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敏
在具有独立学院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的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建立自我发现与自我丧失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自我发现与自我认同,从而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将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和自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 身份认同概述
身份认同是指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人的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与某种更有地位、有影响、可以包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相联系,并在其中获得对自己身份或角色的自我确认。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他者对某一个体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的接纳和认可。
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贯穿一生的自我的心理社会的统一能力,它是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地发展为有组织的自我的感觉和确信中培养起来的。证实认得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因此,寻求认同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证明,就成为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的每个时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表现及根源
1 表现
独立学院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认同的第五个阶段,即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其心理状态是认同和混乱。第五个阶段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丧失同时兼具的时期。在走向青春期认同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学生正处于身份认同危机的阶段。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自我身份的质疑和否定,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的价值的一种虚无主义的领悟,是对自我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这种表现造成独立学院学生的无方向感与零目标处境,甚至还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迷失感,最终找不到作为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依据和理由。
首先,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最显要表现在自卑、自怨、自弃三种情绪上。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都是依赖母体学校生存的,而母体学校的学生在独立学校学生的眼里,都是有着高分数和可观的就业前景等众多光环的,而在母体学校学生面前,始终觉得自己是渺小的,失败的,最终产生自怨自艾和自暴自弃的情绪。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对自我身份认同缺失的表现之一。
其次,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还表现在偏激、过激、极端等方面。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在的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都存在着偏激、过激和极端的倾向。独立学院学生会认为,他们所依赖的母体学校的学生享有了太多的资源优势,比如: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学术平台、对外交流、就业优势等。然而,他们在羡慕与嫉妒母体学校学生享有太多资源的同时,却忽略了母体学校学生为获得这些优势之前所付诸的努力。 “宽以律己,严于待校”的学习、生活态度正是这类学生的心理表现。这种偏激、过激、极端的心理状态,正是独立学院学生对自我的否定,更是自我身份认同缺失的一种表现。
2 根源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入校时分数都相对其他本科院校分数较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综合能力也对于其他院校本科生来说较弱。在大学生活中,在学习和各种社会活动中,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比不过母体学校的学生。加上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都由于高中时期各门功课学习压力同时存在,成绩在班上一直不能名列前茅,逐渐失去学习动力。时间一长,于是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自己是“差生”,逐渐放弃学习。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对于自己选取的专业课来说,大家都是零起点,都要从零开始,所以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但是由于高中造就的学习能力的差距,以及学校大环境的影响,成效并不是很明显,于是出现灰心,失望以及逃避等行为,从而导致对自我身份的否定以及身份认同的缺失。
其次,众所周知,从办学机制上来讲,独立学院是一个赖以生存的附属学校,目前其办学体制属公属私尚未明确。独立学院不管在学院架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还是教学模式上都需要参照母体学校。独立学院大学生自然要以母体学校大学生作为潜在的比较对象,不管是分数高低、学生活动还是自身素质,都成为比较的内容。而独立学院学生无论是自身素质还是录取分数,都远远低于母体学校学生。因此,在此种横向比较下,独立学院学生很容易出现对自我身份模糊不清,出现自卑、自怨、自弃的表现。这就是青春期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之一。
最后,社会对高校等级的严重偏见,导致很多独立院校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通过了心仪学校的分数线,却进不了第二轮面试,原因正是很多重点院校以学生素质问题排斥独立院校的学生。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再努力,也并不能如愿以偿进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进一步深造。并且在就业方面,各大企业更加偏向于“985”工程和“211”院校,再就是公立本科院校学生,而且独立院校母校的就业竞争力一直都高于独立院校,学生们在找工作中受到的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就业上无形的比较,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同样是独立院校学生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 身份认同感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关联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主体性教育理论中也提到,学生只有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的青春期阶段,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都会觉得自己是渺小的,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是模糊不清甚至是卑微的,甚至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结合中国的传统教育现状,学生求学大都是依赖于教师的,本身就缺乏创新性与开拓性。在这种身份认同感缺失的情况下,要学生主动去学习,自主的去提高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如何化解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对独立学院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endprint
四 化解身份认同危机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方法
首先,面对就业竞争日益强烈的社会,部分独立学院学生不同程度地都会对身份认同产生疑虑,自我认同也开始产生偏差。教师引导和教育独立学院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保持合理的自我认同是让学生重新找准自我定位的方法。要让独立学院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移的问题,从而不能正确地理解人生的意义。由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移,当然也导致不能完善地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所以,培养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才能以更完善并且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合理处理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要大致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环境等。通过观察和访问,发现并记录独立学院学生对自我身份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基于此种自我身份认同心理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根据观察结论分析独立学院学生身份认同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从而将两者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信与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要真正让独立学院学生对自我身份逐步认同,则需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自我价值的体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理解知识在未来社会选择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珍惜眼前的校园生活,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对自我身份进一步认同。独立学院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更加注重,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这个特殊身份的存在,更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加强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下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自我价值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只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让学生对自我进行认可。
最后, 让独立学院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投身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很多独立学院学生被鼓励参加某些和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小企业中去实习,这些小企业又本身存在招工难,缺人才的状态,而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身份认同感缺失而导致的为人处世的低姿态,非常适合在小企业中生存与历练,从而会得到这些中小企业同事与领导的认同。这种认同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在交往实践中,人自身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我的意义,才能更进一步的强化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学生自然就更愿意来主动去学习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独立学院学生身份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动性是密切相关的,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发挥探索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充实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是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发展教师管理指导思想,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haosou.com/doc/6572351-6786114.html.
[2]E·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15.
[3]华桦.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08(10).
[4]王成涛,王玮.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浅析[ 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04).
[5]汪凌.“学生身份”的社会学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