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文
一、利用插图丰富文字表意形象——以图入文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借助课文插图来加深对语言文字或不熟悉的事物的理解,就成了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借助插图,巧妙引导学生注意到色彩,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理解水珠“滚来滚去”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荷叶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和文中的句子联系起来,学生则立刻通过画面,形象感知到了荷花的美丽,既理解了文字,读懂了句子表现的场景,又明白了“鲜艳”一词的意思。再进一步对照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启发学生更多地发现雨后湖面的不同,进一步体会雨后满湖生辉的美丽,至此,荷花生动地跃然眼前。
二、 借助插图展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以图启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同学们常常无法理解句子中的意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融入插图,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插图。在赋予一定思想、语言、动作、神情的基础上,进行入情入境式的大胆想象,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描绘的情境,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与插图相对应的某一句诗、或全诗的某一节,或根据插图大胆想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体味古诗意境,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上《江南》一文中的“戏”“田田”“间”等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教学时,教师映示课文插图,借助图画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展现在图画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看看小鱼在干什么?图中的荷叶是什么样子?在看图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适时地把绘有“江南水乡莲花鲜艳”“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采莲姑娘泛舟湖上”的图画,贴在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旁边,再通过观察图中的江南水乡,“可采莲”“田田”说的就是那“处处莲藕,荷叶一片挨着一片,碧绿而又茂盛”的景象,借助“鱼儿在水中怎样游戏”,由此链接理解“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词句。结合图画,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同时,想象理解这迷人的江南美景,诗人用词的绝妙也在其中慢慢得到了体现。
三、 巧用插图搭建情感愿景台——以图激情
教师应该力求在插图的信息补充下,努力创造“蓄情于内,激情于外,容情于情”的氛围,在唤醒同学们原有的情感意识的基础上,巧用插图搭建情感愿景台,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探求文本中的真情,实现文章情感的升华。
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三下《花瓣飘香》一课,课文中“我”与小姑娘的对话是本文感情渗透的重点。在一次听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捧”字,提出“小女孩是怎样捧的?”“是单手,还是双手?”“为什么要用双手?”等一系列问题,显得繁复冗杂。其实,此刻如果利用好插图,让学生直接观察,聚焦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根据小姑娘的动作、神态联系插图来理解,并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来想象他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中人物的感受,然后实话实说,畅谈感受,抒发的感情真实细腻,完全进入了课文的角色当中,从而情感一下子就得到了激发,小姑娘懂事孝顺的形象,就会径直走到我们面前。教师借助图片资源,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的情感波澜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从而体悟无字之书,使学生“有中见无”“无中见有”,逐步学会把书“读透”“读活”。
插图,作为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不再是教材的附属物,而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丰富审美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有效课程资源。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