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1)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问题,以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经济模型。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破解能源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确保我国未来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在其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此,世界经济的大潮开始向低碳化迈进。2007年7月,美国颁布《低碳经济法案》;2008年8月,八国元首在G8峰会上共同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此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列,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配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浪潮,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虽地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明显偏低,其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5。而伴随着我国当前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也在快速增加。2001-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由1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37.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到7.3%。长期以来,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为代价,加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因此,转变过去“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紧开发清洁能源应用,优化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的过度开采、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气候变化明显。近几年来,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大,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更是时有发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国家,中国政府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公开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及经济技术水平测算,到2020年我国需要约151亿吨CO2排放空间,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0年我国将会面临47亿吨的CO2排放缺口。因此,为保护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按期完成CO2减排目标,必然需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
由于财政制度存在“收入相对集权,支出分灶吃饭”的特征,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作为首要职责,进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忽视了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在税制方面,大多数划归地方政府所属的小税种由于税源不稳定、征收难度高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收入不足,进而出现了大量“土地财政“现象。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严重扭曲矿产、土地等资源价格,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换取地方经济增长的方式,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离不开调整财税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在节能减排的财政支出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2011-2013年,各年全国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投资的支出分别为2 641亿元、2 963亿元和3 38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4%。2011年,全社会环保投入6 02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1.4%,2012年为8 2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9%。根据国际经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而达到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美国在1977年的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1.5%,2000年增长至2.6%,相比而言,我国在2012年以前该比例从未超过1.5%,“十五”之前更未达到过1%,这样的投资比重明显偏小,而目前的财政投入增长比例相对于我国大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而言,依旧相距甚远。
此外,当前的财政环保投入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国的环保投资长期以来一直以工业企业的污染源治理作为投资重点,但对于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投资却严重不足。而对于已经得到环保投资的项目,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却不理想。以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及运营管理为例,2010年,环保部对我国5 556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其中因停运、闲置、报废而未运行的设施占总数的32%,运行良好的设施仅占总数的35.7%,总体有效投资率仅为31.3%。
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提倡实施节能环保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我国自2002年颁布《政府采购法》以来,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优先采购环保产品,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4年,我国已公布了十四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但我国现行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现行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规范政府绿色采购行为的法律手段明显缺位。
二是绿色清单的列举方式不科学,目前“采购清单”中的列举方式为指定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企业名称,而不是以指定产品的性能、特征和各项指标的方式进行列示。这样既不利于对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正面激励,也容易造成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是政府采购规模不足、绿色产品比重较低,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金额达到8 422.2亿元,占GDP比重为2.1%,远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比重。
四是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使得采购成本过高进而浪费严重。上述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针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体税种。现行税制中主要是依靠一些分散在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与环保有关的税种中的相关政策来进行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税种分散、各税种间缺乏协调配合和统一规划,难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专门且稳定的税收政策体系。专门环境税种的缺位,导致绿色税收政策的系统性不足,难以发挥税收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行为所应起到的调节作用,也无法通过专门的环境税收收入来源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1.课税范围狭窄,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不合理。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征税范围过于狭窄,尚未将森林、土地、海洋等稀缺资源纳入征税范围,极易造成稀缺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作为计税依据,忽视了对企业已开采但未销售或未使用资源的监控,相当于变相鼓励企业对资源的无序开采和浪费滥用;此外,现行资源税从量计征的方式,难以体现资源税的级差调节功能,导致资源税对应税产品价格变化丧失“弹性”,而单位税额过低,不仅难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还扭曲了市场价格,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效率低下,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现行消费税征税对象中与环境有关的涉及到烟、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八种应税消费品,但仍存在征收范围过窄的问题,对于一些高能耗产品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电池、白色垃圾、煤炭、化肥、含磷类洗涤用品等尚未列入征收范围,未能充分发挥通过税收限制污染行为的约束作用。
2.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完善。我国现行税制中虽然包含着一些与环保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税收上的直接减免,形式较为单一,对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税收间接优惠方式利用不够;从税收优惠覆盖范围看,主要关注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的应用等经济行为的优惠不足;此外,现行税收优惠涉及税种较少,优惠项目数量不足且分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进而发挥协调配合的作用。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国情出发,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见下图),利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广泛采用直接鼓励、间接引导、限制惩罚等多种手段与方法,来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增加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加大财政政策补贴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措施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通过完善已有税种改革、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探索税收约束政策、加快开征独立低碳税种等措施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三是通过该财税政策框架体系的协调配合,实现我国走“低碳能源广泛使用、低碳产业健康发展、低碳消费自觉践行”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体系图
