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俄罗斯——张桐胜摄影作品展
时间:2.13地点: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
张桐胜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常务理事。他多年来从事中俄民间文化友好交流工作,曾多次赴俄罗斯展出。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是他二十多年来多次访问俄罗斯拍摄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多彩的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一位中国摄影家对俄罗斯真诚的友谊和热爱。据悉,该展览曾先后于哈尔滨、成都成功展出,未来有望赴中国其它城市进行巡展。
混血——Cyjo个展
时间:3.7-4.3地点: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Cyjo是出生于1974年的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并涉及文字及视频等领域。以其韩裔美国人的身份,Cyjo深刻体察不同文化的细微差别,并时常将这种冲突视角反映到她的作品当中。她不断探求关于文化、生活经历、传统与现代性如何塑造个人与集体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如何影响传统和文化的演变等问题。她的作品《混血》是一组基于摄影及文字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在纽约及北京的家庭,以及在这些家庭中拥有“混血的”人种、民族以及文化背景的孩子们,作品意在思考和质疑关于人种/民族的历史学分类方法,同时将关注点集中在相互链接的、跨文化的体验。
虚影实相:一条线索的改造
时间:3.14-4.10
地点:西安美术馆
该展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纪录片单元,以“人性的太人性的”为主题。第二部分的当代影像单元以“由劳作到生活”、“由空间到时间”、“由身体到身份”构成,展出了30多位摄影家的作品,其中既有侯登科、杨延康、彭祥杰等传统纪实摄影家的作品,也有陈晓峰、苏晟、杨晨等摄影家力图对纪实摄影的形式和内涵进行拓展的当代影像,展览以传统影像为起点,力图呈现出记录性影像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发展与变化。
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展
时间:3.21-5.24地点:OCAT上海馆
王功新是中国最早从事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和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首家新媒体艺术空间“藏酷”的创办人。本次展览将以新作与记录文献并存的方式,以三组多屏录像装置和一组摄影文献,引用了在艺术家自身成长经验中有着深刻形象印记的三幅艺术品: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画室》、一张《读书的雷锋》的摄影作品、中国“革命的现实主义”画家王式廓的代表作《血衣》,表达了他对艺术中的“现实”与“再现”之意义的重新思考和尝试。
拆建:变化中的中国1980s-2010s
时间:3.5-4.2
地点:美国/圣路易城市学院森林公园校区当代艺术画廊
该展从郑浓、夏冰、徐屹歌、董良、许云华、陈异能等数十位中国摄影人的镜头取像里,力图呈现从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期的城乡生态面貌,到当今城市拆迁和建设之间的反差对照,间以各个时期各种环境里的民众表情,洞察中国近三十年的社会变迁的肌理。策展人徐思然(Taylor Xu)点明:“中国的巨变,不仅是城乡面貌的变迁,还是视觉影像的演化;中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是物质的海啸,而且更是精神的地震。时代的更迭,引起社会的裂变。”
影展活动还在展厅外的课堂举行两场专题讲座,内含《中国人本》纪实摄影展介绍和中国当代摄影家海波、莫毅、林茨的作品演示。此展在相对美国东西海岸而倾向保守的中西部地区,收到了比预期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圣路易城市学院未来有意就中国当代摄影表现,继续策划一系列的中国风影像特展。
(王瑞)
未有烛而后至一陈传兴摄影展
时间:3.27-4.26
地点: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陈传兴是台湾著名作家、摄影家、艺术评论学者与电影创作者,是将法国文学、哲学和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引入华语世界的主要推手。他长期耕耘哲学、精神分析与影像论述等领域,同时是也是一位勇于面对公民运动做出反应的思想家。1987年在阮义忠所著的《摄影美学七问》中,陈传兴是其中“五问”的回答者,访谈内容对台湾和大陆的摄影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次展出的80余幅影像来自于陈传兴四十年前,在台湾四处游历的拍摄。这些他年轻时拍摄的台湾——芦洲、台北车站、淡水、艋胛……形成了当时的游历地图,这些地点以及影像中的人物,都是当时陈传兴“观望”的对象,也是他蓄意让时间来考验,并成就于今日的照片。
在中国:早期照相与工艺
时间:3.19-5.19
地点:北京/泰康空间
该展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照相在中国:1845-1895”即以照相业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线索,通过艺术家葛磊收藏的、囊括几乎所有19世纪在华重要西方及中国摄影师的二百多件名片格式照片(Carte de Visite)与橱柜照片(Cabinet Card),展现了摄影术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根、蔓延的完整历程;展览的第二部分“从西向东看”则通过40余件关于19世纪中国的绘画、摄影作品,提供了一个完全西方视角下,在摄影术发明初期,被西方人选择性观看到的、一个臆想的中国;展览的第三部分“早期摄影工艺”展出了刘宝奎、张亚军、孙诺、芦笛、燕思雯、孙巍巍的作品,展示了19世纪从摄影术发明之初至明胶银盐工艺应用之前十余种主要摄影工艺的前世与今生。
巨变前夜:1976-1979——阿德里亚诺·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
时间:3.18-5月上旬
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是意大利记者、作家,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有当代的马可·波罗之誉。马达罗早年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在1976年至1990年间访华近200次,拍摄的近3.5万余张照片成为中国巨变和改革历程的见证。此次展出了120幅1976年4月到1979间,马达罗在北京、西安、太原、上海、广州等地拍摄的作品。作品以一个西方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巨变前的风貌,尤其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兼具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
招魂纳魄——乔-彼得·威金摄影展
时间:4.11-5.14
地点:上海/全摄影画廊
生于1939年的美国摄影家乔-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被誉为“一半是哥特画派的巨匠,一半是链锯杀人狂”。孩提时代的他曾在纽约街头亲眼目睹一桩交通事故中一个小女孩的头颅滚得老远,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骷颅、动物、畸形人、双性人、侏儒,或干脆是他们的残缺的骨骼或器官是他作品的主角,暴力、痛苦、死亡是贯穿其中的主题。他的作品还通过对西方古典绘画名作的借用和演绎,实现了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反叛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