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影响的调查报告

2015-09-23 08:30毕文英王永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责任同学

毕文英 王永明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 同时,2015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2]可见,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机媒体是网络与通信相结合的新产物,更是大学生用以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研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笔者针对所在城市的几所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276名大学生展开了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厘清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

一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手机媒体拓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手机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传统媒体再加以宣传引导这样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教育形式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则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了途径。根据笔者的调查有44.9%的同学将手机媒体上发布的有关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社会新闻等收集起来增加知识、充实头脑,39.9%的同学将这些知识转发到朋友圈给朋友看或者以备自己学习使用,只有15.2%的同学使用手机媒体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以及离不开手机媒体本身自带的信息发布功能。有68.1%的同学认为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看不了电视,大部分热点新闻都是从手机媒体上获得,它将老师上课所授的理论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有利于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可见手机媒体带给大学生的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便利,更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平台。

2 手机媒体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工作应跟上时代要求,更加具有时效性。手机媒体的出现恰恰给责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形式,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时效性。借助于手机媒体,教育者可以根据刚刚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展开适时的责任教育。例如,笔者的调查发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时,手机媒体朋友圈中发布相关抵制日货的行为时,21.7%的同学认为国产商品无论从外观、性能、质量都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必须购买日货;64.5%的同学则表示该产品国产货中没有可以替代的,而又是自己需要的,可以购买日货;13.8%的同学表示坚决不买,看完报道后很气愤,即使自己需要,也不购买日货,可见大部分同学都具有较为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教育工作者在此时能够适时地借助手机媒体加以引导,那么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将会产生比课堂说教更为深刻的影响。

3 手机媒体提高了责任教育的导向力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的提升,它的使用将会提高责任教育的导向力。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最终促进责任行为的形成。为此,笔者从这三方面设置问题展开调查,以考察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影响。

在涉及“您认为手机媒体中的社会舆论(包括微博、博客)是否会影响您的判断?”时,有68.8%的同学选择会受影响,只有26.8%和4.4%的同学选择可能会或者不会受影响,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责任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手机媒体所发布的信息无论是有益信息还是恶意信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责任认知。

责任情感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有重要影响。为了考察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责任情感的影响,笔者设置了“手机媒体上发布一个网上祭英烈的链接,你会进入该网站进行祭祀活动么?”这样一个选项,有54.3%的大学生选择会进入网站参加活动,有37.7%的学生选择会偶尔参加,也有14.5%的学生选择不会参加。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责任教育行为融合了责任教育认识、责任教育情感,是他们的外部表现,是衡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志。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是根据他表白他自己的看法而是看他的行动。在问及“假如手机媒体上的一个爱心团体现组织招募志愿者,举办一些公益活动,您是否会参加?”时,有27.5%的大学生选择会参加,66.7%的学生选择可能会参加,只有5.8%的学生选择不会参加。虽然选择用行动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仅1/4强,但是相比较于学校通过宣传的形式招募志愿者的情况而言,已经甚是可观。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发布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提高了责任教育的导向力。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这一功能来进行大学生的责任教育。

二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消极影响

1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性的传播工具,其传递的信息量大,范围广,既有积极进步的,又有暴力、色情、迷信等消极的,甚至有危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存在,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极易使他们分不清信息的真伪,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调查中,当问到“微信、QQ、微博等朋友圈中发布的寻人信息,在没有核实是否属实时,您是否愿意为其转发?”时,63%的同学表示在没有核实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会继续散播转发。试想,如果这些消息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这些同学的行为无疑是使事态更加严重。当被问及“您认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有哪些负面影响?”时,76.8%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媒体使人变得内向、不爱表达,使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产生障碍,脱离社会群体;56.5%的大学生认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素质下降;15.2%的大学认为会引发诚信危机,47.1%的大学生则认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造成个人价值观的扭曲。由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的强大交流功能,使得大学生有接受各种信息的可能,并且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endprint

2 导致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下降

手机媒体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下降。在学习中,正是由于手机媒体具有广泛的知识和随时随地不限时间、不限地域查阅资料的优势,以致大学生们养成了不愿自己动脑,遇到困难就使用手机媒体寻找答案的学习习惯,不仅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容易造成他们对手机的严重依赖。当涉及“如果没有了手机,你会觉得怎样?”时,85.5%和11.6%的同学觉得没有手机会无法正常生活和有影响,只有2.9%的同学认为使不使用手机媒体都无所谓,可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交流工具,还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手机媒体除了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弱化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外,还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调查显示,63.8%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上课时看电子书、玩游戏等,41.3%的同学认为是迷恋手机游戏导致晚上睡眠不足,上课无精打采,84.8%同学认为是考试时利用手机社交软件等作弊,有23.2%则认为是利用手机交友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由以上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确实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这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应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 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一直是处于权威地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开展教育时具有更多的资源优势,才使思想教育工作顺利长久的开展。但是,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大学在更多时候比教育者了解信息更加快、更加深、更加多,使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尴尬境地,其权威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有些高校存在着教育者老龄化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全面了解手机媒体技术,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能充分掌握并运用手机媒体的优势进行教育活动,丧失了手机媒体的信息优势,教学实践也不能充分与手机媒体有效融合,这一情况可以从前面的调查问卷中窥见一斑,只有30.4%的同学认为其所在高校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对其进行了教育活动。因此,高校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利用手机媒体的强大优势,重塑教育者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者责任同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期望嘱托责任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