1.增加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政府预算资金的支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我国政府应合理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与GDP之间恰当的比例关系,在国家预算和地方预算中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专门科目进行列示,并将低碳经济发展预算项目进一步细分为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具体项目。一方面通过立法规定财政预算支出的额度和增长幅度,以确保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低碳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等方式来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同时,加大对环保投入资金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加大财政政策补贴力度。政府应通过灵活运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和激发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性,加快研发低碳技术、推广低碳生产与消费。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补贴力度,如通过加大贷款额度、给予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低碳技术投资企业给予优惠和补贴,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管理人员给予补贴,对创新成果给予奖励等,以促进低碳经济技术的提高和进步。二是对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如对消费者购买太阳能、节能空调等节能环保产品给予补贴或补助,引导普通居民进行低碳消费,采用财政贴息、以旧换新等方式帮助新投入市场的低碳产品进行推广,对节能环保的公共建设工程、低排放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等给予大力的财政补贴支持,鼓励低碳行为的发展。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旨在解决国家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财政收支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化解当前各地方政府财力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引导地方政府和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具体做法包括:一是要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范围,为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二是要建立起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以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财力不足,在发挥中央财政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地方政府直接参与,兼顾激发财力转出和转入地区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各地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三是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提高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引导地方政府加快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主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4.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实施绿色采购制度,在采购过程中优先选购绿色低碳产品,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政府的表率行为来引导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取向,提升全社会的低碳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促使生产和销售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以赢得政府这个国内市场最大的客户,这种影响既有利于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促进低碳技术的进步。针对当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绿色采购的主体、采购机构的职权与责任,供应商的资格审查与权力义务,完善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与发布,规范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二是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制度,将绿色清单的列举方式调整为指定产品的性能、特征和相关项目指标,同时扩大采购清单范围,并更加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将政府采购对最终产品的绿色要求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三是建立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将监督管理贯穿于绿色采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通过绩效考评机制对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行跟踪反馈和绩效评价,并逐步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化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绿色采购的执行情况,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
1.完善现有相关税种。
(1)资源税。资源税改革应以保持自然资源存量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原则,逐步完善现有资源税在征收范围、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建立真正能够节约能源、体现资源实际价值的资源税,具体改革措施如下: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森林、海洋、土地、草场、滩涂、地热等资源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和计征方法,将计税依据由现在的按资源的销售量或使用量征收调整为按实际开采量或使用量征收,以防止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回采率,将计征方法由单纯的从量计征调整为根据不同应税品特点分别采用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的办法。三是提高征收标准,针对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稀缺性强和污染严重的资源要课以重税,以此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限制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2)消费税。我国消费税经过多轮调整,已逐步加强了环境保护的税收理念,但仍有一定完善空间:一是要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征收消费税,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例如应将煤炭、化肥、农药、塑料包装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电池、含磷类洗涤用品以及氟利昂产品等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二是调整消费税税率,在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税率的同时,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消费品降低税率。三是调整征税环节,例如考虑在成品油的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进一步提高大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2.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都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税收优惠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低碳行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例如在执行现有所得税优惠的基础上,对从事环保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环保新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企业用于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的投资,允许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优惠;对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采用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对低碳产业进行投资;对低碳清洁产品免征消费税;对购置和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耗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
3.探索有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约束措施。在积极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正面激励作用的同时,还应深入探索有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约束措施,通过提高污染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大经济主体使用资源的成本来限制能源消耗,进而反向激励高耗能企业的转型发展。例如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对超标排放的处罚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优惠;对原材料、初级产品等大量消耗我国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应提高其出口税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应征收进口附加税。
4.加快开征环境税。目前,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尚未设立独立的环境税税种,但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开征环境税已被列入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应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尽快开征环境税,以满足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鉴于我国国情,环境税应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作为征税对象;应将环境税纳税人暂定为在我国境内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向水体中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在计税依据方面,对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可采用排放量作为大中型企业和重点监控企业的计税依据,而采用燃料中硫和碳的含量作为小规模企业、监控难度大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计税依据,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采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新鲜用水量作为计税依据,对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则可根据规定具体的种类和数量作为计税依据;在征收方式和税率选择方面,采取从量定额征收方式,分税目确定定额税率,对达标排放的污染物实行基本税率,对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特殊税率。
此外,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还必须有相关健全的配套措施,因此我国还应从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抓紧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使之与财税政策相互配合,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