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阅读《变形记》。
《变形记》是一篇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小说。
《变形记》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连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子兄妹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主义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本篇小说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与创造特点,因而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阅读者。
《卡夫卡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认为他是“本世纪(20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他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
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被遗忘的存在状态。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
掩卷之后,我突然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其实,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是格里高尔,在现实面前,我们何尝不是手足无措呢?我们不是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也会感到恐慌吗?为生计,为升学,为升职,为升官……我们不也被“异化”为“非人”了吗?我们经常会有被炒鱿鱼的恐惧,我们常常会为此寝食难安,人和人之间已经淡漠到了冷漠的地步,当我们丧失劳动能力时,我们的亲人,可能也会嫌弃我们,甚至抛弃我们。君不见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父母遗弃儿女、儿女虐待父母的人间惨剧,均是《变形记》的再版。“今日说法”栏目就不止一次曝出高龄父母在儿女门前饿死、病死、服毒的案例。现代社会中被异化、被变形者又岂在少数?只不过有时候是主动“变形”,有时候是被动“变形”罢了。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然的早晨,一次生命形态的逆转。人生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和荒谬性,一些人的悲催命运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无法逃避。变形,大约也是现代人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课题。而我们还要艰难而又坚强地活着,为了什么,或不为什么。套用莫言先生的话,生命的真正意义可能就在于它没什么意义吧!
卡夫卡是痛苦的,他长期受病痛折磨,孤独一生,41岁便离开人世;卡夫卡又是清醒的,在近100前,他就已经看到工业社会对人类的“异化”,而那时,我们的工业社会还没有完全开始。今天,我们沉浸在工业化带给我们的丰富成果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距离原来的自己已经愈来愈远了。
问题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贺雨秋,甘肃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二(3)班学生,厦门大学文学夏令营“最佳潜质生”,甘州区“十佳书香少年”,喜爱文学创作,有多篇作品发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