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电影艺术品质研究

2015-09-28 00:36陈晓彬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影视受众艺术

陈晓彬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迅猛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现在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网络信息储存量大、查阅方便快速、资源共享性强的优势下,电影资源也被视频网站作为盈利与竞争的手段,随意性成为了观众选择网上观看电影的主要因素。摄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影视爱好者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设备,把自己想要拍摄的影视随时纪录下来,上传到网上。在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制作短小的影视开始出现。微电影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大批涌进互联网的视频网站。

当然,微电影的产生不能只从技术方面理解,很多分析中提到微电影产生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时间已经被分割成了碎片,我们的娱乐时间也在不断压缩,更多的受众愿意接受这些既有完整剧情,所耗用的时间也少,又能从中获得愉悦的微型电影。从传播学上讲,受众也想表达更多的话语权,新媒体实现了受众从受者到传播者的转变。微电影被大量直接地上传到网站上,就是这种“随意”使得现在的微电影有喜也有忧。微电影中出现了不少艺术含量高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一些低俗与不利于祖国文化发展的作品也大量存在于微电影中。有人说,文化本来就应该是阳春白雪、雅俗共赏,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不统一,理解水平与欣赏爱好也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得上艺术品质高呢?在笔者看来这是个没有顶线、只有底线的问题。微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它应该是高雅的,不仅限于满足商业需求,也要重视它的社会效益。以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标准,就是微电影进入传播门槛的底线。

一、微电影出现的问题

恶搞这一陋习很早就有出现在影视制作方面,为了满足对受众的娱乐心理,对以前拍摄的影片进行重新剪辑和配音。在前一段时间出现了对历史恶搞的现象,说我们的人们英雄董存瑞举着炸药包,是因为被班长骗了。以对影视的恶搞、诋毁别人的形象来取得愉悦,是对人的不尊重,是道德的丧失。

为了搏得观众的注意,有的微电影在影片中出现了大量裸露与不堪入目的画面。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媒体,它的每一个内容都会产生传播效应,这些画面会对观众产生误导,让人误以为网络才是真正的现实写照,会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当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断裂的时候会有严重的后果,没有信仰、信奉物质至上会使这个国家走向灭亡。这些不利于思想健康的品味底下的影片,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众的行为。

二、底线

(一)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表达指的是作为微电影的制作者,要制作出风格不一样的影片,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我认为应首先从思想上创新,每个人看待事件的观点都不相同,每个人发现事物的特点也不同。同一事件有的导演会立点于人物,有的会着重于道理,有的可能是客观看待等。所以我们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个性化表达也包括多元性与边缘化,边缘化指的是关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群体和我们没有触及到的领域。

(二)具有审美价值。鉴赏作品艺术水平高低,要看其有没有美感。微电影作为一种微型电影,也是艺术的一种,所以也应该具有美感。画面具有美感,能给观众美的享受,带给观众审美愉悦,也会得到观众的美评。例如《景景故乡美》中,以一位老人和孙女回家探亲为主线,开始介绍广西贺州的风景建筑,这个片子中风景秀丽、青山绿水、城市就建在群山的怀抱中,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多了几分江南人家的风格。这种美的画面,提升了艺术表现力,具有审美价值,也是受众乐于欣赏的。

(三)具有正确的思想性。微电影作为一种“微”表述,[1]讲述的道理应该具有深刻性,只有深刻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微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表达的方式,应该正视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不可有太过偏激的想法。现在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是一定要立足于客观事实,分清是与非。我们不能只重视商业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微电影应该传递真情,传递正确的“三观”。艺术品质中的品就是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只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被淘汰,不被人们唾弃。

[1]王志荣,解析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2014年03期,第29页。

猜你喜欢
影视受众艺术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纸的艺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