因和李商隐、温庭筠因文风相近,时人号为“三十六体”(29)。“三十六体”最初指的是骈文,后来指代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的诗文风格。反映了晚唐的独特色彩,即晚唐时流行的用典繁复、辞采华丽、格律工整,同时注重情感的宣泄与寄托。就描写内容而言,与商隐情深绵邈,温庭筠纤秾华艳相比,段成式的诗歌伤于“轻艳戏谑”,但其中表现的抒情化、个性化气质也比较鲜明,充满了迷离神秘之美。

荆楚本土文人的散文创作稍逊色于诗歌,却出现了独当一面的散文家,如晚唐与陆龟蒙齐名的皮日休,他的小品文被鲁迅先生称为“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中的光彩和锋芒。”(30)皮日休的散文代表着唐代荆楚散文的最高成就。

其他如文风凌厉峻洁的刘洎,“文章华澹的岑文本,擅长碑文的李邕等,都对唐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茶圣”陆羽的自传体散文《陆文可自传》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对散文抒写的内容和体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也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色。陆羽的《茶经》言茶之源、茶之法、茶之具等十分细致和具体,将茶的精髓与茶道精神展现无遗。虽然不属于文学著作,但其中比较具有文学价值的章节如《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31)。行文质朴清新,其白描手法颇有柳宗元“记”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荆楚本土文人的散文创作仍以应制文章为主,包括册、章、表、奏、议、对等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这些作者中成就较高者大多是当朝宰相,身居高位,能够有条件地创作大量作品如岑文本、段文昌、张柬之等,这些文人多以文采出众而著名,岑文本年十四就能作“属意甚佳”的《莲花赋》,颇得时人叹赏,太宗后命其“专典机要”(32),可知其看重程度。出自岑文本手的各种张表奏议莫不“殆尽其妙”,太宗曾赞其“文章华澹”(33),故而其文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极佳之作。张柬之博学多才,以忠直敢谏闻名,所作之文,辞采斐然,正气十足,也可一观。段文昌倜傥有节义,李吉甫在忠州任刺史时,他曾“以文干之”,及李吉甫居相位,便奖擢于他,说明其文应该颇能打动人心。处身朝堂的还有大书法家李邕,其文如其字,奇伟倜傥,当时就已被称为“书中仙手”,名满天下,留下的碑文最多,成为后世临摹的典范。这些名家因为政治需要和酬应等原因,往往分身乏术,诗歌的创作倒少了许多。全唐诗中一首也没有的也大有人在。在诗歌中没有太大影响的荆楚诗人往往在散文领域里绽放光辉,如李邕、岑文本、刘蜕等,这也是荆楚文学区别同一时期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特征。

其二,唐代采取“以诗取士”,文人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吟诗作对、漫游、酬唱干谒之上,对散文的创作不予重视,除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提出要摈弃骈文,进行复古外,其他文人创作散文的确实不多。而在这一领域能有成就者大致呈现两种走向:密切关联政治,讲究文章的功用价值,偶尔也提倡“感事而作”,不无病呻吟;游离于“政统”之外,不拘泥形式,追求自我个性的抒写。前者在荆楚本土文人的创作中,以岑文本、段文昌、张柬之等为代表,后者,以晚唐皮日休为代表。

岑文本、段文昌、张柬之等散文创作皆为应制作品,这也反映了荆楚文人的文学成就与政治仕途的关系十分密切。

专攻某一文体而有所长的除了李邕,还有段成式,其最高成就不是表现在诗歌和散文里,而是唐小说的创作。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唐代有名的笔记小说集。其中包括了各类神话、传说、故事、杂记、志怪、传奇,或奇异或怪诞,五彩缤纷。《酉阳杂俎》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传奇作品,在20篇传奇作品中,又涵盖了世态、法术、豪侠、异遇、因果等多种类别,如小小说《宁王》叙事简洁,用语精炼,暗喻褒贬,交代周密,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僧侠》中描写的各种技艺,对研究中国武术史和兵器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后世特别是清代小说有一定影响。

唐代荆楚本土文人创作小说的还有刘孝孙,其传奇小说《续幽明录》继承了六朝小说“搜奇记逸”的传统。它运用史、笔结合的手法,将各种奇怪的野闻逸事进行铺展,已经与隋末唐初传奇小说《古镜记》大不相同,也与刘义庆的《幽明录》“粗陈梗概”有别,它更加注意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在文中表现自己的才情,为唐传奇再添一笔色彩。

唐代的荆楚文学,并不是沉寂的,它不仅在诗歌、散文和传奇小说方面有所贡献,且显示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唐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0062);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435002)】

①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与成因》,《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②因断句较为复杂,同一联断句的均算为一句。

③《全唐诗》卷584收段成式诗1卷共56首11句,卷792又收其与张希复、郑符、昇上人联句8章,每章或有完整绝句或一句或半句,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杂言,因计算方式不同会造成太大分歧,故暂不计算在内。

④据《皮子世录》:“以远祖襄阳太守,子孙因家襄阳之竟陵,世世为襄阳人。自有唐以来,或农竟陵,或隐鹿门,皆不拘冠冕,以至皮子。”皮日休祖籍襄阳,后迁居竟陵,但他自称“世世为襄阳人”,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他的籍贯发生改变,故不能将他归为复州竟陵人。董诰等《全唐文》卷79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87页。

⑤《全唐诗》卷608-616收皮日休诗322首,卷870、875又2首,《补遗》补5首,《补编·补逸》补1首,《续补遗》补4首,《续拾》补4首,共计338首。《全唐诗》卷793又收其与陆龟蒙联句8章,全为五言。暂不计算在内。

⑥孟浩然在《全唐诗》中存诗269首,《补编》1首,《续拾》6句,故为270首6句。

⑦皮光业《全唐诗》中存断句一联,《全唐诗补编续拾》补齐所收断句。故算为1首。

⑧《全唐诗》卷308收陆羽诗2首6句,《补编》补2句,共计2首8句。《全唐诗》卷788收陆羽与颜真卿等28人联句,陆羽参与7章,每章只1联,可计7句。暂不计。

⑨辛文房《唐才子传》卷9、计有功《唐诗纪事》卷63:“韬玉,字仲明,京兆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韬玉之故里或当在湘中”,吴在庆《唐五代文学丛考》:“韬玉之故里在湖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陈尚君辑秦韬玉条:“字中明,一作仲明,误。旧称京兆人,疑非是。”

⑩(11)(13)(14)(15)(17)(18)(19)(20)(21)(22)(27)(28)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00、2346、2153、1569、1493、2961、4541、3773、1561、1733、2056、2092页。

(12)司马迁《史记》卷129,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3页。

(16)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页。

(20)孙光宪《北梦琐言》卷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1页。

(23)刘熙载撰,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页。

(24)(32)(33)刘昫《旧唐书》卷190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36、2536、2536页。

(25)董诰等《全唐文》卷459,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92页。

(26)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卷4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98页。

(29)欧阳修《新唐书》卷128《文艺传下·李商隐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793页。

(30)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5页。

(31)陆羽《茶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荆楚文人
李汉超新著《荆楚诗韵》出版
中学语文(2022年11期)2023-01-11 05:33:30
荆楚老乡敲钟忙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8
文人吃蛙
探究荆楚词汇,揭示荆楚文化
——《荆楚方言词汇研究》评介
改革开放40年 荆楚弄潮40人
支点(2018年12期)2018-12-26 02:16:32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