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2015-09-24 16:19何理文谢晓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计算方法系统管理

何理文 谢晓轲

摘要: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增多,工作量计算越来越繁琐、复杂,因此需要一个面向学院教学工作量统计、计算的信息管理系统。本文详细论述系统特性、权限和功能、课程的分类和相应的计算方式。该系统已在我院教学管理工作中投入使用,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120-02

以前,我校教学部门对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工作一直是采用手工方式,仅限于完成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和代课酬金计算,对历年教师的工作情况没有总的统计,各类教师的工作量多少比较。对教学工作量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比较,就不能对课程安排做出合理的决策指导,教师所代课程工作量的查询非常不方便。学校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工作量统计平台,计算机使用主要基于Microsoft Office、Excel等软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人工统计出错的几率和统计的工作量相当大,效率低,保密性差,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开发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

一、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一)系统特性

目前,信息化管理是各高校的管理趋势,一般高校的教务管理都已采用系统管理,较高效率并安全地完成了学生的排课、成绩的录入及成绩的管理等。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式各个学校不同,所以难用一个统一的系统对教师工作量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学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及需求进行设计。但“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可扩展性”这些共同的性能在设计时应当进行考虑。

1.可操作性。系统的用户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管理部门、学院教务人员,及教师,所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界面在设计上应讲求方便用户,在操作步骤上尽量简单,不要复杂。

2.实用性。因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要依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而学校各类考核的管理规定仍然处于不断优化完善中,因此对计算办法和系数将会作出不断的调整。所以,所有的计算公式在系统中最好都设计成动态可修改的,一旦计算办法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在不修改系统源程序的基础上,只对相关公式进行重新定义即可,这就大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可扩展性。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学校会投入其他的相关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本系统在设计上要在网络系统的构架上、应用软件的开发上,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满足其他的功能需求,做到与其他系统对接。

(二)系统的权限和功能

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适用于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申报、审核和统计分析,教师工作量的审核过程,一般由系部、学校两个角色对教学工作量进行把关。为此我们把系统划分为两个模块,分别为负责审核统计分析的管理员模块和负责申报的普通教师用户模块。(见图1)

1.管理员模块。根据使用权限级别,管理员模块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系部管理员两类。

(1)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级别最高,对应学校的角色,可以添加或删除系部管理员,并对其权限进行分配调整、修改密码。同时还能对所有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统计、分析。

(2)系部管理员是由本系部的教务员担任。对应系部的角色,可以对本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审核。包括 “课程信息维护”“工作量核定”“信息汇总”“密码修改”等功能:①课程信息维护。该功能可以对数据库中的课程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对每门课程的课程名称、学时信息等进行录入维护。②信息汇总。该功能是为了方便管理员的管理,按不同要求进行统计汇总,生成表格并进行打印,也可以对同一教师纵向分年度作对比,或横向与其他教师做对比,为以后的教学管理政策制定做参考。③工作量核定。该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进行初步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作量可以在内容上进行修改,同时结合表格要求做初始化的操作。④信息汇总。该功能可以按照需求不同,进行数据的统计汇总,生成需要的表格并进行打印。⑤密码修改模块。该功能是学院管理员对教师用户进行密码的修改。

2.用户模块。这里的用户主要是指教师,此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对教学工作量的申报录入确认。包括“工作量录入”“个人信息维护”等模块。①工作量录入。该功能是教师结合本年度在教学上完成的工作,按要求进行分类录入,待教师确认无误后可以提交。②个人信息维护。该功能是教师在个人界面中对个人信息包括职称、用户密码等进行修改。在本系统开发时,要使数据库中的信息尽量与学校现有的数据库信息格式一致,考虑数据的对接。利用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导出关于教师名称及编码、课程名称及编码,和每学期教师上课的教学任务等信息,通过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教师录入工作量,还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所造成的失误,提高数据准确性。

(三)课程的分类和计算方式

1.按照学校课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课程分为7类:①理论课。指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理论课(即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或在实验室利用多媒体上课不使用实验、实训设备的)。②理实一体化课。指按学院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设的课程。③专周实训。指教学计划中安排的专周实训。④实践课。指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环节。⑤网络课程。指各系部开设的网络课程。⑥公共选修课。指学院层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⑦监考巡考类。依照期末考试安排表各系导入系统,不允许修改,个别调整请补报工作量时申报。

2.课程的工作量统计方法

(1)理论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量计算方法

二、总结

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开发,教学工作量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在综合需求分析方面,对综合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可扩展性等进行了要求。希望该系统在准确的核算和统计教师工作量的同时,通过报表分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能为学校提出教学管理决策方面的建议,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国华.高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相关问题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56-58.

[2]张爱忠.关于高校教师工作量考核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8-69.

[3]刘锋.高校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26):72-74,78.

猜你喜欢
计算方法系统管理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第二重要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