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泉,林 同,胡 信,张 旋
(1.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 广州 510630;2.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 香港 999077)
城域以太网论坛是一个专注于解决以太网技术问题的非盈利性组织,由200多家公司和机构组成,其中包括电信服务提供商、电缆MSO(multi system operator,多业务运营商)、网络设备/软件制造商、半导体供应商和测试机构。其主导的MEF CE(carrier Ethernet)系列认证一直受到国际大型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关注及支持,相关设备或业务通过MEF CE认证意味着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国际电信业向大带宽、移动数据和LTE迁移以及公有云、私有云大幅增长的市场背景下,MEF于2013年1月推出了MEF CE 2.0认证,作为MEF CE 1.0认证的升级。CE 2.0新增3个强大的功能:多服务类别、互连性和更好的管理能力,大大提升了以太网服务交付的效率和可用性;从支持的以太网服务类型来说,CE 2.0也从CE 1.0时的 3种扩展到8种,更能满足运营商未来大流量业务的需求。
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在已获得CE 1.0认证的基础上,继续通过CE 2.0认证是提升其业务网业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MEF CE 2.0分为8个认证子项目,分别为EPL(Ethernet private line,以太网专线)、EVPL(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ine,以太网虚拟专线)、EPLAN (Ethernet private local area network,以太局域网)、EVPLA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local area network,以太虚拟局域网)、EPTREE(Ethernet private TREE,以太网私有点到多点连接)、EVPTREE(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TREE,以太网虚拟私有点到多点连接)、Access EPL、Access EVPL。其中,EPL/EVPL合 称 E-LINE,EPLAN/EVPLAN 合 称 E-LAN,EPTREE/EVPTREE合称 E-TREE,Access EPL/Access EVPL合 称E-Access。
(1)EP 与 EVP
EP与 EVP最根本的区别是:在连接 CE(customer edge,客户边缘侧路由器)的一条物理线路上,EVP意味着可以同时承载多个不同种类的EVP业务,即业务复用(service multiplexing),例如,一个 EVPL业务与一个EVPLAN业务可混合承载在同一接入线路上;EP则只能同时承载一个EP业务。
一般情况下,以太网业务的复用是利用IEEE 802.1q封装实现的,MEF要求EVP类业务(除E-Access)的 EVC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值至少为1 522 byte(即1 500 byte国际规定默认值+14 byte帧以太网头部+4 byte FCS+4 byte IEEE 802.1q封装)。另外,MEF要求EP业务对单播帧、多播帧、广播帧的转发不进行任何限制,而EVP业务可根据一定条件进行转发,如限制广播PPS(packet per second,每秒转发的分组数量)和多播PPS,避免影响设备性能等。
(2)E-LINE
点对点的以太网专线,骨干网部分基于点对点EVC(Ethernet virtual connection,运营商内部端到端封闭的逻辑管道)实现,通过不同的EVC实现不同业务的隔离。
(3)E-LAN
多点到多点的以太网仿真业务,骨干网部分是基于多点到多点的EVC实现。E-LAN实现了以太网多点帧交换功能,运营商可以在UNI的出入方向实施自主的策略与整形。
(4)E-TREE
点到多点的以太网仿真业务,骨干网部分是基于根对多点 (rooted-multipoint)的 EVC实现。E-TREE实现了HUB-SPOKE结构的二层数据通信仿真。
(5)E-Access
该项目测试验证运营商承载网络间ENNI(external network to network interface,外部网络接口)的能力;运营商骨干网部分承载基于 OVC(operator virtual connection,ENNI部分到本地接入部分的虚拟逻辑管道)实现。
MEF对各种服务有详细定义,本文只作简单介绍,不作赘述,有兴趣读者请参考MEF6-1规范 (下载网址http://metroethernetforum.org)。这里8个认证子项目不必一次性全部进行认证测试,可以根据运营商的业务需要,选择合适的子项目进行测试并取得相应服务的MEF CE 2.0认证。
