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军
今年25岁的黄渊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在读博士生,同时还是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黄渊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在傍晚时分独自登高,在都市之巅欣赏风景。
问:你是如何喜欢上摄影的?
答:我在北航研究的领域是图像处理的计算方法,因为这个专业与摄影相关,于是我就喜欢上了拍摄。
问:请具体说说你的专业,这种图像处理算法主要应用在什么领域?
答:这是专业领域的图像处理算法,比如船舶(军事的或民用的)在有雾的大海上航行,必须让船长、舵手等人看清前方远处的状况,此时就需要对相机捕获的图像进行分析计算,让模糊的影像变得更清楚,以便让船舶顺利通行。
问:这个挺有价值!你的研究不光能用于船只航行,对于摄影师也非常有用。因手抖而拍模糊的影像,用你研究的方法可否让它更清楚?
答:当然可以,只要能判断出手抖的方向,就可以让拍虚的影像变得很清楚,不过这可能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这种专业图像计算与Photoshop那种图像计算完全不是一个重最级,因此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效果当然更好。
问:你的作品有自然风光、小品以及城市风光等。我觉得其中的城市风光更有特点,这些都是登高拍摄的吗,是否也有通过航拍器拍摄的?
答:我没有使用航拍器,全部是自己登到高处拍摄的,我喜欢登高观景那时刻的感觉。
问:你为何那么喜欢登高拍摄呢?
答:我来自宁夏,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深深吸引,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特别是到了傍晚时分,更是灯火辉煌、星光灿烂。于是我就想攀登到这座城市的高处欣赏风景,并用我手中的佳能EOS 5D MarkⅢ将眼前的美景记录下来。
问:这些制高点你是如何上去的?
答:有时很容易就上去了,因为门是敞开的。但多数时候并不容易,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我通常是在地面上寻找拍摄点,然后就想法上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如果碰巧有施工的,我就趁机上去了,当然也有些是不得不托人上去的。
问:你拍这些城市风光主要用的是什么镜头?
答:我最早为佳能EOS SD MarkⅢ配的是EF 17-40mm f/4L USM、EF 24-105mm f/4LIS USM和EF 70-200mm f/2.8L IS USM三款镜头。为了在拍摄城市题材时更加得心应手,我把那款EF 17-40mm镜头卖掉了,换成了佳能TS-E 24mm f/3.5LⅡ移轴镜头。
问:为何没选择佳能TS-E 17mm f/4L这款最“广”的移轴镜头,而是TS-E 24mmf/3.5LⅡ呢?
答:我最主要的拍摄地点是北京,而北京的高楼大厦不像上海那样密集,这款TS-E24mm f/3.5LⅡ正合适。如果换成TS-E 17mmf/4L,画面就会有些空旷,后期还得剪裁。当然,TS-E 17mm f/4L这款镜头也非常棒,不过我认为它更合适在上海使用。
问:你在拍摄时是如何使用这款镜头的移轴功能的?
答:需要将大楼拍得更垂直一些时、我就会通过镜头左侧的“S”(silft)旋钮来调整偏移效果;而当需要改变焦平面的方向时,我会通过上方的“T”(tilt)旋钮让镜头有一定的倾角。这款镜头的偏移最约为±12毫米,倾角最约为±8.5度,具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问:城市建筑摄影师一般都要通过“S”旋钮来调整偏移效果,以便让建筑物垂直地面。你的作品更多是通过“T”旋钮让照片出现虚实效果,这种效果有点像很多数码相机的内置“微缩景观”滤镜。你觉得用移轴镜头拍出来的“微缩景观”与相机内置的“微缩景观”有何不同?
答:在白天,两者的差异可能不十分明显,但傍晚灯光起来后就完全是两回事了。相机内置的“微缩景观”效果其实就是模仿移轴镜头的一种程序,不过目前的数码相机的模仿能力还不够强大,只能做到部分虚化,但不能实现焦外光斑虚化那种效果,特别是无法做到我在北京国贸桥附近拍摄的这种光斑从小到大的变化效果。
问:你多次使用移轴镜头拍摄出这种效果的照片,仅仅是觉得好玩吗?
答:的确很好玩,但好玩不是全部,更主要的是,我想拍到这种天外来客或者说一个局外人俯视地球文明的感觉。眼前这个钢筋混凝土森林和密密麻麻拥堵在那里的汽车,让人浮想联翩且感慨万千:物质文明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好处不用多说,但大多数人光想到发展的好处,没有想到由此带来的污染、拥堵、雾霾以及功利主义等坏处。
问:你的作品通常都有哪些用途呢?
答:我只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我的拍摄主要是兴趣。当然,我也会将这些图放到图片库里,这样也能给我带来些收入。
问:你将来会做一名职业摄影师吗?
答:我更拿手的还是图像后期技术,前期拍摄可能永远是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