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思考

2015-09-25 12:41:35罗怡甘贵生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协同创新

罗怡 甘贵生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在对理工科高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之后,按照协同创新理念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四项主要建议:改革高校学科结构和组织方式,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注重跨学科培养创新人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件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有机融合,顺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为实施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 理工科高校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48-02

Abstract: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ur suggestions about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dea. These suggestions provide helpful reference for the execution of reformation about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novative talents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会议上说道,高等院校应与企业、科学研究所加大合作力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联盟,推进三方的资源共享,通过合作攻克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在重要领域共同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着力为我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奉献各自的力量[1]。这一提法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思路和发展趋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先依赖单一主体、单一学科的旧模式,愈发显出其局限性。“协同创新”的提出和应用,连接了多个创新主体,丰富了创新要素环节,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和技术创新。目前摆在高等院校面前并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怎样尽快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抓住协同创新的机遇,着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与人才质量的提高[2]。毋庸置疑,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联手创新,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协同创新型人才,因而培养高校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学、研、产协同创新战略,也利于推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型。

1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大批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指标。高校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因此务必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理念,完整而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人才是一种长期策略,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大部分高校当前主要采用一种量化考核的方式,如以成绩单、等级证书等来评价学生,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和考察,以发表论文、著作数目来评价教师,却忽视了对于教师真正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考察。虽然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然而,想要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及其个性化人才的目标,依旧任重而道远[3],我们需要在了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注重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效果,没有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创新的培养理念,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不够灵活,缺乏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和体系。

(3)缺乏切实可行的协同培养体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不够清晰有效。

(4)注重集体教育忽视个性化教育,注重管束学生的同时也使得学生不敢犯错误,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具体实践等,同时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往往采用标准化、成绩化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丧失创新期动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4]。

2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

(1)改革高校学科结构和组织方式,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高校和企业首先应进行分析和协商,明确如何科学地分配一些重要的科研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和平衡双方的创新需要。高校和企业联合的基础,是在高校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这些高校应不仅包含“985”和“211”工程院校,同时也应该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按照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加强高素质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培养力度,推进部分学科领域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推进校企联合,共同创新和建立优势学科时,注重进行与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需求相适应的优势学科的建立,同时汇集各相关学科优势,建设特色学科群。同时在学科组织方式改革中,加强多学科的交汇贯通,以此为依据,进行院系改组。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以共同的研究对象为基础的院系。

(2)打破单一学科培养体系,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科学逐渐形成了高度融合、深度综合化的发展模式,大批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等学科纷纷涌现出来。各学科发展跃出了自己的同类学科的范围,增加了对于不同类但相关学科的需求,各学科之间影响和渗透日益频繁,使得多种工程技术学科间的界限日益淡化[3]。以基础学科为知识基础,以工程技术学科为应用载体,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相互衔接越来越紧密。

笔者所在的工程技术类学科正是近年迅猛发展的学科群的有效见证。在信息化影响全球制造业的背景下,即将迎来工业4.0时代。以电子、机械、控制、材料、信息等多领域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不断产生并发展壮大,通过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学科自身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各学科发展的、要求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内在要求,现代高校更倾向采用专业学科群这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概念。在对工程技术方向的学生进行培养时,不仅要符合学科与行业的发展需求,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需求,改变单一学科类别培养的模式,促进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培养。基于这种学科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需要打破各类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多类学科的联合培养,鼓励各级各类人才在学科交叉领域的进行学术创新。

(3)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计划,促使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办法,这也是对高校构建与企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提出了要求[5]。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合作形式多基于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等眼前利益,而缺少长效合作规划。

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理工科高等院校具有学科优势,而企业具有产业技术优势。高校与企业各具优势,可以合作共赢,结合双方联系密切的专业或者学科,有效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人力优势和地域优势等,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融会多学科、联合多团队、运用多技术的研发与实践人才培养的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并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知识渗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样,高校人才培养能够有效地对接行业内企业技术应用和发展现状,并联系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企业的现有技术也可有效地向学生开放,提升学生对专业技术发展的认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4)改革管理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有机融合,顺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科研和教育本身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在高校中应统一科研机制和教育体系,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为大学生门进行的科研实践提供机会,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实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支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来促进高校的总体科研水平,最终促进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在校企间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实体性机构,创新科研和教育管理体制,优化配置科研、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多方合作机制,促进科研和教育的结合。

理工科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各有特色,各具优势,但之间合作却很难真正充分发挥出潜在的创新人才培养优势。这主要归咎于不同创新主体沟通和交流不畅,彼此分立,这造成了科研、教育资源的分割和浪费。故而,有必要建立高校、科研所、企业三个主体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一体化的研究体系,以及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完善的创新体系。

3 结语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拓展了高校的办学空间和创新资源,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科学技术、经济价值有机统一,共同促进高校的科研水平。在合理调配资源,构建协同机制,改革组织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将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海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105-108.

[2]侯建国.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8-40.

[3]张卫国.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1-22.

[4]杨种学,刘维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21:95-99.

[5]陈颖.全面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2(4):29-30.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协同创新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0:25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2:19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03:36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7:45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