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拈连而得意蕴之妙

2015-09-24 15:37张志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梁国拟声词惠子

张志盛

《庄子》的故事机智诙谐,很受人们喜爱。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收录了两则“庄子故事”,《惠子相梁》便是其中的一篇短文,讲述惠子做梁国宰相,庄子前往,被惠子误认为是来取代相位的,于是庄子给惠子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文章浅显易懂,妙趣横生。

笔者在教学时,学生对文中两个“吓”字的音、义有争议。我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说法不一,持而问同事,也未能有统一的意见。

“吓”字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处: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此处教材中有注释:“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是作拟声词用。第二处: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此处教材只指出“用作动词”,未明确指出读音与词义。有的资料认为此处要读“xià”,译为“使……害怕”,有的资料认为要读“hè”,译为“恐吓、恫吓”。

人教版《教师用书》对“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句是这样翻译的:“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参考书对第二个“吓”字未做翻译,只是对原字加了引号。

仔细斟酌后,笔者以为此处还是读“hè”为宜,非常赞同教参不译的做法。

查阅《古汉语词典》,“吓”读“hè”有三个义项:(1)<名>怒斥声。《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2)<动>恐吓、恫吓。鲍照《芜城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3)<动>张开。郭璞《江赋》:“或吓鳃乎岩间。”读“xià”有一个义项:<动>害怕,使人害怕。《桃花扇·哭地主》:“不料今宵天翻地覆,吓死俺也。”

若取“hè”的读音,当取第二个义项“恐吓、恫吓”。那末句就该译成:“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恐吓我吗?”这在逻辑上讲不通。一般来讲,可以用来恐吓被恐吓者的,应该是被恐吓者畏惧的东西,惠子用梁国的相位来“恐吓”庄子,那梁国的相位会是庄子畏惧的东西吗?庄子不喜高官厚禄,他认为那样会让他失去自由。《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周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点惠子应该是知道的。但这是“不喜”,而非“畏惧”。梁国的相位虽不是庄子所想要的,但也断不是他所畏惧的。

若取“xià”的读音,当取“使……害怕”的义项。那末句就该译为:“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使我害怕吗?”这样翻译在语法上是通的,但是同样不合逻辑,理由同上,梁国的相位也不是庄子的害怕之物。

《古汉语词典》里的义项似乎都不能准确地解释文意。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呢?笔者以为,此处的“吓”应该以拈连的修辞来理解。

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拈连”:

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①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②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的肉,瘦不了我的骨。

①中的“刮”,本来是用于甲事物“大风”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乙事物“丰收的好年景”和“富强的好日子上”,使不搭配的动宾结构,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巧妙自然地拈连起来,生动别致地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②把适用于“身”的“锁”巧妙地用到“精神”上,把适用于“肉”的“瘦”巧妙地用到“骨”上,突出强调了革命战士宁死不屈的无畏精神。

《惠子相梁》中的两个句子:“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共同构成了拈连。前一句写鸱“吓”鹓鶵,后一句将此“吓”顺拈到惠子与庄子上,可谓妙趣横生。因是“顺拈”的,所以后一“吓”与前一“吓”的读音是一样的,因是“顺拈”的,后一“吓”字文意是复制前一“吓”字的,前一“吓”字是拟声词,无法翻译,所以后一“吓”字也是译不得的,不译才是有韵味的。即后一“吓”也是拟声词。拟声词是“只用来表音,而无关乎字义”的,在这里,“吓”字的四个义项已经全部被略去。

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但因用了拈连的修辞,后一句就特别有意蕴。故事中鹓鶵志向高洁,而鸱却以腐鼠为宝。鹓鶵与鸱相遇,鸱的那一声“吓”,清人刘凤苞这样评价:“一‘吓字,且退且护,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这一“吓”,鸱的心态、形态、神态皆跃然纸上。把这一“吓”“顺拈”到惠子上,所有的意味也就“顺拈”过来了,于是,惠子的醉心功名、无端猜忌的个性也就跃然纸上了。若译成“恐吓”或“使……害怕”,那就意蕴全无了。

其实,从拈连的角度理解“吓”,文章的前后内容也更好理解。初读文章,读者或许会产生三个疑问:(1)文章写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为什么一个国相兴师动众的搜捕会没有结果?(2)庄子为什么明知惠子在抓他的情况下还敢去见惠子?(3)惠子见了庄子为什么不杀了他?

其实庄子与惠子虽然常有辩论,常常抬杠,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同一般,据《庄子·徐无鬼》记载,惠子死后,庄子痛不欲生,送葬时他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讲了一个故事:郢地一个石匠用斧子削掉一个人鼻尖上的石灰,故事赞石匠的艺高胆大,更赞被削者对石匠的信任。庄子最后说:“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言语之间,充满真挚的感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情,惠子的搜捕只不过是想“吓”庄子:你且远避,别来染指我的相位。这是做姿态,表态度而已。这符合惠子这样一个醉心名利的俗世之人的思想个性,也符合他的身份地位。以庄子的聪明,他自然也知道惠子是在“吓”他,而不是真的想杀他,而且他很有把握凭自己的智慧定可“降”住惠子,所以他才敢从容前往梁国对惠子挖苦一番。如此理解,初读的三个疑问也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惠子这一“吓”,也是“且退且护,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可谓着一“吓”字,意蕴全出!

猜你喜欢
梁国拟声词惠子
美食无国界品味有共鸣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可乐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Rules in Library
浇瓜之惠
梁国华先生艺术作品选登
郑合惠子:率真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