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将军回归士兵

2015-09-24 00:28樊永强刘济美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少将军姿方队

樊永强++刘济美

“不服老不行。”57岁的唐建明少将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这位皮肤黝黑、目光炯炯的将军,来自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阅兵后几个月,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唐建明就要退出现役,开始退休生活。

在西藏服役的40年间,唐建明从士兵变成了将军。长期的高原军旅生涯,让这位出生于四川成都的老兵患上了高原病:心室肥大,高血压,双腿严重静脉曲张。

在阅兵训练场,他站1小时的体能消耗,相当于普通人站2~3小时,时间一长,就会头晕、骨痛、小腿浮肿。但从军姿、敬礼到答词,训练毫不懈怠。

“既然当军人,就要时刻拿出军人的样子。”在唐建明看来,这次阅兵,是他军旅生涯的巅峰,是难得的荣耀。

“将军在训练场上就是一面旗帜。”在阅兵之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舜表示,将军们“忘记了自己的职务、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伤痛,和受阅官兵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体现的是我军高级指挥员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风采”。

将军集中训练,强度超过普通官兵

“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由第65集团军军长张海青少将担任领队。

张海青今年54岁,而他带领的方队年龄平均不到25岁。

站军姿,他像战士一样,手和膝盖夹上扑克牌;为了练下肢力量,提高踢腿速度,他给自己打上绑腿;为练耐力,每次教练要求他正步踢够96米就行,他一踢就是两个百米,一天好几个来回。

“50多岁人的身体,当然不能跟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比。”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军长邓志平少将今年52岁,刚参加训练时,有些超标的体重让他很有负担。

5月下旬,邓志平带着阅兵方队向北京阅兵训练基地集中。到北京第二天是个星期六,恰好是他的生日。这天,他直接上了训练场,加入将军队集中训练。从最基础的立正、稍息、起步走练起。

按照阅兵联合指挥部的要求,在训练内容上,徒步方队主要是训练“四线三功”——帽线齐、手线齐、枪线齐、脚线齐;踢腿功、摆臂功、站立功。最后要达到的效果是:徒步方队做到人员站立2小时不动,正步行进200米、齐步行进1000米动作不变形。

而将军,则是阅兵指挥部在训练上始终紧盯的“关键人员”。

入住阅兵训练基地一周后,阅兵联合指挥部领导前来视察,发现将军们的训练基础与要求相比差距不小。于是,训练时间从一周训练5天、每天5小时,很快加强为一周训练6天、每天8个半小时。这个训练强度,甚至超过了普通受阅官兵。

刚开始训练时,站军姿15分钟,他就浑身发抖。训练半小时衣服全部湿透,到训练80分钟休息时,衣服脱下来一拧,全是汗水。

成效相当显著。

从5月23日将军们集中训练,到6月30日结业考核,40天让将军们的训练水平“脱胎换骨”。上次前来视察的阅兵联合指挥部领导过来一看说,“没想到进步这么大”。所有人都顺利结业。

邓志平刚参加训练时,单腿“蹬翘”,根本就站不住,现在一只脚踢出去,脚尖下压,单腿站立,纹丝不动,保持两分钟也没有问题。而按照阅兵的标准站军姿,轻松突破2小时。

“看,这就是成效。不信你让四五十岁的人做一下试试?”邓志平笑呵呵地说。

让两个带队的将军走起来就像一个人

从“将军训练班”毕业,邓志平俨然已是训练专家。

将军领队唐建明少将

“一切习惯都是从不习惯开始的。”在他看来,把整个方队走齐,没有捷径,只能靠“千万次的反复,形成肌肉记忆”。而要形成排面和方队的整齐度,就要把每个人的习惯汇聚成集体的习惯,这只能靠反复训练,形成默契。

徒步方队通过天安门,走在方队前面的两位将军领队,万众瞩目。

“观众的目光,第一时间就是看将军领队。”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说。他曾多次参与国庆阅兵训练,明白观众的“看点”在哪里。

“比较难的是如何让两位带队的将军走起来就像一个人。”刘士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每个方队的将军领队都有体型差异,在短时间内把两个人训练成“一个人”,侧面看就像是一个人在踢正步,并非易事。

必须培养两个人已经内化到“肌肉记忆”里的协同感、默契感。

与邓志平搭档的是第14集团军副政委高伟少将,他们两人几年前曾搭过班子,分别担任一个作战师的军政主官,“有协同默契的基础”。

两个人一同训练,遇到不协调不一致,会相互指出来,偶尔也会相互埋怨。

“我们两人的观念是一致的。”高伟说,因为两人感情深厚,因此都很坦率。

“小一点说是为了我们两个人的训练效果,大一点说为了方队,为了我们这次整个阅兵的成功,为了将军领队的形象。”高伟说。

“今年举行盛大阅兵,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军队一项全局性的重大政治和军事任务。”高伟说,作为“军旅标兵”的仪仗队员都没有“吃老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码?

