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中国当代艺术“文本”语境的研究

2015-09-29 11:03:43王维佳陈丽君
文艺评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理想现实

○徐 亮 王维佳 陈丽君

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中国当代艺术“文本”语境的研究

○徐 亮 王维佳 陈丽君

一、理想主义的变迁——“文革”至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人追寻现代的理想要从五四时期开始。从那时起,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就呈现出复杂性及特殊性。一个世纪的现代之梦,使得国人在追逐理想的路上狂奔。在面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变革的思想已然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理想主义的精神一直变幻萦绕于20世纪,直至世纪之交才逐渐消逝。对于传统的批判以及寻求创新的渴望在一段时间内交替成为文化艺术转型的主要目标。

回望十年“文革”的特殊历史环境,几乎是隔断了与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联系,保守的政策违背了艺术本身的规律性。在不断泛滥的批判传统与过度颂扬革命运动的过程中,艺术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大量写实性革命现实题材的作品不断问世。整个“文革”时期可以说是对理想及社会的期望过激而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经历过文化的滥觞,对文化的重构及弥合成为后来的前进方向。恰逢此时出现的伤痕美术与乡土写实主义的艺术新思潮,呈现出对“文革”的社会及文化状态的一种反思,寄托某种救赎的情感。为后来的当代艺术的发生带来契机和铺垫。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一个分野,刚经历了偏执而迷狂的岁月,艺术仍然继续维持对政治的服务功能。20世纪50年代传入的苏派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仍然是最契合政体的主流。但此时,思想解放的迫切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开始为艺术家们打开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视野。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变化,体制上的宽松政策都在释放某种信号,当代艺术已具备适宜的发展环境。显然,此时艺术家的视野已变得开阔起来。旧的文化机制已不能够满足和约束艺术家的多元创作方向。肩负文化重建的历史责任,面对已然破灭的“崇高理想”,以及国内外艺术的巨大差异,新生代艺术家既充满好奇又胸怀某种失落感。既要弥合文化断层,又要找寻与时下西方艺术体系的关联性,这是当代艺术家们努力探寻的新方向。

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在复兴与发展中前行。艺术家展示出热情和对未来的焦虑感。尤其是,85新潮美术时期,各式艺术思潮及运动纷至沓来,仿佛要将百年西方艺术变革全都演绎一番的架势。形式上的推陈出新显得非常热闹,艺术家的创作一面希望在模仿与揣测西方当代艺术中求解;一面拒绝艺术对政治形态的宣传作用,力求当代艺术本土化,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但文化上的这种“寻根”理想,在当时尚缺乏现实土壤和具体实施的方法,显得颇为虚幻。新的理想在努力尝试建立,但对于西方的盲目追捧显然有些偏离而不得要领。这一切,加之现代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作品中呈现某种空泛、焦灼、消沉的氛围。

二、当代艺术的分水岭,波西米亚族群与新生代艺术

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为集中的艺术群落出现了,艺术氛围业已热络起来。同西方相似,艺术群落的发展之初颇具一番波西米亚式的气象,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的艺术家们忙于打造艺术的“理想国”。美协,画院依然把持艺术主流动向,但体制内外已然渐渐出现两种并行不同的艺术发展模式。受到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相对宽松的就业环境,使得社会上涌现出闲散的自由职业者。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无论从生活的便利或是大众思维的包容度上都为艺术家的“出走计划”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恰好也催化了艺术家脱离体制去过波希米亚般的浪漫生活。

地处偏僻的圆明园恰好能满足这诸多条件:低廉的租金、相对宽敞的工作室、与院校毗邻。正是在这样原始的“驱动力下”,艺术家从各地聚拢于此,滋生出圆明园这样一个波西米亚的艺术群落。那里是前卫的“阵地”,理想的乌托邦和当代艺术的“温床”。

早期当代艺术群体的发展环境是一种比较挣扎的状态。具体来说,当代艺术家一直身处于从自发聚集到被政府多次驱散的状态。更要命的是艺术家没有稳定经济来源,更没有西方资本和画廊的关注,实际完全出于一种自发的坚持,生活窘迫不堪。而艺术家的散漫状态在当地人看来如“盲流”一般。在当时的社会容忍度下,自然受到管控和鄙夷,很多人因为各种生活上的原因而被迫离开。

艺术家最初将圆明园当成一种逃离体制的自由创作的“临时场所”,想法单纯,毫无顾忌地试图成就现实生活的英雄。仿佛如叔本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艺术家离群索居,远离尘嚣,试图摆脱社会体制的限制,营造一种更加自由散漫的理想环境。后来我们在方力钧等人的创作中所见的“泼皮玩世”的形象,恰好反映了当时的那种特殊状态下的心理体验。一种对权威的抵制与玩世不恭的态度。

虽然麻烦不断,但却丝毫没有减弱当代艺术前进的动力,正是在如圆明园般的创作状态及环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群体逐渐从模仿西方的模式中抽离出来;抑或是出于自发和独特性,抑或是一种对体制及平庸的反叛意识,于上世纪80年代末,渐渐孵化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前卫艺术。而当时被戏称为“私生”的中国前卫艺术,没有官方扶持,一种波西米亚的“野生状态”,但却于跌撞中拼打出来,成长出今天这一番规模及景观。

