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言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度

2015-09-24 16:03刘跃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言层面文言文

刘跃红

“少教多学”是针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制;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现象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大力提倡,积极推行,甚至为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我认为这种锐意改革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做法未免过于荒唐。少教到底少多少合适?教的深浅又如何?多少谓多?拿什么来衡量?少与多确确实实是有“度”的。但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在于客观需要,多与少必须辩证对待,不可一刀切。

首先,这个度是由我们的教学目的决定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教材中的文言文因其年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迥异,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它们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淘洗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所以文言文教学必然会因其独特性而有别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因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一般应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内容是语言文字的层面,第二个是文章或者文学的层面,第三个就是传统文化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础,是我们进入文本的通道。第二个层面是感悟和品味,是登临殿堂之门的咀嚼鉴赏,是文学素养的提升。第三个层面,是传承与发扬,是登堂入室后对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文化之根使命的担当。“少教多学”的文言教学首先必须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来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如果一味的“少教”,将教学停留在第一、第二个层次,为“少教”而少教、浅教,那么学生不仅难以达到“多学”,甚至是难以学到语文知识,这样的“少教”又有何意义?相反,如果学生力不能达,教师的“多教”达到了理解、鉴赏、文化渗透的目的,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收益最大化,这样的“多教”又有何不可?

其次,这个度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做到这些,就可以说得上是善于诱导了。孔子也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揭示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而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与“发”,都有个“度”的问题在里面,都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度和前提就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状况决定的。

高中三年,同一个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是不同的,进入高三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快崛起之势,与高一、高二不可同日而语。同一个人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旧知识情况也不相同。一个授课班几十个人,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差异更大。打基础阶段教就应多,领进门后学就应多;高一教师查漏补缺教的应多,高三温故知新学的应多;单元教学第一课是示范,教的应多,后面几课是学生模仿、比较、运用知识,学的应多。教与学孰多孰少,这个度应在于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情。

再次,这个度是由我们的教学内容决定的。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深浅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比写景状物类文章容易,写景状物类文章又比议论、说理类文章容易。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也存在难易不同的三个层次。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层面是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和把握。经过教师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词汇、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上网查阅等手段达到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的第一个层面。这个层面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有了初步的阅读文言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加点拨,做到少教甚至不教。如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义项选择,实词推断的技巧和方法,把握人物个性过程中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结合整个文章准确翻译句子进行推断等等。这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奠基,是第一个层次上教师应有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就难以进入文言文的大门,就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当然,领进门后,学生们的学就有了基础,少教、不教就会实现。

文言教学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文学作品的品味鉴赏。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没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知识,学生难以获得欣赏作品的乐趣,难以真正读懂作品。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成鉴赏文学作品思维的重要时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之前,他们头脑中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空白,学生的能力远远达不到品出作品滋味的境地,需要教师引领他们去填补空白。这一阶段教师的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写景状物类作品的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多种修辞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调动、色彩的相互映衬、正侧面描写、不同作品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不同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较高层次,教师引入门、指明路的环节依然不可缺少,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学。否则学生读不出门道,激情和兴趣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学习借鉴文言的更高层次就难以达到。一些教师浅教、少教文言文,将文言文教学停留在文意的理解和把握上,停留在高考的应试上,不仅仅影响了自己,更是贻误了众多的学生,值得警惕!

文言教学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层面,这是许多教师躲着走的层面,它的内涵丰富,与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息息相关。且文章不同,文化内涵往往不同。如何教?如何引?的确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一篇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能否深入地揭示出来,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力。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视角,选取的切入点、深浅自会有所不同。单凭学生的阅历和能力是难以企及的,教师的教和引自然也是一种必然。例如王君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王老师没有因初中生阅历浅、文本翻译难度不大而浅教。开篇就设置了悬念:“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接着王老师以“痴”为感知全文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知痴人的痴行,感知痴人眼中清冷、浩大、孤独的“痴景”,感知痴人张岱视世俗世界而不顾,眼中只有融入自己的宇宙自然的境界。进而感知张岱在这片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的行为。王老师巧妙抛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毛线球”,让学生的讨论逐渐提升层次,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找到了揭示文字背后深刻文化内涵的“金苹果”。这样的教,当然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日积月累,定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此的教又怎么能少呢?

总之,“少教多学”,不能以时间多少来论,而应该看教与学是否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是否尊重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最大效益,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就是衡量“少教多学”“少”与“多”的标准,教与学不是绝对的矛盾对立体,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存在。

猜你喜欢
文言层面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