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锋+张代富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侧翼支持,因其贴近生活,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教师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实践等原因,指导工作做的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修课,“这里有草,随便吃”;还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讲座课,搞“一言堂”,生怕学生找不到“草”吃或误服“毒草”。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说都偏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怎么在语文课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活动指导上动脑筋,下工夫,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法”,指教师在适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使活动产生语文效益。具体说,就是要加强程序指导、重视学法指导和进行心理疏导。
一、要加强程序指导
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模式固定、课时集中,活动课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另一方面又使他们感到难以把握。若没有总体规划与细节打磨,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活动就难以为继,积极性也会逐渐消解。因此,老师要进行活动程序指导。
首先,活动之初的整体规划十分重要,它决定了一个活动的成败。比如组织一次“背诵比赛”,要涉及到人员、背诵范围、题库建设、赛程、赛制等诸多方面和环节,十分繁杂。想搞好这个活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要素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如为使一次“背诵比赛”活动更加有序,我们做了指导:利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工程计划进度量表”等方法厘清比赛人员、内容、环节,确定比赛形式,进行人员分工,完成“比赛进度计划表”的编制。通过这一科学理性的指导,为活动的良性开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指导教师应随时发现活动本身的问题,及时指导。一个活动不可能总按照规划的轨迹发展,若活动中出现了“涨落”,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对活动进程加以调控。
有些人可能认为,强调程序性知识偏离了“语文性”,其实不然。任何语文知能的习得总离不开一定的程序引导。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指令性语言,即一种程序引导,只不过相对固定、简单罢了,可不加指导。而活动课则不同。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对其缺乏直观感知,为维系活动开展,必然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程序性知识,不然学生更容易纠缠于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细枝末节,忘记了活动课为语文服务的根本。换句话说,如果不进行程序指导,才真正偏离了活动课的“语文性”!
二、要同样重视学法的指导
如上文言,活动课从根本上说不是让学生获取程序性知识,而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活动课不应偏离学法指导这一中心,只不过,指导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并对课堂教学不易触及的学法指导性更强。
首先,活动课更易暴露学法的问题。这里仍以“背诵比赛”为例。一场对抗,强弱立判,方法问题会立刻引起学生重视。此时进行背诵方法指导十分关键。方法很多,比如可采用背诵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背诵方法,学习其他同学的经验。当然,指导教师的经验也应与学生交流。如我们认为诗歌用意象“说话”,画面感强,所以用“画画儿”的方式引导背诵效果会更好。交流的结果是提高了背诵的效率,获得了学生的认同。
其次,一些经常在活动课中应用的学法和技能,比如笔记法、资料检索法与朗诵、问答、应用写作等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影响重大,可却不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所以,通过指导加强学生对这些学法和技能的认识,就起到了补充作用。
三、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在活动课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远比常规课上多。如在比赛中,对抗易激化学生自满的情绪与失落的心态;在社会调查中,编造数据或对结论作主观臆断等,多来源于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完美或应付公事的心态。当然这些负面的心理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的语文活动中。这远离了语文活动的本质,对学生心理健康亦有不利,要及时发现,强力疏导,使学生的心智发展达到同步。如在一次小组对抗后,某组面临淘汰,全组情绪低落,充满挫败感。这时指导老师让这组同学玩了一个“画猫鼻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后,这组同学的心得是: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误,而是怎样纠正错误——通过不停地纠正错误,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有效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真的有好多方法可用。
“导之有法”亦可称为“导之以法”。“有法”强调的是语文活动课有方法可依循,“以法”注重的是活动过程。师生双向交流,共同拓展思路,探寻对策,完善自我,成就人生,岂不快哉!所以,只有这样的活动课才是有效,高效的活动课。
项目名称: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系统方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课题编号:2014ZD0125
郭华锋,张代富,教师,现居山东巨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