相比MEF CE 1.0认证,MEF CE 2.0除了认证项目的增加,还对 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Service 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这里指一种用于操作管理维护的协议)、ENNI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进行过MEF CE 2.0认证测试,运营商必须是MEF的会员;如果不是会员,则需先成为会员。
目前,MEF认证测试机构为美国Iometrix公司(http://www.iometrix.com)。确定认证测试需求后,需联系认证测试机构,沟通测试相关事宜并申请测试;认证测试费用根据运营商需进行测试的业务类型和内容确定;测试二层以太帧格式由认证测试机构提供。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运营商以太网业务认证测试流程要点。
(1)测试前,运营商需要确认3个承载测试业务的现网 PE(provider edge,运营商网络边缘)路由器设备,预留相应端口以连接测试探针。
(2)3个PE的选址是有要求的,如果认证的业务是国内业务,必须是分布在不同城市的PE;如果认证的业务是国际业务,必须是分布在3个不同区域或国家的PE。
(3)在与认证测试机构约定好测试业务的具体参数后,运营商按照测试项目内容部署业务,并为每个站点配置一条互联网专线以连接认证测试机构的测试探针,使认证测试机构工程师能够远程控制探针进行测试。
(4)在部署完测试业务及互联网专线后,认证测试机构将分别寄送测试探针到各测试站点。
(5)运营商组织人员进行需认证业务的开通测试及所有物理连接。
(6)认证测试机构通过远程探针测试业务的连通性后,如正常,则开始正式测试。
(7)正式测试可能会碰到很多具体问题。运营商需多次与认证测试机构工程师、设备厂商等沟通甚至进行排障,直至认证测试机构认为具备测试条件、可以进行测试为止。
(8)理想情况下正式测试会在2周内结束,但实际所耗时间通常会比2周长。
(9)正式测试结束后,认证测试机构会通过邮递回收各处的测试探针,提交测试报告,并颁发认证证书、完成相关商务事项。
(10)至此,认证测试结束。
图1为E-LINE、E-LAN、E-TREE业务测试拓扑,其测试要点说明如下。
·EPL业务测试仅需在站点A与站点B间进行点对点测试。
·EVPL业务测试中,通过一条物理链路,站点A测试探针连接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侧接口)A并同时承载两个业务:一个是从站点A到站点B的点到点业务,另一个是站点A到站点C的点到点业务,站点B与站点C之间没有EVPL业务,不能通过二层协议直接通信;要求EVC1传送二层帧的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tag值是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变化的 (如151~199),EVC2传送二层帧的VLAN tag值为一个确定的值(如 150)。
·EPLAN业务测试中,3个站点之间可二层互访,没有特殊的VLAN封装要求。
·EVPLAN业务测试中,EVC 1要求二层互访,支持客户传送的二层帧VLAN tag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变化(如251~299);EVC 2要求二层互访,客户传送的二层帧VLAN tag为某一定值(如250)。
·EPTREE业务测试中,站点A作为HUB节点,站点B与站点C作为SPOKE节点。站点A可以与站点B与站点C进行二层帧交换,站点B与站点C不能进行二层帧交换。与E-LAN一样,E-TREE在UNI上也可以调度自主的QoS策略。
·EVPTREE业务测试与EPTREE类似,只是EVPTREE有两个EVC。EVP-TREE EVC1要求客户传送的二层帧VLAN tag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变化(如351~399),EVP-TREE EVC2要求客户传送的二层帧VLAN tag为某一定值(如350)。
图2为E-Access业务测试拓扑。
图2中,站点A为外部运营商与本地运营商连接的部分,站点B为本地运营商与客户站点之间连接的部分,本地运营商骨干网部分分别通过Access EPL的OVC和Access EVPL的OVC承载。
站点A探针为外部运营商角色,站点A的供应商设备(provider equipment)为本地运营商PE设备,通过IEEE 802.1ad(Q in Q)连接,UNI的MTU需大于或等于1 526 byte(1 500 byte国际规定默认值+14 byte以太网帧头+4 byte FCS+8 byte IEEE 802.1ad封装);业务通过不同的Service VLAN (S VLAN)区分。OVC 1~3为EPL的OVC,OVC 4~6为EVPL的OVC。站点B的供应商设备为本地运营商PE设备,站点B探针端口为客户CE角色,UNI的MTU需大于或等于1 522 byte。由于EPL不能服务复用,MEF要求分开 3个物理接口连接探针 (UNI A、B、C);而EVPL可以服务复用,MEF要求通过一个物理接口连接探针并同时承载3个EVPL业务。
MEF CE 2.0认证测试的主要测试项目与指标归纳见表1,具体的测试细项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表1 MEF CE 2.0认证测试的主要测试项目与指标