上世纪90年代初,被称为新生代的艺术家以“稍显唐突”的方式介入了当代艺术的阵营。更确切地讲,他们生于“文革”后期,大多来自学院,受过良好的写实训练,也接受过西方当代艺术运动的洗礼。没有集体理想的精神束缚,大致于顺境中成长。这代人也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有了新的体验,传统的理想主义情怀被实用主义所替代。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经验及现实生活,对旧有机制的存疑,以及原初理想的幻灭,使得社会道德价值氛围变得空虚而荒诞。面对社会的转型,权力金钱的现实利益,贫富差距的分化,新生代深有体会,他们的作品普遍流露出具有对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困惑及迷失,一种对现实无奈的发泄及调侃。一部分新生代的作品如方力钧那般表现的较为玩世和叛逆。也有如刘小东的作品里的叙事情节。新生代艺术家通过对个体及现实的关注和表现实现了一种由理想向现实的转换。

可以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也在发生着显著转变。市场对当代艺术包容,一方面,艺术家所坚持的理想及形而上的价值关怀在逐渐消解。当代艺术在应接不暇的西方艺术思潮及全球化思维的影响下,多元发展已显端倪。

三、多元化与策略化的转向现实

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新兴艺术从形式上看已十分的丰富:架上绘画、装置、行为,十足的热闹。更为明显的是,商业的作用在日益改变着当代艺术。时机已成熟,市场化的权力作用在肆意的生长,消费主义、实用主义逐渐为公众所推崇,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变得较为功利化。也许是在苦苦探寻理想却不得要领的结果下,选择改变初衷仅属无奈之举。在热络的市场和商业利益的刺激下,艺术家似乎已不太适应去花更多的耐心去挖掘艺术的深刻一面,他们的作品的确变得更加浅表化、图示化、符号化,并看起来带着一些“冰冷的嘲讽”,充斥着迅捷而躁动的现代气息。这恰能说明,在特殊而复杂的具体情境下,普适“艺术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具体性及特殊性面前会失效;任何时候都无法忽视社会对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此时,艺术家选择去求助于一种“中庸”且更加个人化的生存策略,崇高的艺术理念已不再被推崇,或许是受到来自西方当代艺术重视个人价值感受的影响,寻找一种更符合现实的发展方向显得十分重要,如此或许能够掩饰虚荣以及那种改变不了现状的悲哀及无助。

具体来看,西方资本的介入,确实改观了艺术家的困境,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艺术明星,相继又出现许多模仿者。但不难发现,此时此刻的艺术所具有的纯粹的批判精神已不在。“批判性”的缺失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经济大潮的诱惑下,能否通过作品获取艺术本体价值以外的利益,实已成为一些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由此开始模糊,艺术与大众生活变得更加紧密。曾经偏安一隅的艺术区也跟着躁动起来,充斥商业的气味。政府对新兴艺术区的改造及搬迁从未停顿,包括798在内的一些艺术区就曾面临被拆迁的命运。逐年上涨的工作室租金日益挤压着艺术家的空间,迫使其选择离开。私下与农户签订的租赁合同,往往不具法律效力,使得部分艺术家面临不断搬迁的窘境。而那些商业上成功的艺术群落,则日益显得喧闹,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吸引官方来立规矩,建立创意园区,成了艺术的地标及城市的符号。商业对于艺术始终有双面性,在为艺术家带来福利的同时却打破波西米亚般的纯粹生活,偏离了艺术创作所需的理想氛围,这或许就是宿命,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是艺术家始终需要面临的矛盾。

而今天不得不引起关注的一个事实就是,青年艺术家将当代艺术的特征引向新的方向。他们在其作品中逐渐弱化对生活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对个人感受和极细小事物的关注。青年艺术家选择较为虚拟和游戏化的方式来逃避压力,没有深刻生活的历练,使得他们的内心较为敏感和脆弱,更多地关注于自身心理及感官的表达。正因为成长环境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今天青年艺术家群体作品里更多呈现出的卡通样式是他们儿时的成长记忆,对于卡通形象的青睐,或许能够摆脱现实的压抑紧张的状态,是对成长困惑的一种回避。诸如游戏角色、虚拟的图像、网络事件以及一些流行文化图式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绘画中的形式及符号。在新的视觉环境下,他们将当代艺术语言进行着转化与消解。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可以这样讲,身处于稳定的和平年代,他们集宠爱与呵护于一身,条件的优越是前代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正是因此,缺少历练和勇气,责任的缺失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印记。在初涉纷扰的社会现实里,对于精英及理想不曾膜拜过,更不擅长参与公共政治,几乎要抛弃一切沉重的话题,他们试图要找寻一种更自由的表达,更切合自身性情的方式。他们虽然一方面在市场上不断有喜人的表现;但另一方面,青年艺术家们表现得更加的敏感,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更加不适应群体化的行为方式,对未来感到惶惑。

纵观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几十年的发展与表现,是十分具有其特殊性的。文化的断层以及历史的各方原因使得国内当代艺术的起步较迟。从20世纪70年代理想主义的批判锋芒到20世纪年80代艺术思潮的大开放,无不孕育着艺术家的理想化的激情。也曾汲汲渴望向西方获取求解之道,也曾以一种自嘲戏谑的姿态表达过犬儒般的变革诉求。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终归尚显青涩,短短几十年的经历,缺乏积淀,并不能够深刻掌握要领。商业的诱导下,多元的趋势已然形成,面对于消费主义和商业大众化对精英艺术的消解,艺术家更多的选择是策略化的生存方式。今天中国艺术家群体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同时带来的浮躁也是堪忧的。艺术话语权仍在西方,在全球化与利益纷杂的现实面前,陷于被动局面的中国当代艺术仍待改变,更多的自主权还需争取。青年一代的视野和历练尚显不够,能否肩负未来的延续还不得而知。立足现状,相较于西方的成熟艺术体系,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自我救赎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①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②孙振华,鲁虹《艺术与社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③陈丹青《退步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④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⑤吕品田《漫游的存在——新生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⑥易英《原创的危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⑦《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⑧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理想现实
当代艺术看得懂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2021款理想ONE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