为了一个敬礼时的亮相摆头动作,邓志平和高伟一起起码练了上万次,最后达到了两个人完全一致。现在,两个人走在阅兵训练场上,迈腿、摆臂、踢腿、落地,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像是一个人。

57岁的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少将,是反舰导弹方队的将军领队。他曾多年在一线舰艇任职,也经常作为指挥员率舰出海执行重大任务,肩周和腿部关节都有严重劳损,稍长时间站立就疼痛难忍。

只能靠咬牙坚持。先是站10分钟,然后20分钟,再到半小时……经过1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刘庚群站军姿2小时纹丝不动、40秒不眨眼。

方队合练,他的动作总是合不上。为此,他每次都比方队提前40分钟到达训练场,和其他3名校官领队反复练习敬礼动作。半个月过后,整齐如一。

“阅兵训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体的潜力。”刘庚群说,百炼成钢这句话,决非虚言。

从士兵成长为将军,再从将军回归到士兵

从5月份带队进驻京郊阅兵训练基地,高射炮兵方队将军领队、第39集团军副军长孙永波少将就从未离开过。

“50多岁的人了,没有像他这么拼的!”战士汪明钦一脸钦佩。

孙副军长比汪明钦大36岁,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小汪有些吃不消。但他发现,这个年龄比他父亲还要大不少的集团军首长却始终坚持训练,不搞特殊。

“首长从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如今又从将军回归到一名士兵,军姿训练我们站多久他也站多久,还经常请战士当教员,给自己抠队列动作。”汪明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每个方队采访,官兵们都能讲出将军领队的“感人瞬间”。

“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21集团军副军长田福平少将,脚部有旧伤,每踢一次正步,就要利用休息时间冰敷。

一天下午,阅兵指挥部组织全要素合练。田福平忍着疼痛,带领方队一个下午在观礼台前踢了17次标准长度的正步,总长度近两公里。训练结束时,他的双腿几乎无法站立。

将军带头参训,成为激发官兵士气的最好榜样。

据方队长赵健宏大校介绍,方队官兵中,先后有299人腿脚肿痛,67人皮肤皲裂,几乎所有人员脚底打起了血泡,不少官兵踢坏了3双陆战靴。

一个多月后,“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的训练成绩,从刚到北京阅兵训练基地时的垫底位置,提升到中上游水平。

将军和战士PK正步

对于50多岁的将军领队来说,阅兵训练中最容易疲劳受损的身体部位是膝盖、脚踝和腰部。打着绑腿、护膝、护腰踢正步、站军姿,在将军领队中司空见惯。

吃苦,但不言苦,是将军领队们的普遍态度。他们善于从政治高度理解这次受阅任务。

“年龄和身体,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6集团军副军长吴亚男少将,尽管每天都要裹着护腰踢正步,却并不觉得阅兵训练有多苦。

“从接受阅兵任务的那天起,我的想法就是,要按照打仗的标准和要求来参加受阅。”吴亚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将军如果连领队训练的苦都吃不了,还能带兵打仗吗?如果不打仗,要将军干什么?”他说,将军的本质是战士,作战的时候冲锋陷阵,生命都要放弃,更何况体力和健康?“战士能去的地方你要能去,战士能做的事,你也应该能做。”

在他看来,将军和士兵天天在一起训练,一起流汗,就是最好的教育引领。

吴亚男为了提高自己的踢正步水平,主动和方队的训练尖子PK,从50米正步,到100米正步。“将军和战士的比赛”,激发了队员的士气。

与吴亚男搭班领队受阅的黄铭少将,向本刊记者回顾了自己所在部队军史的一个个光辉战例。他说,人民军队与所有旧军队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打仗冲锋的时候究竟是“跟我上”还是“给我上”。

“没有八路军115师各级指挥员带头冲锋,就没有打破敌人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大捷。”黄铭说,作为高级指挥员,部队定下的规矩、立下的标准,自己都不带头执行,还怎么谈带兵、治军、打仗?

