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5-09-25 08:50朱小如
芳草·文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沧浪当代作家梁山

朱小如

此前,刚读完了阎真在《收获》上发表的新长篇《活着之上》,感觉当年读《沧浪之水》的那种兴奋感不知怎么就找不着了。然而,马上又见媒体宣传《活着之上》得了“路遥”文学奖,心中不免有些疑惑。问了程永新才知《收获》上发表的并不是全本,删去了好几万字,而全本《活着之上》出版社似乎也还未出。读了这篇对话,阎真阐述出来的文学观让我的疑惑彻底解开了。

当年读《沧浪之水》的时代语境,与如今“老虎、苍蝇”一起痛打的时代语境,实在已不可同日而语。唯有阎真的文学观没变。

对比计文君这篇对话,不难体会阎真的文学观有我们“五〇”后,根源上相当“笨”的特点。唯一的好处,大概也就在“五〇”后,肯下“笨”功夫,花个几年时间来写长篇小说。

固然,长篇小说容易显得厚重些,但,真要产生如《红楼梦》般“一瞬成永恒”的结果,定然不是肯下“笨”功夫就能完成的。

尤其,这两篇对话不约而同都谈到了《红楼梦》,《红楼梦》似乎成了孵育中国当代作家的“摇篮”,但,中国当代作家能否真正从这“摇篮”中长大,我还真感到深深的“怀疑”。

所谓“文学”,无论中外古今,哪一部经典性作品不涉及到“精神的叛逆性”和“灵魂的皈依”问题呢?

《西游记》中的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到“孙行者”、“孙悟空”的转变;《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梁山好汉,哪一个不是从揭竿而起,而后又被“招安”的呢?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欣赏如此色彩强烈的“精神的叛逆性”,不懂得欣赏梁山好汉“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涯过程,偏偏只懂得欣赏戴上“紧箍咒”的,“招安”的,以及,深陷在“脂粉”堆里,拒绝社会性“成长”的、“空”的“灵魂的皈依”呢?

歌德的《浮士德》,在但丁《神曲》之后,逃离“天堂和地狱”的宗教命题,独辟蹊径地开启了西方文学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类现实生存的“智慧”。然后,才会使我们渐渐懂得欣赏《恶之花》,懂得欣赏《洛丽塔》。中国当代作家何时能有如此“智慧”,我深深地期待。

猜你喜欢
沧浪当代作家梁山
大梁山
沧浪之水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空中看梁山
岁末感怀
论医学背景对当代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
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审丑美学观
铁血尖刀
良心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