对于表1中第 7项,E-LINE、E-LAN、E-TREE 3种业务有两种QoS的测试标准——基于EVC和基于EVC&C-tag PCP,运营商需选择其中一种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基于EVC的标准中,进入EVC的客户二层帧无论PCP头部的值是多少,都会被运营商认为是同一个QoS等级(通过MPLS EXP (experiment,MPLS帧中标识 QoS的部分)实现);基于EVC&C-tag PCP的标准中,运营商会按照进入EVC的客户二层帧的VLAN COS值的多少,分成COS H(high)、COS M (medium)、COS L (low)。基于此,MEF 将E-LINE的服务性能等级(performance tier,PT)分为 4个等级(PT1、PT2、PT3、PT4),每个 PT 分别映射不同 COS 等级,并对相应的帧时延(frame delay)、平均帧时延(mean frame delay)、帧时延抖动(inter-frame delay variation)、帧时延范围(frame delay range)、丢帧率(frame loss ratio)等指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表1中第8项,运营商需根据自身网络与业务现状选取适当的PT级别进行认证。
对于E-Access,MEF要求业务二层帧分为Green类和Yellow类,其分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SVLAN PCP(priority code point,在VLAN帧中标识QoS的部分,占3 bit)值和 DEI(drop eligible indicator,在 VLAN 帧中标识丢弃倾向,占1 bit)值组合来区分;另一种是通过SVLAN PCP值来区分。运营商要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分类,并根据二层帧颜色进行不同的QoS操作。
另外,MEF认证对二层控制协议(L2CP)有不同的透传要求。L2CP帧在通信时是不可以进行IEEE 802.1q/IEEE 802.1ad封装的,即不可以打VLAN tag。因为EVP要求所承载的数据帧必须携带IEEE 802.1q VLAN tag的头部,因此不允许透传L2CP。而EP对所承载的二层数据帧没有封装要求,因此要求能够透传L2CP报文;由于不同厂商设备对L2CP透传的实现方式不同,MEF对EP透传L2CP的具体报文要求也提供不同的处理方式选项。
中国电信国际公司依托于CN2承载网,已在海外市场推出了基于MPLS L2VPN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的二层虚拟私有网络)的以太网业务,包括EVPL、EVPLAN、EVPTREE,可为客户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间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的虚拟专用以太网组网服务。
中国电信以太产品在一般的接入场景中都可为客户提供1 Mbit/s~1 Gbit/s的可选带宽和5种QoS服务类型,满足客户安全、透明地传送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各类网络业务的需求。另外,除了在自主建设的POP提供以太网业务覆盖外,中国电信也致力于与国际先进运营商建立基于L2VPN的NNI管道。
中国电信申请了 EVP-LINE、EVP-LAN、EVP-TREE的MEF CE 2.0认证,并在全球亚太、北美和中国大陆各选取1个城市作为业务接入点进行认证测试。
通过对MEF相关规范的深入研究,并在测试过程中与认证测试机构工程师就测试方案、技术细节和设备配置等的良性互动与反复沟通,中国电信于2015年2月成功取得了MEF CE 2.0服务认证,成为中国唯一一家通过MEF 2.0认证的电信运营商,这也标志着中国电信的以太产品及承载网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运营商级以太网网络和服务、与国际先进运营商实现透明管理和互联互通的能力,将大大提升中国电信以太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本文详细描述了MEF CE 2.0服务认证相关的标准、方法、流程和关键技术细节,将为电信运营商进行类似国际认证,进一步提升其以太网服务能力提供技术参考。
目前,以太网已发展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首选组网技术,而MEF CE 2.0作为新一代以太网业务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和透明传送管理的标准,也越来越为业界所重视;电信运营商获得该认证将大大提升其以太网业务的市场开拓能力。
1 MEF23.1.Carrier Ethernet Class of Service-Phase 2,2012
2 MEF26.1.External Network Network Interface(ENNI)-Phase 2,2012
3 MEF33.Ethernet Access Services Definition,2012
4 MEF6.1.Ethernet Service Definition-Phase 2,2008
5 MEF10.2.Ethernet Service Attributes Phase 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