酷爱士兵的指挥官,总能喝到祝捷酒

在阅兵训练基地封闭训练的几个月里,和平均年龄比自己小30多岁的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对于将军领队来说,并非难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实地采访看到,将军们都和战士一样住在某军事院校的学员宿舍,区别只是战士们是6人1间,将军们是1人1间,晚上睡觉都能听得到隔壁战士的呼噜声。

在第21集团军副军长周建国少将的宿舍,本刊记者看到,单间面积不大,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要去公共厕所与战士们一起排队。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摆洗漱用具的塑料架和几件训练器材外,没有多余之物。

“又找到了刚当兵时的感觉。”周建国告诉本刊记者,将军与士兵都是一个饭堂吃饭,“一个盘里夹菜”,都过着训练场、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没什么不适应的。”他说,近年来,集团军党委班子每年都会蹲连住班、体验基层生活。

早在2013年4月,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蹲连住班,佩戴列兵军衔,住在班排,还要进行“解剖式”调研。

两名将军领队每天和战士们一起训、一起苦,给战士们树立了好样了。图为战士给将军领队田福平(右二)、周建国(右三)颁奖。

阅兵训练,改变了将军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些将军中止了熬夜,生活更有规律,有的将军肩膀、腰腿疼痛得到缓解。

“多了朝气、少了暮气,多了锐气、少了惰气,多了兵气、少了官气。”武警反恐突击车方队将军领队、武警北京总队副政委孟鸣少将这样总结自己的变化。

刘士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将军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这是一个动力源,起到了带动作用”。

战士臧琪凯是军长张海青的“小教练”,最初他并不愿意接下这个任务。

“他们都是将军,训得严,怕他们留下训练伤,可训得不严,他们又达不到阅兵的标准。”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张海青明确告诉“小教练”,训练中不要称呼职务,就把我们当成普通一兵。

“兵是战斗力的基础,带兵重在带心,只有战士信任你,关键时刻,才能和你冲锋陷阵,而这份信任需要靠自己的能力与真诚去赢得。”张海青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和战士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连做思想政治工作都变得简单。一名军官正在退伍和留队之间徘徊,张海青跟他说了句:“别走了!”对方就点点头说:“不走了!”

武警北京总队副司令员徐平少将,协调总队为每名队员购买了瑜伽垫,战士们每天晚上训练完队列动作后,睡前练一会儿瑜伽,放松身心。他的这个创意,被士兵猛烈点赞。

邓志平少将则成了“将军司务长”。

一次,他看到炊事员正在准备午饭食材,立刻卷起袖子:“今天我教你们做排骨焖饭,给大家换换花样!”

“部队常说一句话:‘好伙食顶得上半个指导员。”邓志平告诉本刊记者,他希望能让官兵们吃出精气神、吃出战斗力。

一次,几名队员向前来巡诊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生说:“将军领队对我们非常关爱,跟着这样的首长上战场,我愿意为他们挡子弹!”

彭德怀元帅有一句名言:“一个酷爱士兵的指挥官,总能喝到祝捷酒。”

坦克方队将军领队、第38集团军政委邹运明少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长期在部队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都知道,我们高级指挥员的角色,首先得是优秀的带兵人,其次才是合格的指挥员。”

他说,现在是“60后”的军职干部、“70后”的师职干部和“80后”的团职干部,带“90后”“95后”战士,更需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知兵爱兵的情怀。

“阅兵提高了新生代战士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和对军队的敬仰。”在第16集团军参谋长黄铭少将看来,将军领队和战士每天一起踢正步、一样吃自助餐、一同睡平板床,体现了官兵一致、上下一致,说明了我们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没有丢,也消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基层的影响,这对于青年官兵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感召和教育。

“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血脉还在。”9月3日,在家全程观看完胜利日阅兵的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一代共和国将军在阅兵场展示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可以担负起强国强军、捍卫和平的历史重任,不负重托。

猜你喜欢
少将军姿方队
相信“温暖”的力量
站军姿
小树站军姿·牵牛花
值得回味的阅兵亮点
2009 国庆60周年阅兵
32个装备方队
胜利日大阅兵
军训的苦日子
毛新宇 毛泽东孙子晋升少将系误传
雄壮的方队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