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不但能使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与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母语;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譬如,读了《论语》我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准则;读了《岳阳楼记》我们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读了《醉翁亭记》我们懂得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乐观旷达。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熏陶感染中,进而认同、接受这一系列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艺术素养,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文言文也是考试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对我们的生活,以后的工作、事业大有裨益。而学好文言文,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因此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强化诵读,激发兴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也讲过:“熟读史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我们每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或早读或上课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时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
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这样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琅琅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任务之一,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传的热情。
二.听讲故事,提高兴趣。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与本课有关的故事来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轶事奇闻等。如在教《隆中对》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教《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我们可以讲扁鹊妙手救人的神奇故事以及扁鹊三兄弟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文言写作,深化兴趣。
“学以致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言文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文言文阅读与写"文言文日记"结合起来,使文言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经常学完一篇优美的文言文课文,归类好知识点后,找一两篇运用了此文为材料的优秀作文来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此作文是如何运用这篇课文入文的。让学生选一个角度来立论,并用此课文为材料写一段文字,学习如何真正运用这个素材。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名句,倡导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加以运用,提升自己的文采。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深化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编演话剧,升华兴趣。
教学中,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我都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编演课本剧。《两小儿辩日》《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愚公移山》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课本剧的编演可以穿越时空,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展现了文言文无穷的魅力,升华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我们通过强化诵读,听讲故事、文言写作、编演话剧等丰富多彩的文言学习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位,真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爱上文言文,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
韩吉生,教师,现居山东淄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