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王振奇,罗顺社,王雪梅
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培养模式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王振奇,罗顺社,王雪梅
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油气地质勘查为主要特色,通过“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针对生源的差异和教学改革试点,因材施教,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突显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其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1]。通过专业的综合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点和地质学硕士学位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湖北省重点学科、创新学科、优势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历经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多轮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湖北省和石油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1世纪,教育部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该专业通过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2],凝练了专业油气地质勘查为主的“两创”人才(创业精神、创新能力)鲜明的行业特色;“十二五”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教育部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试行“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促进创新能力培养,2009年学校石油主干学科在部分省开始第一批本科招生,组建“石油基地班”,2010年该专业被列入我校“石油之光”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多元化发展[1]。该专业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油气勘探开发的优秀人才,毕业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深受社会和市场欢迎。
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长江大学的主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面向等方面,继承多年优良办学传统,侧重于油气地质勘查的学科特色。根据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全面贯彻“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培育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强化石油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培养油气地质勘查为主的“两创”人才(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矿产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油气等矿产的基础地质和开发地质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能从事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评价和管理等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生源的差异和教学改革,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因材施教,建立并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表1)。
表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1+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本生源学生,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实施“1+3”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一本生源“石油基地班”的学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遵循“拓宽基础、鼓励个性发展、强化实践能力、鼓励创新精神”的基本原则,构建并实施了“1+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级进行集中教学管理,加强通识教育,强化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教学;二、三年级以后才转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二年级强化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三年级以专业课程学习和提高能力为主;四年级主要为创新培育阶段,突出“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表1)。
2. “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11年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定位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具有扎实科学知识和良好人文素养、较强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适应油气田勘探开发需要的地质工程师;目标是培养基本掌握油气勘探工程、录井工程及油气田地质工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了解地震勘探、测井、钻井、采油(气)、井下作业、试油(气)等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并能配合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高级工程人才。
在一本生源中择优选拔部分学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按照“注重基础、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原则,构建“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完成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1年在企业完成实践环节相关课程的学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表1)。
3. “2+1+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3月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即“珠峰计划”),于清华、北大等全国11所高校率先试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2010年8月湖北省教育厅为了贯彻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决定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简称“培育试验计划”),资源勘查工程被列入我校获批的“石油之光”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促进和引领整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石油之光” 试验计划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对油气等矿产资源的油气地质、开发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开发与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评价和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从一本生源学生中选拔综合素质高,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组成“石油之光”创新实验班,根据“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教学、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则,实施“2+1+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为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按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年为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第四年开始为研究性学习阶段(X=1,本科;X=4,硕士),一方面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进入各种创新实践基地,开展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意愿提前毕业或本-硕连读。“石油之光”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色是:实施弹性学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置创新实践和海外学习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表1)。
根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油气地质勘查为主要特色,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应用—创新型工程人才。按照“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教学,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培育创新”的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个层次和基础、研究、拓展三个模块[3-4],注重实践,培育创新能力。
1.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5]。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的同时,以注重实践、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结构,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6]。专业课程形成了“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三个基础课程群和“油气地质”专业核心课课程群(图1)。“卓越计划”以面向工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增设“石油企业管理”、“矿产资源与环境法规”等企业管理及法规课程和“录井工程与技术”、“油气田地质工程”等由学校和油田企业共同教学的专业课,引导学生在科研活动和工程实践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图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图
切实改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体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基本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地面工程与地下地质相结合、油气勘探与油气开发相结合的四结合油气勘探开发实验教学的特点,增设独立实验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综合地质实习、油田生产实习和综合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包括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及独立实践环节,由具有2年以上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专家在企业完成,设置1年企业顶岗操作实习,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例。
2. 倡导自主学习,培育创新能力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精简课内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设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在第二课堂活动和校企合作教育中,除学校统一开展的课外科技训练、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外,本专业增设“石油之光”学术讲座、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科技交流年会、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实践报告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完成各自要求的自主发展计划中“实践创新”学分(表2),培育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表2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及学分安排表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以培养油气地质勘查的“两创”人才(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特色的前提下,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因材施教理念,较好地解决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间的矛盾,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优秀生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并取得了较好成绩。2008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竞赛获各级别奖励224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金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88篇。先后有5名学生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大学生奖,66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4名学生获湖北省政府奖学金,65名学生获中石油、中石化奖学金。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特等奖4项、一等奖21项。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72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近几年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考研录取率达36%,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
[1] 林小云,陈恭洋,王振奇,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科学版),2009,6(4):323-324.
[2] 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等.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历程及成效[J].中国地质教育,2011,(1):25-29.
[3] 林小云,李建明.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40-241.
[4] 郭军杰.基于“3+1”模式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计划[J].中国地质教育,2013,(3):24-26.
[5] 吴伟.打造品牌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8,(2):41-45.
[6] 何幼斌,龚文平.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42-243.
resources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peciality;diversif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G640
A
1006-9372(2015)02-0013-04
2014-12-01;
2015-02-10。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391)”;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
林小云,女,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地质与资源评价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等.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13-16.
Title: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Speciality and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uthor(s): LIN Xiao-yun, GONG Wen-ping, HE You-bin, WANG Zhen-qi, LUO Shunshe, WANG Xue-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