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雪
学分制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文/丁雪
摘要:伴随着学分制教学在中国大学普遍推开后,它给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所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与具体做法,供同行同仁参考借鉴,以期不断和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为共同改进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尽笔者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11-0102-02
一、引言
正如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两面性一样,随着学分制教学在中国大学的全面铺开,也逐渐显现出它的不足与缺陷。提到学分制教学带来的新挑战,对学分制能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概念和理解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学分制为何会带来这些挑战了,笔者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摸索中得到一些感悟,成以此文以期面对学分制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能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学分制教学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首先,因为笔者之前也教授过未实行学分制而只实行学年制教学的以专业行政班级为授课单位的大学公共英语,所以明显感受到了学分制带来的挑战,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只有怀揣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才能适者生存。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打散了专业行政班级选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大学公共英语课,他们思考问题时的角度深度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彼此之间有所补充是好事,但相比一个完整的专业的行政班级,学分制里学生自由选课产生的班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班级显得涣散,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为了解决这个挑战,笔者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尽快通过学生名单点名或者学生的自我介绍了解学生,然后选出能和任课教师有效配合的英语课代表,一位男生加一位女生。选取时尽量让这两位课代表有代表性。比如笔者任教的大学英语课的学分制选课的班级就是有体育和艺术两个学院的同学构成,课代表就一个体育学院的同学,一个艺术学院的同学,这样一来覆盖面就比较广些,协助任课教师工作也方便高效些。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年轻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比如微信,QQ群等来增加任课班级的凝聚力。这些现代通讯技术形式可以及时传达通知,成为贯彻实施教学想法思路和了解学生的平台。让课代表成为任课教师的贤内助,成为连接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建立课代表向任课教师负责,其余同学向课代表负责的教学管理模式。让这个模式负责起大学英语公共课班级的日常管理运作。这样一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分制打散学生行政班级选课带来的不足。
2.当然建立课代表协助任课教师管理任课班级的模式,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和结构。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现如今大学里出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减弱,对专业科目和公共必修科目学习态度明显有区别的普遍现象,这其中有社会发展造成的客观外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内因。不难看出学分制是要求建立在学生高度自律、自治的基础上的,然而这里也就出现了学分制带来的另一个挑战,他要求学生高度自律和自治的前提,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缺乏这些相应的素质,因为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特殊国情,造成整个中国教育模式有着自身无法避免的一些缺陷,其中一个就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从开始上学幼儿园阶段到至少初中阶段,孩子该玩该主动探索学习世界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期,却已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指挥着让孩子被被动“喂饱了”,到了真正该静下心来做学问学知识的大学阶段,很多孩子因为不堪之前的学业重负,想喘口气,休息下放松下,开始玩了,没有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主动学习探索知识中。当然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缘何能更早更广地推广学分制教育,是和它整个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育理念模式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学皮毛,更要花力气下功夫争取学到别人的精髓,找到中西文化的平衡点,为我所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逐渐从幼儿园开始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和大学的学分制接轨。
3.这里提出的对学分制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在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积极性衰退的局面下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成绩评估体系。正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成绩评定——分这根指挥棒来开展教学和成绩评定,毕竟学分制已逐渐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之前的那种传道授业解惑转化成一种前面学分制百科里所提到的真正的契约关系。学分制的特点和功能也对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提出了更为量化客观的要求。根据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地位,任课教师需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现在大学生接受信息量大、头脑灵活,有表现欲等特点,任课教师也需要相应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第一,不能过分依赖幻灯片,应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现在的时代教师已不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一碗自己需要掌握一桶的时代了,更多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方法与理念,因为随着因特网的不断普及,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到来,一个教师每天的精力和时间和其他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二十四小时不多不少。就拿一名教师平均面对三十名学生来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是这三十名学生都不知道的,几乎不可能,除非老师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看书学习。所以现如今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占到整个教学的三分之二才正常。第二,因为是大学生成年人了,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作为任课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结合大学英语的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组织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过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在学期开学之初就以幻灯片的形式告知任课班级的学生可以为自己本学期最后期末总评成绩积分的各种形式。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的实用性和它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的美。大学英语课堂上结合学生是艺术体育专业的同学,确立多种课堂表演形式比如-1.英文歌曲演唱(结合艺术专业学生优势,可以现场乐器伴奏)-不看歌词+2.英文歌伴舞+3.英文电影配音或表演(roleplay-cosplay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演出服装)+4.英文新闻播报+5.英语戏剧(舞剧.可户外表演)+6.英语演讲+7.英语诗歌朗诵+8.真人英语广告+9.英语小品(结合时事要闻自己编排)+10.英文电影配音+11.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制作PPT和同学分享对教材的拓展和理解+12.背诵或朗读相应英文选段(考虑到实在怕羞,不敢在课堂上表演的学生)。从以上形式可以看出笔者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感悟到有节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有充分的选择权来展示自己的特长,也增加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主动快乐地行动起来,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同时也在开学之初就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总评期末成绩构成公式,让他们明白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后果。让学生很明确这一学期自己对该门成绩应该如何努力奋斗取得自己的成绩。学生的观念应从老师给的成绩转变成学生自己劳动所得挣来的成绩。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公式=平时成绩(满分40分(课堂表演presentation1次X10满分+30满分期中考+考勤(满分10分-3次无故缺席为零)+期末成绩X50%,其中各种成绩的取得都要贯穿一个理念都是事先告知学生它们的形式范围,让学生养成未雨绸缪的理念和学习习惯。通过这个公式构成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把宝押在最后期末考试上导致作弊甚至被学校开除的恶性循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功夫在平时。通过适应学分制带来的这些挑战,老师们所进行的这些积极的转变也初见成效。让学生不再吃大锅饭,学业成绩区分开优劣,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但任课教师要尤为注意的一点是,在学生有勇气走到课堂上表演的时候,也要多以鼓励为主,有耐心,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才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走上来表达表现自己。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也可以改变一些之前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教师自己陶醉其中,台下学生却不知所云昏昏欲睡,期末考试一塌糊涂的悲哀局面了。不仅如此通过课堂表演之后的学生的分享感悟环节,学生不但积累了学业平时成绩,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学会了团队合作,学生还自己感悟到了很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有时教师再苦口婆心也做不到的。也就说授业的同时还真正地解了惑。笔者觉得这是非常奇妙与美好的。这其中很多是没有转变教学方法前所没有的变化。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积累到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
三、结语
就像我国经济体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一样,也伴随着坎坷。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一样。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从完全计划性质的学年制教育向市场性质的学分制教学的转化过程中,也难免遇到挑战和磕磕碰碰,参考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能搞一刀切,还是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学校办学规模质量,生源质量,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学校与学生的办学体制,比如像笔者所在大学属于全国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就不能盲目冒进学着全国先进院校如北大,清华等搞完全学分制,目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就只能采取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相结合的模式才能整合学校现有资源较为适应现阶段学校的发展。不过暂时不实行完全学分制也只是权宜之计,是要为以后完全学分制做好准备打牢基础。当然作为学分制教学的改革与推进也还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克服困难,摸索出一条适合促进本校本地区大学教育发展的有特色的学分制教育体系。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储德峰.反思与超越:学分制下我国高校德育问题的多维透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